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达州,知道直系军阀吴佩孚为什么逃亡在达县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18:08 1

摘要:吴佩孚1928年兵败后逃至四川达县,依附军阀刘存厚。刘对其既忌惮又碍于旧情,安排其暂居檀木场,后迁河市坝设“大帅府”企图东山再起。期间招兵买马,办寿笼络各方,但终因势未能如愿。1930年试图出川未果,转道宣汉,穷困潦倒。1931年离达县西去成都,结束三年落魄生

【编者按】吴佩孚1928年兵败后逃至四川达县,依附军阀刘存厚。刘对其既忌惮又碍于旧情,安排其暂居檀木场,后迁河市坝设“大帅府”企图东山再起。期间招兵买马,办寿笼络各方,但终因势未能如愿。1930年试图出川未果,转道宣汉,穷困潦倒。1931年离达县西去成都,结束三年落魄生涯。

1947年达县城厢图

吴佩孚(1874-1939)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清末秀才。1906年为北洋军第三镇曹锟部下管带。1912年以后任第三师炮兵第三团长,第六旅旅长。1917年任陆军第三师师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支持曹锟,控制北京政府,历任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使等职。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运动,血腥屠杀罢工工人和共产党人,是二七惨案的罪魁。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吴失败后乘舰南逃。1926年吴又和奉系军阀张作霖山西督军阎锡山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年在湖北被国民革命军打败。后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九一八事变后,蛰居北平(今北京),后病死。

1928年六月,吴佩孚大竹派他的秘书长陈廷杰刘存厚接洽,意欲前往绥定刘存厚得知后,觉得难办,居情,本应"清宫除道",夹道欢迎,论势,则塘小鱼大,又恐怕因而招祸。刘部下主迎主拒,意见亦有分歧。主迎的为第二师师长廖震,他是国家主义派,该派与吴佩孚早已结下政治上的姻缘,他认为吴虽覆败,余威犹存,南北局势未定,将来大有捞头,应该趁此结纳,共图大举。主拒的为第一师长刘肇乾,系刘存厚的亲兄弟,认为吴佩孚是个祸星,走到哪里,哪里遭殃,杨森庇吴之结果,可为殷鉴,不能再蹈覆辙。双方争持不决,刘亦感到左右为难。

1924年9月吴佩孚被选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

计议未定,六月前方飞报,大竹驻军罗泽州部派旅长熊玉章已率队送吴前来。刘存厚立即调三团部队,陈兵绥、竹边境赵家场,严加戒备,不许熊、吴进入绥定境内。刘因疑罗泽州是以护送吴之名,行偷袭达县之实,故不能不采此断然处置,旨在挡熊而非拒吴。

吴佩孚一行人等,行至竹、绥交界处兴安场被阻拦,熊即折转大竹。吴身着兰布长袍,骑着大马,一群官佐侍卫随后。吴满以为到达县不会再有问题发生,谁料抵赵家场时,场头早已布有警戒。吴即派代表雷英前往交涉,答复是"不准通过"。吴又派秘书长陈廷杰前去商量,还是不能放行。吴此时急不能忍,竟下马,亲自向前开路,以其"大帅"的威风直冲警戒。警戒的士兵将枪口指向吴,问是何人?吴厉声答道:"我就是吴佩孚,你们敢杀我不成!"士兵听说他是

1927年,冯玉祥率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出潼关,进河南,吴土崩瓦解。图为在河南被俘的吴佩孚军队士兵。

旅长余光武知是吴佩孚硬冲过来了,不好应付,为避免麻烦,他和张苏两人竟躲避到双庙场去了,只留下连排长应付场面。于是吴佩孚就留在余光武的旅部里,随从人员便分散住在赵家场街上。随同吴佩孚赵家场的部下,此时已狼狈不堪,钱已用完了,有的卖军大衣,有的卖手枪,这几天的赵家场,官兵麋集,是从来没有过的热闹。

吴到赵家场的次日,团总庞吉安方才露面,他代表街民到旅部晋谒"吴太帅"。庞见吴时,恭谨异常。吴问庞什么"前程"?("前程"是指官阶和身份)庞答是团总。庞请吴移住新店子(是庞吉安在街上新修的居住大厦),吴同意后才离开了旅部。这时,庞一面通知余光武、张苏二人返回赵家场,一面设宴款待吴。余光武赵家场后,急用电话将吴到赵家场的情况向刘存厚作了详细报告。

