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透过小米SU7这起事故,我们应该看到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23:12 1

摘要: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官微公布了小米SU7德上高速交通事故若干细节。3人遇难令人痛心,而通报中还原的部分细节,再次把智能驾驶安全性的严峻话题和伦理思考抛给公众。

4月1日中午,小米公司官微公布了小米SU7德上高速交通事故若干细节。3人遇难令人痛心,而通报中还原的部分细节,再次把智能驾驶安全性的严峻话题和伦理思考抛给公众。

小米公布的时间线显示,车辆发出预警时为22:44:24,驾驶员接管车辆时为22:44:25,22:44:26-28之间碰撞发生。也就是说,从NOA智能辅助驾驶探测到障碍物到碰撞发生,仅有2秒多的时间!时间线还显示,在碰撞前十几分钟之内,系统还做出过“轻度分心报警”和方向盘“脱手预警”。

智能驾驶是个新鲜事物,以当下技术演进阶段看,其定位只能是“辅助”角色。这就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要求汽车厂商不能夸大宣传,另一方面作为司机也不能疏忽自己的安全意识。

我国在2022年3月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分为6级。其中,其中,0级至2级为驾驶辅助,驾驶员监管驾驶自动化系统,并在需要时接管以确保车辆安全;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当收到接管请求或发生车辆其他系统失效时,及时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

“目前,3级以下智能驾驶系统,实际上是一种驾驶辅助系统。现在市面销售给消费者的车辆,最高属于2级驾驶自动化,即组合驾驶辅助。所以,我们大家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虽然开启相关的智驾系统,但依旧需要始终保持驾驶的注意力,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也就是说,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不能代替车主驾驶。车企需要明确告知消费者‘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姜国凯博士表示。

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各大车企新车型、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智驾技术,发布会上一款赛过一款,各种先进的雷达、智能的算法、严格的测试,令人眼花缭乱。虽然没有厂家敢宣称自家车辆可以完全“自动驾驶”,但产品发布带来的各种营销手段,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和网红达人的“直播、实测”,那一套套“话术”,确实营造出车辆驾驶“很智能、很安全”的氛围。而接下来的,就靠你想象……

这种气氛烘托下,智驾车型车主的意识或许已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智驾一开,可能就想着“大撒把”或者看看手机,事故概率增加……我们要问,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的车企,以案为鉴提高改进技术的同时,在宣传过程中是否尽到了“安全提醒、底线提醒”的责任?那些空着手开车拍视频、形形色色的网红们也得醒醒,生命只有一次,道路交通安全法不是儿戏!

本起事故发生后,一位遇难者的妈妈提出了质疑,“当时的情况,谁能2秒钟反应出这个事态来?2秒钟之内谁能立马切换呢?”这位妈妈是在向车企发问,那些车企高管在各种场合侃侃而谈,或者如说明书里所说:“必要时接管车辆”。

一句“必要时接管”,说的云淡风轻,试想如果车主已经在思想上陷入车企新技术构筑的“舒适想象”里,谁能确保能在发现状况时不会手忙脚乱?如何才能做到及时接管车辆?怎么才能在电光火石间避免事故发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将控制权部分交给机器后,注意力会在短时间内有大幅下降。那些被过分渲染的智驾技术,客观上对车主的心态和神经起到了一定的麻痹作用。比如有些车企推出所谓贴心设计,在检测方向盘脱手时长上做文章,这美其名曰智驾,实质是否是对司机方向盘“脱手”的一种暗示和纵容?而当“脱手”成常态,紧急情况下快速切换人工模式谈何容易。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开过高速的朋友,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前方施工或者改道,距离还有好远呢,已经开始出现各种告知提醒了——这些告知,是“智能驾驶”能识别感知的么?

3个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我们倍感沉重。事故为什么发生,最后会得到怎样的赔偿,一切自会有法律给予公论。但逝去的生命毕竟不会再来——相信科技,相信AI,相信智能驾驶让我们的驾驶体验正变得越来越好,这一趋势我们不会怀疑,不过,透过这一悲剧,我们也应该有足够的警醒: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下,我们似乎也不能有超越“安全使用说明书”的“过度依赖”,不能因为某一些特定场景、特定人物的测试视频,就“过度信任”,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到尚未完全成熟的“智能辅助”中!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机遇和挑战。无论是车企、用户还是监管机构,都需关注‘智能化’‘自动化’光环下的安全风险。唯有如此,智能汽车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姜国凯表示。

评论员|庆谱 巧梅

来源:津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