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统一战争之袭杀李密:瓦岗军,从隋末最大割据势力到凋零出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06:59 1

摘要: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连年大兴土木,对外用兵不断,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再加上频繁的水旱蝗灾,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易子相食的末日景象再次浮现。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连年大兴土木,对外用兵不断,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再加上频繁的水旱蝗灾,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易子相食的末日景象再次浮现。

百姓被逼上绝路纷纷举兵反抗,各地豪强伺机而动,也加入到反隋起义大军中。

当时有谶语云:“李氏当称王于天下”,杨广遂对李姓勋贵朝臣防范忌惮。

谶语是指预言,常被用来制造政治合法性或煽动民众情绪,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王莽制造所谓的祥瑞来美化篡汉的阴谋。

汉光武帝刘秀在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亦经常以谶语来抬高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宫闱流血政变已是家常便饭,谶语被广泛应用。

如魏代东汉、西晋代魏、隋代北周,故杨广认为大隋江山必是有撼动天地之“李姓”强人觊觎。

放眼望去,有此潜力和能力者,一个是李密,另一个李渊。两人都是当世之枭雄,均出自关陇军事集团,是西魏、北周和隋朝的统治阶级。

李密的曾祖父李弼和李渊的祖父李虎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李渊比杨广年长三岁,是后者的表哥。

从家族背景看,李渊与隋朝宗室的联系更为紧密,但李密却是隋末乱世第一枭雄,所谓“李氏当称王于天下”,李密绝对是不二人选,李渊远排不上号。

李密更是被杨广评价为:“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王世充亦称其:“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

如此看,李密的实力和手腕非常之强。关于李密的发家史,史上是这样记载的,李密自幼好读兵法,擅长谋划,文武双全,常以救世济民为己任。

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后,李密于616年只身投入瓦岗寨,成为翟让的主要谋士。

在其谋划下,瓦岗军攻陷荥阳,消灭隋朝名将张须陀,先后夺取洛阳附近重要粮食储备基地兴洛仓、回洛仓,屡次击破隋军,进逼洛阳。

同时李密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还把劫掠的财物全部分给军士。

要知道隋朝末年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荒,壮丁都被拉去做劳动力了,没人种粮,田地大量抛荒,饿殍遍野,老百姓没了活路,所以才选择造反。

谁拥有了粮食,谁就掌握了绝对话语权,李密通过赈济粮食获取底层百姓的支持,百姓无不箪食壶浆,扶老携幼,一路络绎不绝,瓦岗军增至十数万。

与此同时,李密严肃军纪,训练士兵,将瓦岗军从草寇打造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

不久之后,李密利用酒席之机,火并翟让,令下属用刀将其刺死,至此李密成为瓦岗军名副其实的领袖。

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占领中原广大区域,将东都洛阳困成一座孤城。

李密凭借其关陇集团背景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招揽各地豪强、义军和隋朝地方官员加入,瓦岗军也成为隋末最强大的义军。

此时的李密已有了争雄天下的实力,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由如何扩大规模转向战略发展。

他的谋士柴孝和劝其进军关中,理由很简单,关中以秦岭为屏障,以黄河为天堑,留下兵马镇守回洛仓、兴洛仓,在此强根固基,等待时机攻克东都洛阳,届时天下可定。

柴孝和还拿出项羽离开这里就灭亡,刘邦兴大汉百年基业的例子。所以要尽快拿下关中和长安,不要让其他豪杰抢了先。

但李密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杨广在江都,实力尚存,眼下洛阳尚未攻克,瓦岗军多数为山东人,故土难离。

其次,瓦岗军部将都出身绿林,把他们留下会各自称王称霸,如果舍弃中原,前往关中,将会前功尽弃。

所以李密的战略是牢牢控制中原,死磕洛阳,务必早日拿下东都。

与叱咤中原的李密相比,李渊要低调许多,因为谶语的原因,李渊整日饮酒作乐以躲避杨广的怀疑,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的时候,李渊积极平叛,获取杨广的信任。

616年,杨广去江都避祸时,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

当时的太原号称“天下精兵处,府库盈积,粮饷可支十年”,由此,李渊用他的隐忍和城府换来了杨广的信任。

617年二月,李渊正式起兵,制定夺取关中,号令天下的战略方针,为此写信招抚李密。

当时的李密风头正盛,自恃兵强马壮,想当盟主。

对于李渊的交好,大谈同姓之谊,约定“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共灭隋室,诛杀杨广。”