吴佩孚书法

吴到赵家场时,警卫森严,身边有不少镖客,每天除了他的侍从人员外,地方人只有庞吉安才予接见。庞从吴的侍从口中,得知吴在未得势时是加入过红帮的,庞是达县的袍哥大爷,因而在言谈中极能投其所好,尽情捧拍。庞给吴特荐了一位乡间精通相法的术士与吴佩孚观察气色,术士把吴大大恭维了一顿说:"大帅不到三年,定能东山再起。"一席话说得吴非常高兴,正合他企图招兵实马"东山再起"的心意。

張作霖、吳佩孚兩上將軍在京會面紀念攝影

吴之来达,难坏了刘存厚,既不能接待到县城里来;又不能翻脸不顾旧日的一段恩情。刘经再三考虑,遂来个变通的办法。一面电令余光武继续阻止吴来达城,一面亲笔给吴去信,婉言劝其转向檀木场作暂时休息,籍口只有檀木场的陈姓大院和祠堂才可以容纳较多的随从人员。吴不得已同意了刘的建议,于是取道马家、景市、黄都麻柳到了檀木。吴在檀木场时,地方富绅陈诗甫对吴趋奉甚密(当时陈为明月乡团总)。吴也为陈写了字屏八扇以祝其寿。

吴佩孚

吴在檀木住了半年时间,刘存厚对吴的去留问题是费了不少心思的,最后才由刘的部下混成旅旅长申介弊(国家主义分子)出面,为吴留达作出保证,自愿负责一切后果,始于1928年冬,吴才由檀木场被迎进城暂住龙王庙内。吴进城后,刘常去龙王庙谒吴,常设宴款待,并陪吴游览地方名胜。当时在刘的部队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看而今风俗大变,龙王庙改为'银安',逢朔望大帅登殿,刘督办纳本朝参。"说的就是这件事。吴在城里驻扎不久,便决定迁移到城西30华里的河市坝(沿州河的一个乡镇)定居下来。吴在河市蹲了两年多时间,于1930年六月方才离去这小场镇,算是吴佩孚逃进四川后留驻最久的地方,也是吴佩孚失败后企图东山再起,应接频繁的地方。

蛰居的吴佩孚

吴佩孚河市坝仍扯出"大帅"旗号(乡民都喊"吴大帅"其随从称他为"玉帅"),设"大帅府"。仍按"孚威将军"极盛时一样设置参谋、军需、执法、军械、政务、教育、交际、副官八大处。那时他所用的高级幕僚有:秘书长陈廷杰,政务处长刘泗英,参谋处长张云严,副官处长田坚武,军需处长赵子英,以及帮办吴儒谏、张佐廷等刘存厚部申介屏对吴"烧冷灶"最力,多方设法为吴佩孚安排布置,并推荐了一些四川失意的旧军入到吴处任职,如刘斌、李蕴山等,有的任顾问,有的当参谋。申还积极替吴招兵买马,扩充军队,把招来的队伍编成了三个警卫旅,以壮大"大帅府"的威风。由于吴在达县有东山再起的举动,在四川的一些国家主义分子都纷纷跑来达县投靠他,如陈启天、杨数明、夏华清等重要角色,都被吴任命为高级参赞,他们为吴四处奔

1939年,吴佩孚将军在北平接见中外记者发表讲话,发誓永不依仗外人势力,讲话内容与日方代拟谈话稿完全不同

吴在河市坝时,虽设有威严的"大帅府",但门庭仍甚冷落,他只得吟诗写字,消愁解闷。县人认其书法"高明",多请托其身边的侍从转求于"大帅"者,一时以为荣幸。吴的侍从有善工艺者,常在河边拾取有色泽的卵石,磨成印章园弹等在街市兜售,籍以补贴生活费用。侍从中有精纺织的技工,常在河市坝农工石德玉家教石编织宽蝠线毯。石家原是用木机织,后来才改用铁机,并编织成狮球图案于其上。这种线毯在当时达县还是首创,县人争相购置(现在市针织厂出产的狮球线毯,就是仿那时的产品)。吴来四川,身边的保镖客不少,有的镖客多被聘任为学校的拳术教官。

