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面对谗言和领导责难,看唐朝战神李靖教科书级别的应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7:15 3

摘要:丁亥,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见,上大加责让,靖顿首谢。久之,上乃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加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真食邑通前五百户。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太宗贞观三年(629年)

【原文】

丁亥,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见,上大加责让,靖顿首谢。久之,上乃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加靖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上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寤,公勿以为怀。”复赐绢二千匹。

【译文】

略。

【解读】

李靖大破颉利可汗,唐朝多年所受耻辱被洗刷,举国欢庆。

唐太宗李世民大赦天下,太上皇李渊设宴庆祝,李渊亲自奏乐,李世民亲自舞蹈。

李渊激动地说:突厥欺辱大唐多年,我都没能雪耻。我儿如今荡平突厥,可见我将天下托付给他是对的。

但此战的大功臣李靖,刚班师回朝不久,就遭到御史大夫弹劾。

弹劾理由都是老生常谈:统帅李靖,治军无法,纵容将士抢掠,突厥珍奇宝物,被劫掠一空。请交付律法部门审理。

唐太宗倒很大度,特意降下旨意,针对此事可不予弹劾。

但见到李靖后,却是一番劈头盖脸的申斥责备,具体内容大家可自行脑补。

李靖满脸惶恐,没有一句辩驳,只是不停扣头谢罪。

给人感觉是,荡平颉利可汗,他全无功劳;手下抢了颉利可汗的财物,他全是罪过。

唐太宗说久了,说乏了,气消了,敲打战神的目的达到了,最重要的是,李靖的态度让他无可挑剔。

唐太宗最后说:“隋朝史万岁打败达头可汗,有功劳不加赏赐,因罪遭致杀戮。朕不这样处理,记录你的功劳,赦免你的过错。”

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并加封食邑。

过了不久,唐太宗又叫来李靖,带着歉意对他说::“此前有人说你的谗言,朕如今已醒悟,你不必挂在心上。”又赐绢二千匹。

这显然是针对此前责让李靖一事的解释。

大概是唐太宗认为自己对李靖责备的有些过了,有卸磨杀驴之嫌,害怕他心里有疙瘩,所以出言解释安慰。

此事史书记录虽短,但过程一波三折,有意思的地方有三点:

1.御史的弹劾。这是御史的职责所在,也是帝王豢养一批言官的作用所在。御史演黑脸,做恶人,专挑群臣毛病,这样皇帝才能唱白脸,做好人,收拢人心。

2.皇帝的敲打。李世民的态度数次反转,但无不彰显帝王心术和手段,且玩得炉火纯青。

第一次反转:李靖大功,换来的不是奖赏,而是御史的弹劾,领导的责让。

第二次反转:一番责让威胁(史万岁案例)后,没有处罚,反而封赏,所谓录公之功,赦公之罪。

第三次反转:恩威并施后,又表达歉意,将责任推给有人进谗言,今朕意已寤,公勿以为怀,轻轻带过。

3.李靖的应对。整个事件,李靖的反应只有三个字:顿首谢。扣头谢罪之外,不辩解,不解释,不开脱,不推责。

御史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

唐太宗说你有罪,那就有罪。

唐太宗说你有功,那就有功。

唐太宗给予赏赐,那就接下。

主打一个功劳不算什么,罪过才是大事;只知扣头谢罪,全然忘了辩解;认罪态度极好,毫无不满之意。

一个字没说,太宗全然没有怪罪的意思。

一句功未表,太宗却予以两次封赏。

一句话未辨,太宗还要主动承认错误。

这是什么?这就是认知、格局,智慧,明晰一切,洞悉一切,看破不说破。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兼具的明君,李靖是太宗手下功劳最大,最受器重信任的人。

但帝王心术,乃帝王所必需。面对最信任的人,也要敲打,也要试探。这就是帝王御人术。

对此,李靖自然心知肚明,全力配合。

太宗对此自是十分满意。

不久以后,李靖就被唐太宗任命为宰相。唐朝武将因军功入相,自此开始。

李靖不说一言,但堪称教课书级别的应对,也成经典。李靖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首先,李靖知道李世民是明君,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他终会明白一切,辩解无益。

其次,李靖知道历史上功臣的下场,皇帝一番敲打,自己反而安全。

第三,李靖深知帝王心术,皇帝需要借李靖的案例,警示功臣,驾驭群臣。

第四,李靖深知自己的角色定位,只要展现姿态,该少的一分都不会少。

那么,又何必辩解,何必解释,何必开脱,何必推责,这除了引发领导不满,被认为不懂事外,任何好处都不会有。

如果领导真的对你不满,会有一千种手段打压你,折磨你,会有一千个借口杀人并诛心。

所以说,面对谗言和责难,李靖的顿首谢,是媲美顶级帝王术的顶级权臣术,是觉悟,认知、格局和智慧的体现。

来源:面带微笑的向钱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