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边疆建设的壮阔篇章里,总有些声音试图削弱汉族的贡献,这种论调背后,无疑潜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与算计。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房屋产权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边疆建设比作一栋大楼,那么汉族与其他民族都是这栋楼的产权共有人。某些人之所以否认汉族的贡献,本质上
在中国边疆建设的壮阔篇章里,总有些声音试图削弱汉族的贡献,这种论调背后,无疑潜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与算计。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房屋产权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边疆建设比作一栋大楼,那么汉族与其他民族都是这栋楼的产权共有人。某些人之所以否认汉族的贡献,本质上是不愿意承认汉族对这座"大楼"的产权,因为一旦承认了,他们企图"分家"的图谋就会落空。
在产权理论中,共有产权的确认需要考察各方的投入与贡献。在边疆建设这栋"大楼"中,汉族自秦汉以来,便持续不断地为边疆建设倾注心力。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不仅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打下了基础。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年,捍卫了“丝绸之路”,巩固了我国西部边疆,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同样体现了汉族在边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些历史事实,宛如产权证书上的一行行签名,镌刻着汉族在边疆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更是系统性地建设投入。乾隆时期统一新疆后,大量汉族军民屯垦戍边,修建城池,开垦农田,发展商贸。这些建设投入,就如同房屋的地基与框架一般,为边疆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清末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继续推进屯垦,修建道路,发展教育,这些投入如同房屋的装修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投入边疆建设。修建新藏公路、兰新铁路,特别是兰新铁路复线工程,作为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东起武威南,西至乌鲁木齐西,全长1622千米,总投资61.99亿元,1992年9月16日开工建设,经过两年艰苦奋战,于1994年9月16日提前一年全线铺通。这一工程的完成,使疏勒河至乌鲁木齐西区段的年运输能力可达2500万吨以上,远期将达到5000万吨。1995年9月14日,兰新铁路复线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次完成复线改造里程最长的项目正式完工。该复线东起甘肃武威南,西至新疆乌鲁木齐西站,全长1622千米,总投资21.45亿元。工程的完成显著提升了疏勒河至乌鲁木齐西区段的年运输能力,近期可达2500万吨至3000万吨,远期运输能力可达到5000万吨,有效缓解了西北及新疆铁路运力紧张的状况。开发油田,建设兵团,这些现代建设如同为房屋加装了电梯、空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持续不断的建设投入,构成了对边疆地区无可争辩的贡献与产权依据。
某些人刻意制造"汉族是外来者"的叙事,这种说辞如同否认共有人对房屋的产权。他们利用选择性记忆的手法,片面强调近现代的民族迁移现象,而蓄意忽视汉族两千年来在边疆地区的持续存在与巨大建设贡献。
这种叙事策略服务于分裂企图。否认汉族的建设者身份,就能为其分裂主张制造借口。这就像否认某个共有人对房屋的贡献,就能为其独占房产提供理由。历史事实表明,边疆地区的发展始终是多民族共同建设的结果。
在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共同开发了绿洲农业;在东北,汉族与满族共同开垦了黑土地;在内蒙古,汉族与蒙古族共同发展了草原经济。这些共同建设的史实,就像房屋中每个房间都镌刻着共有人的独特印记,见证了多民族的共同奋斗历程。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汉代,汉族就已在西域建立屯田。吐鲁番出土的汉简记载了详细的屯田事务,这些文物如同房屋建设时的施工记录,确证了汉族的早期贡献。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时期,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清朝时期,满蒙汉共同建设了辽阔疆域。这些历史事实如同房屋的产权登记,记录着每个共有人的权益。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更是多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从克拉玛依油田的壮观景象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到青藏铁路的建设,从北大荒的农业现代化到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每一个重大工程都凝聚着各族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这些成就像房屋的增值部分,属于所有共有人。
边疆建设犹如一座共筑共守的宏伟殿堂,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皆是这座殿堂不可或缺的基石与共有者。否认汉族的贡献,既违背历史事实,也损害民族团结。只有正视历史,承认各族人民的共同贡献,才能维护好这栋"大楼"的完整与和谐。在新时代的边疆建设中,我们更要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守护好先辈们留下的这份"产权",使边疆建设的这座"大厦"愈发坚不可摧,光彩夺目。
来源:做温良恭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