1929年三月,吴佩孚河市坝"大帅府"大办寿诞,刘存厚为此特别捧场,向四川的军阀们遍发通启。申介屏则尽心尽力为做寿筹备一切。当时,国内南北的军政首要人物都派遣了代表驾临这个小乡镇来为吴祝寿,籍以暗拉关系或了解其真实动态。就是过去曾经反对过吴的人物也对他暗送秋波,送礼物,如刘湘就赠祝嘏殿对联一副,文曰:"龙睇大野虎啸六合,鹏搏万里鹤算千年"。吴对祝寿的来宾,则各赠以自写自印的《蓬莱诗草》(吴平时所作的诗集)一册,以示高雅。

1929年冬天,吴佩孚到城里视察其行辕,尽管刘存厚百般殷勤,但吴仍认为不如意的事太多,有感而作《失意》,歌词为:"倘有失意英雄,有德贤士,志切皈依,河山与共"。意思是说,失意的英雄贤士们,如决心皈依他,将来打下江山,共同享受。可见他野心还未死。

1930年四月,国内蒋、冯、阎大战暴发,青年党人乘机向吴进言(一说是段祺瑞来电,告之当时局势),吴早年的部下余学忠也两次来达,促吴乘机再起。吴本人亦早有成竹在胸,于是采纳众议,拍出电报,以"调解争端,消弥战祸"为名,决定要带兵出川了。

1930年五月三十一日,吴毅然由河市坝进驻达县城,准备取道万县出川。是日正是农历的端阳节,刘存厚特地设宴款待,以壮行色。翌日,刘又请吴佩孚西圣寺军官教育团向学员讲话。在讲话中吴对《三民主义》表示极为不满,臭骂了蒋介石一阵,并自夸他 是个"不借外债","不住租界"的硬汉,最后才讲出他出川调解国内争端的意图。六月四日凌晨,吴率其"大帅府"全体官员和警卫部队离开县城,刘存厚亲自陪送到离县城十华里的七里沟共进早餐后才握手而别。当天吴在离县城九十华里的麻柳场住宿。次日,才走到达县与梁山(今梁平)交界的凉风垭,便被刘湘所属王陵基的部队挡住了去路,声言只放吴单身行走,不许随同的官员和部队通过。虽经吴多次派人交涉,都没得到允许。

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吴只得将全班人马仍然拖回麻柳场刘存厚见吴一时出川既不可能,又不愿重返县城,乃建议吴佩孚转道去宣汉暂住。吴到宣汉后,本人住在中学校内,其卫队则分散驻在城区各小学与新营房里。驻扎不久,因学校开学在即,吴又移住到宣汉所属的八庙场去。这时的吴"大帅"已是人穷马疲,其随员中不少的人已出卖衣物了。在军食养膳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唯一的路子,还是离不了刘存厚接济。刘商之其部下驻宣汉的师长魏声华,才在地方上设法筹款维持。吴在宣汉,每日穷愁莫展,随行人员多各散去,这一段时间算是吴进川以来最潦倒悲伤的日子了。吴在原先所定去万县经夔巫乘轮东下的计划破产后,又想出离川的另一条路线:西上成都,借游青城为名,由汶川、松潘、懋功进甘肃,经宁夏而去北方。

1931年五月下旬(二十二)吴佩孚宣汉八庙场下行路过达县时,与刘存厚再度告别。刘存厚怀念旧情,送了吴佩孚白洋二万元以作吴部队的开支费用。翌日,吴率领1000多随行人员,乘坐周奇才等的船支,顺州河而下,西去成都

吴佩孚自1928年由大竹达县,于1931年五月离开达县,在将近3个年头的日子里,真是穷途潦倒,度尽穷愁凄凉的岁月,诚如他自己在檀木场书寄刘存厚的七律一首;

方寸纠纷俗累萦,无端怅触笔花生。

人因落魄寻知己,诗写牢愁见性情。

孝水梦回千里曲,蜀山望断一钩轻。

枕边莫恼鹃声恶,催起刘郎趁早行。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达县文史资料》、《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吴佩孚日记》、网络等;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五溪闻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