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像个人,才能看得到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3 21:29 6

摘要:“美,很奢侈的,大概需要活得像个人,才看得到美。”蒋勋先生此言,如清泉投石,在无数奔波于俗世的心湖中,漾起圈圈涟漪。

“美,很奢侈的,大概需要活得像个人,才看得到美。”蒋勋先生此言,如清泉投石,在无数奔波于俗世的心湖中,漾起圈圈涟漪。

美,这看似无处不在的恩赐,何以成了奢侈品?又何谓“活得像个人”?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每一颗渴望丰盈的灵魂,最深沉的叩问。

尘嚣扰攘,何以“奢侈”?

当下的世界,常如一幅浓墨急彩的画卷,信息奔涌,光影迷离。人们步履匆匆,目光多投注于前方的目标,耳畔充斥着外界的喧嚣。

久而久之,那份感知细微美好的心弦,似乎渐渐迟钝。不是美变得稀缺,而是那颗能够与之共鸣的心,蒙上了世俗的尘埃。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欲望如藤蔓,缠绕着脚步,让人在追逐中迷失。忙碌,有时并非充实,而是将生命切割成无数待办事项的碎片。

当心灵被功利所占据,被焦虑所裹挟,便难有余暇去聆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去凝视一片叶落的轨迹。

苏东坡言:“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清欢”之味,恰是美的底色,需一颗沉静之心方能品咂。

若终日为“稻粱谋”,为“名利役”,纵有良辰美景,也恐“赏心乐事谁家院”,不过是过眼云烟,难以驻留心间。

返璞归真,何谓“像个人”?

“活得像个人”,这看似朴素的描述,实则蕴含着东方智慧对生命本真的向往。它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存活,而是指精神的挺立与灵魂的舒展。

首先,是感官的复苏。如同《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份对自然时序流转的敏锐感知,对物候变化的深情体察,是“人”区别于“物”的灵性所在。

活得像个人,便是重新打开被尘封的五感,去闻泥土的芬芳,听松涛的低语,触清溪的微凉,品茗香的甘醇,看云卷云舒的自在。

其次,是情感的丰沛。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活得像个人,意味着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能感知他人的悲欢,能与万物生灵共情。

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那份深植于灵魂的悲悯与关怀。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广度,使人超越了小我的局限,在与世界的连接中,体味到更深沉的美。

再者,是闲情逸致的保有。林语堂曾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这“悠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心灵的自由呼吸,是“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智慧。

有了一方精神的“无用之地”,才能生长出美的嫩芽。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雪夜围炉的邀约,便是于寻常生活中提炼出的诗意与温暖,是“活得像个人”的生动写照。

最后,是本真自在的活法,不逐流,不刻意。庄子尚“逍遥游”,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活得像个人,便是尽量摆脱外界标准的束缚,活出真实的自己,哪怕这份真实略显笨拙,也胜过精致的伪装。

当一个人能安于自己的本性,不汲汲于名,不戚戚于利,美,便会在其朴素自然的生活中悄然绽放。

涵养内心,美自显现

那么,如何在喧嚣的日常中,涵养一颗能看见美的心,活得更“像个人”呢?

不妨放缓脚步,于细微处留心。学会在清晨倾听第一声鸟鸣,在黄昏凝望最后一缕霞光。

一餐一饭,皆可品味;一草一木,皆有情致。生活中的美,往往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等待一颗从容的心去开启。

不妨澄澈心境,与万物对话。尝试在独处时,静观内心,拂去杂念。或于山水间徜徉,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

当内心宁静如水,便能映照出万物的本色,那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妙处,自然会涌上心头。

不妨亲近艺术,以美育滋养。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

常读几首好诗,常听几支雅曲,常赏几幅佳作,让心灵在美的熏陶中变得柔软而丰盈。艺术是桥梁,连接着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美。

不妨葆有童心,对世界好奇。如孩童般,对未知保持探索的热情,对寻常事物投以新鲜的目光。这份纯真,能洗涤心灵的疲惫,让发现美的能力重新焕发生机。

当一个人活得澄澈、温润、有情,当其内心丰盈而安定,美,便不再是远方的海市蜃楼,也不再是橱窗里的奢侈品。

它会像山间清泉,自心底汩汩流出,映照大千世界;它会如窗前明月,温柔洒落,照亮平凡的日常。

来源:金鱼涂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