李渊认为李密妄自矜大,回信卑辞推奖,愿推其为天下之主,以此让李密牵制关内隋军,实现夺取关中的计划。

从起兵情况看,李密和李渊选择不同的战略,前者的打法是夺取洛阳,控制中原,争取天下,后者为先夺长安和关中,号令天下。

李密以数十万之众,控制中原广大区域,而李渊兵马不过数万,仅占据太原一隅之地,从纸面实力看,实力差距悬殊,但仅仅一年时间就发生逆转。

自古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地处黄河中游平原,无险可守,为四战之地。

李密对此不会不知道,之所以选择死磕洛阳,主要是因为洛阳已是孤城,在此前的历次交手中,洛阳隋军出击皆有来无回。

一旦拿下洛阳,就宣告隋朝统治崩盘,其政治意义非常重大,至于关中的李渊等人实力尚弱小,李密相信凭瓦岗军的实力,定是手到擒来。

但事情的结果却出乎其意料,李密低估了隋朝军队的战斗力和斗争决心。

在拿下回洛仓后进入洛阳皇家园林与隋军连续交战,洛阳守军顽强抵抗,瓦岗军始终攻不进去,李密本人也被箭矢所伤。

同时,杨广派遣心腹大将王世充率五万精兵集合洛阳城外,对瓦岗军发动猛攻,双方对峙一百多天,大小战斗六十多次,战况十分惨烈,谋主柴孝和掉进洛水淹死。

李密没想到在各地农民军和豪强起兵反隋的浪潮中,隋军竟还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虽然最终王世充被击败,逃入洛阳,但瓦岗军的攻势被严重迟滞。

不过这并未对瓦岗军造成太大影响,李密仍手握三十万大军,被各地农民义军尊为盟主,就连窦建德都劝其称帝。

然而618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李密犯下重大战略失误,并为此付出代价。

这一年初,宇文化及在江都勒死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自率十万大军北上,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洛阳留守大臣拥立越王杨侗即位,杨侗忌惮王世充骄横跋扈,遂招降李密。

这一突如其来的政治变化打乱了李密的计划,原先的讨伐对象杨广已湮没在反隋洪流中,那么反隋还要不要坚持?

这是摆在李密面前的问题,李密虽然能力强,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患得患失。

他十分看重利益的得失和一城一池的存亡,在入主关中问题上如此,现在因为洛阳未被拿下,害怕腹背受敌,亦是如此。

最终李密选择接受册封,成为洛阳政府的太尉、尚书令、魏国公,同时,李密逐渐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打了胜仗不分发战利品,致使瓦岗军将领离心离德。

在接受册封后,洛阳朝廷令其攻打宇文化及,李密也从反隋的革命斗士转变为隋朝残余势力的守护者。

当然,李密不担心王世充和杨侗,他觉得自己消灭宇文化及易如反掌,届时再收编一波军队,瓦岗军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即可顺势拿下洛阳。

只可惜宇文化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因为宇文化及的部队是护卫隋炀帝的禁军骁果军,是隋朝军事力量最强的部队。

此后李密与宇文化及发生激烈交战,双方都派出最精锐主力,瓦岗军主要以骑兵为主,宇文化及则配备大量强弓劲弩,对李密造成极大杀伤。

虽然李密凭借卓越的指挥战胜宇文化及,但主力精兵多半战死,其余将士疲劳困乏。

而李密以为通过击败宇文化及就可以在洛阳朝廷中获取政治资本,殊不知却中了“一箭双雕”之计。

洛阳朝廷通过拉拢李密制衡王世充,又借宇文化及削弱李密。对此,李密被蒙在鼓里,王世充却看得明白。

618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战后疲惫发动进攻,瓦岗军遭受重创,主要将领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李密东逃武牢关。

而王世充趁机占领洛阳周围原瓦岗地盘,至此瓦岗军分崩离析,李密宣告出局。

此时的李密犹如丧家之犬,南有王世充,北有窦建德,中原算是待不下去了,只能西逃长安,投奔李渊。

在降唐这件事上,李密并非那么情愿,毕竟以前的上下位者出现倒挂。

但他的府掾柳燮劝说其与李渊有同宗之情,况且要不是瓦岗军在东都截断隋军归路,唐朝哪可能不战而据有长安,所以这次去,腰杆一定要硬起来。

李密归唐意味着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最大的群雄割据势力消失,同时瓦岗军战将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由于李密出身高门,而且是带着“嫁妆”前来,李渊自然高看一眼,拜其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他,称呼其为弟。

李渊这么做也是向天下义军表态,昔日的盟主已委身为臣,从此反隋这面大旗还得由李渊来扛,只要前来归降,要位置有位置,要待遇有待遇。

不过李密本就不服李渊,不甘久居人下,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

想当年李密只身入瓦岗,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掌控瓦岗寨,火并翟让,成为一方诸侯,如今历史重演,李密又开始跃跃欲试。

只可惜李渊不是翟让,大唐军团也不是区区瓦岗比得了的,李密的一举一动都在李渊的眼皮底下。

618年底,李渊命李密去黎阳安抚昔日部众,李密行至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时叛唐自立,掠夺畜产向南进入熊耳山,欲收拢瓦岗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但李渊不会给他任何机会。

619年初,熊州副将盛彦师率兵埋伏在陆浑县南邢公岘(河南省卢氏县邢公山),待李密经过时发动突袭,杀死李密,传首长安。

李渊派人将其首级送往黎阳招抚其余部,守将徐世勣献城投降。而李密则沦落为一个跳梁小丑式的人物被李唐用来警示朝臣:叛徒就是这样的下场。

来源:小瑀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