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习惯于关注你所处的位置,很少有人关心你来时的路,总成绩出来之后这种感触尤其明显。自己仿佛一下子从舞台边缘站到了聚光灯下,满世界都在议论“**是如何如何大气稳重、出类拔萃?”没有一个人关心我过往的点点滴滴,好像一切的到来都顺理成章、毫不费力。
[领途遴选分享]人们习惯于关注你所处的位置,很少有人关心你来时的路,总成绩出来之后这种感触尤其明显。自己仿佛一下子从舞台边缘站到了聚光灯下,满世界都在议论“**是如何如何大气稳重、出类拔萃?”没有一个人关心我过往的点点滴滴,好像一切的到来都顺理成章、毫不费力。
幸好,我自己知道,台下的“十分钟”,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台上的十分钟,我又经历了怎样的紧张和焦灼。最终能迈上这一步,我无比清楚地知道我的职业生涯至少提前了十年以上的光阴,得之欣然,受之坦然。总结成功的经验,我不想一味毒鸡汤,“只要肯努力,理想就一定能实现!”那是糊弄小孩子的;论考试备考,我也不想马后炮,“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之类,天知道第二次我还能不能考上?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闻到我香水之前”,“孤独旅行”的那段岁月,希望大家能从我的身上看到未来的自己!
一、压力中成长,到进退两难
生活真的很奇妙!你看到我现在的荣光,顺其自然地以为我是“五道杠青年”,从小看新w联播、《rm日报》长大。哪有这么回事?毕业后能顺利考上公务员,我都千恩万谢,一要感谢父母的“权威”,二要感谢恰到好处的运气。说实话,刚步入社会,我们做的很多选择,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意味着什么,糊里糊涂,边走边看。
公考报考职位是乡镇科员,入职后,早早收拾好行囊准备下基层。可能是因为人手不够,还没来得及下去,告知已“被”借调到某核心党群部门信息科,一干就是四年。从最开始连基本工作流程都搞不明白,到照葫芦画瓢动笔开写,到“小豆腐块”有模有样,再到对稿件把关提升、在全市力争好名次,从一个刚走出校园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单位可用能用的“小笔杆子”。
面试结束后,很多人都问我:“你知识面怎么那么广?”“你说起话来怎么文绉绉的,跟领d说话似的,一套一套的,我们说话怎么都是白开水,没滋没味,你是怎么练的?”我嘴上堂而皇之地说“要不断学习,提升素质”,心里却在骂“你多几次每个月底赶稿子赶到想吐的经历,多几次大年三十流着泪孤孤零零爬格子的经历,就会写也会说了”,可惜这些东西别人不相信,也摆不上台面。
工作能够胜任,并不意味烦恼的减少,有时候恰恰相反。借调期间,我无数次被夹在借调单位与工作单位之间,左右照应,轻声细语,小心翼翼。借调单位,有我熟悉的工作环境和不愿做出改变的工作惯性;工作单位,给我吃穿、前途所系,何去何从?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里面的百转千回。后来的我,还是回到了乡镇,开始了另一种工作生涯,当然那是后话。
但是,回首工作几年,我还是特别感谢借调的这段岁月,特别是经历了这次考试之后。我才知道,当初所有的纠结和两难背后,老天早已为我准备了一份如此厚重的大礼,感谢老天的安排,感谢当年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带给我的成长!
二、用不准备考试的态度,去准备考试!
总成绩出来后,很多人请教我“平时是如何复习备考的?有什么秘笈?”真不是藏着掖着,除了刚才谈过的工作经历,日常学习真的很普通。如果非要谈点“特别之处”,就说说我“歪理邪说”的备考观点吧---用不准备考试的态度,去准备考试!
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你不知道人生中的哪些积累,会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参加过几次遴选考试后我愈发认识到:遴选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考试,而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比拼。真正的努力,也绝不是考前泛泛背几篇领导讲话、做几套题就能蒙混过关的,而是每天有意识地思考、主动地积累。所以,日常准备不需要刻意背什么金句模板,不要再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去面对理论文章,而是要主动地、快乐地每天读一点,包括时政、历史、马哲、管理等文章,时间长了,在需要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零零散散的知识会不自觉地从脑袋里蹦出来,这些积累对于笔试,尤其在面试中独占鳌头有着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我们要承认,大家都是同龄人又都在基层,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差不多,临阵磨枪是普遍的做法,考前突击我也没少下功夫。但是功夫没下到平时,别人是临时抱佛脚,你也是,成功的馅饼凭什么非要砸到你的头上?要想脱颖而出,还是要做长期准备。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长线作战才不至于准备时间短而“试”到跟前手忙脚乱;长线作战才可以真正开拓你的思维,确保你的思维比别人有独到之处,不知不觉地超越大多数。所以,备考的准备就是每天学习,既包括广泛的阅读,也包括按照考试要求的知识领域和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时对自己说“我准备好了!”
三、跟班学习的收获: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笔试成绩出来后,比例内,还不错,但无形中让我的压力更大了。因为我太知道这次考试对我的意义了,太在乎,太想要了。虽然有平时工作和学习上的各种积累,但这不足以保证我上岸,而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能赢,不能输!”
笔试成绩公示后,距离面试只有三天时间,是否报班我整整搜索和犹豫了一晚上。因为我发现市面上针对我们这次竞争*领d岗位的面试辅导班几乎没有,想花钱都没地方花。再一个咨询了很多机构,谁都说得天花乱坠、信心满满,可是之前我连它们的名字也没听过,信任感太低。最后,我报了周围遴选上岸朋友说过的LT遴选,当然,依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上过一次之后,我觉得“我还是那个被老天眷顾的孩子”!
如果说平时学习积累是自己铺路,那么老师的指点更像是为你指路。现在各种遴选考试针对性都很强,自己的经历、能力毕竟有限,会有当局者迷的困境,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掌握要领。这个时候老师的画龙点睛,凸显出重要性了。同时,我认为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好坏,不应该看他给你输入了多少知识点,因为现在信息发达,基本上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孤立的知识点实际价值并不大,特别是在竞争*领d岗位考试中,大词空词谁都能整两句,关键是看老师有没有丰富的阅历,用自己的经验把你的知识“彻底激活”,使你融会贯通,遇到更强的自己,那种感觉就像为你打开了一扇从未触碰过的思维之门。
给我上课的老师一共有两位:一位老师看起来很年轻,擅长构建思维框架,能短时间找到你的弱项,帮你拨开你思想上的迷雾,理顺逻辑上的混乱,引导你深入思考问题。同时,反反复复强调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再三强调“掌握了逻辑思考能力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这个观点一再强调,让我记忆尤其深刻。
另一位老师有点年长,人也很随和,但谈问题很深刻,强调面试作答要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话声音不大,但有一种吸引着你认真去听的感觉。在内容上,涉及领域更广,不仅是工作业务,也包括机关人际关系,更引导你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社会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还给我划了几个热点话题,在面试中竟然用上了。比如面试第三题:”作为决策的领d干bu,在开采煤矿和保护性开发之间,你如何选择?”我没有分开讲,继续开采或保护性开发各有什么利弊,而是按照老师讲过的理论,强调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决策的程序等等,不被问题所迷惑,而是以自己为主,让自己起主导作用,把逻辑框架拉开,体现出z治理论水平,收到了效果。
人们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觉得“面对人生中那些必须要把握的机会的时候,光有自己的准备还不稳,还需好风凭借力,才能送己上青云”,感谢**,更感谢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的自己!
我可以,你也可以!加油!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