摘要:有些人的人生,就像冬天里一壶温热的小烧酒,看起来普普通通,往嘴里一抿,才知滋味深长——说的就是顾祝同。想想看,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的那些“大佬”,不是被新新人类黄埔小将们一阵推搡给换下去了,就是干脆被晾在一边成了老古董。但有趣的是,眼瞅着一茬茬老臣下岗,偏
有些人的人生,就像冬天里一壶温热的小烧酒,看起来普普通通,往嘴里一抿,才知滋味深长——说的就是顾祝同。想想看,解放战争那会儿,国民党军的那些“大佬”,不是被新新人类黄埔小将们一阵推搡给换下去了,就是干脆被晾在一边成了老古董。但有趣的是,眼瞅着一茬茬老臣下岗,偏偏顾祝同就像根葱,怎么都烤不焦,老蒋眼里、心里都离不开他,哪怕到了台湾,还得请他出来溜两圈,这事儿搁咱身边,也挺难理解,对吧?
陈诚那位“小委员长”,咱们也都耳熟能详,自己是蒋家的驸马爷,国军头号“三巨头”之一,有什么牌面都能理解。可顾祝同,资历看着不那么光鲜,战场战绩也不是处处亮眼,怎么能做到不倒翁似的游刃于风云变幻之间?我一度琢磨,这顾总长倒像是官场上的那种“万能胶”,好多地方看着不是很显眼,却一旦出问题,总要靠他去缝一缝、补一补。
你说国民党里最会救火的,是不是杜聿明?挺多观点都这么说。可真到统筹大局、打理人际、不光是打仗拼拼命那一档,你还真得服顾祝同。别忘了,杜聿明好歹还得靠在老蒋身边吵着说“师傅我能行”,但跟人家打仗归打仗,一听说有乱局,老蒋反而更多时候要顾祝同去善后。
有件事儿我特别记得,在1948年春天,华东一线情况眼看要收不住,陈诚趾高气扬地带兵进场,结果差点让华野“反包抄”,仗都打成那样,蒋介石一看,面上过不去,又是把顾祝同叫了出来,冷不丁安了个“陆总代司令”的头衔。你说是信任呢,还是觉得这位老顾拿得起,放得下?
但顾祝同其实不只有军职那么简单,老蒋在南昌开会那一年,家里亲信办事都得让他派人盯着。有人说他白白流了汗吃不上人情,可你要换个角度,为什么每到国军要拧一根绳、凑成一股劲的时候,顾祝同非要临时救场?这人情,早被老蒋心里记下了,这可不是吃普通饭能换来的大账。
大多老国军头头们,派别不是黄埔系就是西北系,有实力的都自家拉帮结派,搞得跟后来的老电视剧一样,没完没了。可顾祝同特殊在哪?他自己也算保定六期,可不管和谁走得近,总是两不偏心。北伐那会,仗打到安徽,沿线杂牌军一堆,顾老总靠着老同学搭桥牵线,把一票杂兵从西北军、晋绥军梳拉到“中央麾下”,真是拉关系也有一套。
大家都觉得国军出了名的派系很难统一意见,但顾祝同在这种局面下,还真能捏合人心。有次东北军张学良手下想闹点小把戏,别人劝不住,顾祝同就坐下来陪聊一夜,大谈理想,把个性子最拗的李杜司令说动了,给蒋介石省下不少火药味。你说这不是“润滑剂”还能算什么?
讲到忠诚,说句大白话,国民党的那些老将提起忠,嘴巴里个个都能讲故事,但老蒋衡量一条,从没变过:你是服我,还是服其他?顾祝同这人,看着总能稳住队形,背后啥算盘心里门儿清。比如抗调“新编第二军”进陕西,别看明面上北洋老帅有意见,顾祝同一直劝和,不偏不倚——可一有点风吹草动,总是站在蒋家身后。换在南昌、成都、还是台湾,年年岁岁都如此。
还有一件不大起眼的小事。辽西败局后,有些小将满嘴牢骚:还不是顾祝同调度失当,拖了后腿?但传到蒋介石耳朵里,人家反而冷着脸说:“要不是老顾帮你们断后,今天还有脸坐在这喝茶?”这层信任,你说是一天炼成的吗?
至于背锅,顾祝同也是“背得甘心”。谁都晓得1938年武汉保卫战打得灰头土脸,国军各路人马退守鄂西,蒋介石很不高兴。那次会议,何应钦的脸都绿了,老蒋吆喝着要查个明白。顾祝同主动请缨:“全是我指挥不当。”后来的事怎样咱不细说,反正没见他抱怨一句,维稳有他的风骨。
这种人啊,不是没脾气——只是该绷的时候从不掉链子。有时候有人觉得老顾太圆滑,和上下左右几个大员都“打太极”,心里未必舒服。其实国军讲人脉归讲,可真有风浪的时候还得扛着点事。一位安徽同乡说,打仗累了,夜里老顾让伙夫多做点炖菜,自己端上饭桌,还拍拍下属的肩膀,家里那点山货蜂蜜,分一半下来给手伤重的兵。表面上没句大道理,士气提起来了,队伍稳如老狗。
而且,他不像别人那样逢迎巴结。解放前夕送蒋介石去台湾的名单,多少人想着能搭个顺风船,求个退路。顾祝同呢?“你叫我去我就去,该干啥干啥”,硬是没扯出一大帮亲随跟着转移。原先中统局有新人找他打感情牌,劝拉队伍,说以后台湾那边指不定谁主政。顾祝同就是干脆:“该轮到别人当家时,我给他们让地方。”所以老蒋一家子,就都喜欢他,家宴还常请来露两面。
再说顾祝同自己过日子,可也不全是两袖清风那一号。偶尔也爱沾沾小利。有官场前辈打趣:“老顾爱收‘意思’,但收归收,分福利绝不藏着掖着。”有一次账面查核发现三战区多了不少“军中营养费”,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他把钱拿去给一线部队犒劳了,参谋长小声埋怨,人家一笑:愿意干跟着,嫌脏绕路走。
有年顾祝同生病,老下属跑去台北医院看他,说起往事:“老头子做派松,不记人短处。我们踢皮球,他踢得更远,可一出事肯定帮你收拾。”到他晚年,台湾政坛大起大落,一众老人家都被边缘化,唯独顾祝同每逢过生日,蒋经国总要躬身敬酒。这种老交情,谁都羡慕。
说到底,他在风雨飘摇的官场,就是那种进可当大将,退下来又能泡功夫茶、围麻将桌、讲点老笑话的角色。哪怕后来岁数大了,没大官能当,也照样是“总统府战略顾问”,给一堆小字辈出出点子。到这一步,还要总结“成败”?不如多想:到底是这个“万金油”真的长于不动声色,还是权力背后也有老一代中国人那种低调地“看局势行事”,才让他活成了旧时代最后的局外人?
所以顾祝同到底是怎么在人事更迭的风雨里年年站得住脚?有时候想,他其实像极了那个年代那些看得开、拎得清的“老油条”——知道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见好就收,知道攒人情更不会独吃功劳。这样的人,在我们今天的职场、家庭,甚至朋友圈子里,好像也并不少见,只是做得这么极致的,未必又能如此让所有人都念着好。
来源:温柔阳光G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