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达斡尔族青年歌手郭军填词、演唱,与莫旗乌兰牧骑青年作曲家王龙合作的达斡尔族民歌《打柴歌》正式发布,以灵动悠扬旋律与质朴歌词勾勒出达斡尔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景象。
近日,由达斡尔族青年歌手郭军填词、演唱,与莫旗乌兰牧骑青年作曲家王龙合作的达斡尔族民歌《打柴歌》正式发布,以灵动悠扬旋律与质朴歌词勾勒出达斡尔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景象。
这首融合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的作品,既是对民族文化的致敬,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创新,引发各界人士对达斡尔族少数民族音乐的广泛关注。
郭军:用歌声传递民族血脉的 “文化使者”作为达斡尔族音乐的传播者,郭军的演绎赋予《打柴歌》以灵魂。出身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呼伦贝尔,他自幼浸润于达斡尔族民间音乐,其嗓音兼具民族山歌的高亢辽阔与流行音乐的时代感染力。从央视的舞台到全国公益演出,郭军始终以推广民族文化为己任,代表作《中国山美水也美》《我在纳林湖等着你》《草原上的鹰》《永远的赞歌》《我自豪我是达斡尔人》《故乡草原》《我的草原我的骏马》《美丽大草原》等作品在各大音乐、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过亿,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桥梁。在《打柴歌》中,郭军以充满画面感的演唱,将 “套上黑骏马”“装上苏子饼”“走进山林打柴” 等生活场景娓娓道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衬词 “讷耶勒尼耶讷呦耶”,完美还原了达斡尔族山歌 “扎恩达勒” 的即兴抒怀风格,加之新形式说唱rap的流行音乐元素,既保留了原生态民歌的自由灵动,又通过现代音乐的方式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呼伦贝尔市音乐家协会会员、“蒋大为中国唱法” 学员、中国环保形象大使,他的演绎不仅展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勇敢热情,更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里焕发光彩。
王龙:以创新之笔续写民族音乐的当代旋律,《打柴歌》的作曲与编曲由莫旗乌兰牧骑器乐演员王龙担纲,艺名为 “火龙” ,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作为 “火龙 & 炉乐队” 主唱,他的原创作品如《嫩江水》《莫力达瓦夜》等,均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传统曲调,形成独特的 “新民族音乐” 风格。此次在保留 “扎恩达勒” 山歌颤音特色与即兴填词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加入现代编曲手法,使旋律既充满山野气息,又具备时尚韵律,让年轻听众也能沉浸于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打柴歌》中,他通过层次丰富的配器与节奏说唱等设计,将达斡尔族的劳动场景转化为可听可感的音乐叙事,让 “打起建设家园的柴”“载满大轱辘车” 等意象不仅是画面,更成为流淌的新潮音乐情感符号。
歌词:劳动诗画中的民族精神图谱《打柴歌》的汉语歌词由郭军填词,以达斡尔族日常劳动为蓝本,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开篇 “套上我的黑骏马,装上我的苏子饼”,寥寥数语便展现出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出我心爱的村庄,走进茂密的山林里” 则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娓娓道来,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亦有对自然的敬畏。副歌部分 “打起那建设家园的柴,载满了我的大轱辘车”,将劳动升华为对家园的建设与守护,传递出达斡尔族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内核。歌曲中反复出现的衬词,是达斡尔族民歌 “扎恩达勒” 的典型特征,这些音节在郭军的演绎中充满韵律感,既增强了歌曲的抒情性,又成为民族音乐辨识度的重要标识。
正如达斡尔族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 即兴而歌,随景生情,《打柴歌》在保留这一传统的同时,通过具象化的歌词创作,让民族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叙事。从田野到舞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打柴歌》的诞生,不仅是一首歌曲的创作,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既保留了 “扎恩达勒” 的原生韵味,又通过新潮的音乐制作与演唱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山歌在新时代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打柴歌》意在让民族音乐在扎根生活的同时,与时俱进,绽放出跨越时代的魅力。
来源:珊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