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唐玄宗以牺牲杨贵妃自保,却被太子李亨背刺夺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6:52 2

摘要:马嵬驿之变是唐朝中期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公元755年十一月,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在半年时间里横扫河北,攻克洛阳,随即西向荡平潼关。

马嵬驿之变是唐朝中期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公元755年十一月,爆发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在半年时间里横扫河北,攻克洛阳,随即西向荡平潼关。

756年7月,唐玄宗李隆基放弃长安,率皇室及少数亲信出逃南下。

在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时,禁军首领陈玄礼率随行将士发起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后逼迫玄宗处死杨玉环,此事件称为“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之变表面上是陈玄礼等将士的自发性临时“义举”,但背后却是太子李亨对父皇李隆基的夺权行动。

李隆基用杨贵妃的命换来自保,但其统治权力却被瓦解,从此玄宗父子两人分道扬镳,李亨得以摆脱控制,在灵武称帝,唐朝进入中唐时代。

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与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

此后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二十多天横扫河北全境,随后夺取东都洛阳。

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唐王朝统治集团岌岌可危,京师长安陷入骚乱。

七月十二日,百官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二,李隆基意识到大势已去,长安早晚必为叛军所占。

但为了能让自己全身而退还是做出妥善安排,先是下制书说要亲自率兵征讨安禄山,表达出要与长安共存亡的态度,还假称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将要赴镇支援,以此安定军心民心。

暗地里,李隆基命宦官边令诚掌管宫殿的钥匙,并于当天移居大明宫。天黑以后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他们金钱布帛,以示拉拢,还挑选闲厩中的骏马九百余匹以备逃跑之用。

李隆基的计划是逃往巴蜀重新整顿再收拾旧山河。

因为巴蜀地区是剑南节度使辖区,也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利用剑南兵力以及蜀中得天独厚的物资条件,完全可以支撑李唐政权存续。

不过这场规模空前的安史之乱已严重动摇玄宗统治的根基,如果不是他的麻痹纵容,又怎会有今日之局面。

如今北方大部国土沦丧,统治秩序崩塌,朝臣四散奔逃,御宇四十多年的玄宗皇帝彻底跌下神坛。

此时一双眼睛正在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一切,此人就是太子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于738年被立为皇太子,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在太子的位置上已经待了十七年。

不过李亨这个太子当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的兄长、上一任太子李瑛被废杀。唐玄宗对权力十分敏感,只要有任何潜在威胁或怀疑,都会坚决除掉,哪怕是他的亲生儿子。

除了唐玄宗,宰相李林甫长期控制朝政,并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

而且在与太子党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冲击。

可以说,李隆基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

李林甫死后,继任的宰相杨国忠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所以,从李亨入主东宫以来就被各种政治势力包围或威胁,李亨身心蒙受巨大的创伤。

而这一切的不幸,归根结底都是拜其父所赐,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前文说过,潼关之战后,长安危如累卵,玄宗准备带领亲信逃跑,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

剑南节度使地界是杨国忠的势力范围,李亨担心一旦入川,自己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他并不想像李瑛那样坐以待毙。

于是在出逃前夕,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密谋策划对付杨国忠,掌控权力。

756年七月十三日,天刚发亮,玄宗便与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出发,至于宫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孙都弃而不顾,只管自己逃难。

当时离开京师时的禁军约有3000余人,其中,殿后的李亨的人马就有2000人,还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

不难想象,李亨已经在为夺权做准备。玄宗出发前已安排宦官打前站,通知沿途各个州县长官接驾,可竟一个接驾的人都没有。

由于没有伙食,杨国忠只能亲自跑到县城去给玄宗买几个胡饼。百姓主动献出粗饭麦豆,玄宗按价给金钱并慰劳他们,众人都涕泣流泪,玄宗也禁不住哭泣。

到了十四日,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随从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

因为这些禁军都是长安城内达官子弟,从小锦衣玉食,如今挨饿受冻,再加上国破家亡,入川前途渺茫,以至于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陈玄礼敏锐察觉到这一变化,便将杀杨国忠的想法透露给李亨。

那么李亨是什么态度呢?据《资治通鉴》记载:

“太子未决”。

李亨经过多年的政治磨砺,变得圆滑深沉,他没有直接表示支持,但是不反对。不反对,就是默认。

有了李亨的支持,陈玄礼当即行动,以谋反之名,派士兵杀死杨国忠,并肢解其尸体,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

此后陈玄礼又杀死杨国忠的儿子以及一些亲信,派士兵们包围玄宗居住的驿站。玄宗不明所以,询问情况,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

玄宗猜出杨国忠谋反是假,哗变才是真。但事到如今也只能陪士兵们把这出戏唱完,因为一路上还需要他们的保护。

于是玄宗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这才放话请求处死杨贵妃。

李隆基起初是不愿意,但高力士劝其以社稷为重。万般无奈之下,玄宗这才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而后召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

陈玄礼等人脱去甲胄,叩头谢罪,玄宗安尉他们,并命令告谕其他的军士。陈玄礼等都高喊万岁,拜了两拜而出,然后整顿军队准备继续行进。

杀死杨国忠是李亨完成政变第一步。逼杀杨贵妃是又一步骤。从安禄山打进长安到马嵬驿事变,李亨利用部队的骚乱实施暗箱操作。

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杨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

虽然在诛杨一事上与李亨意见一致,但其内心仍然忠于玄宗,这就使李亨无法完成进一步夺权。

而经过马嵬驿之变的玄宗备受打击,身心俱疲,再也无心战事,只是带着一众王公大臣一起往蜀中进发。

李亨眼看计划破产,势必不能随同入川,因此父子分道扬镳不可逆转。

那么如何让自己体面的收场?李亨自导自演了一出“父老遮留”的好戏。

按照原计划,玄宗先行起驾南下,李亨殿后。就在玄宗走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就在李亨率队伍刚刚开拔时,周围百姓围了上来,皆表达愿意追随太子,讨伐叛贼,收复长安的愿望,而且越聚越多,数量竟达到上千人,把太子的队伍围了个水泄不通。

同时李亨的三儿子、建宁王李倓和宦官李辅国也极力劝阻,如果随同入川,整个中原大地将拱手让人,不知何日才能收拾旧山河。

不如收拢西北戍边的军队,合兵向东讨伐安禄山,收复东西两京,平定四海,然后再迎接玄宗归来,这远比避难蜀中更为孝顺。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看,西北节度使军队是唯一能和安禄山叛军匹敌的势力,且安禄山叛军不得关中人心,趁其立足未稳是可以挽回局面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披上了孝心的外衣,因此夺权上位就成了忠孝两全的大善行为,李亨在一番推辞和“无奈”之下,放弃入川行动,派人禀报玄宗。

玄宗得知后只能慨叹天意。然后从军队中分拨出两千人留给李亨,并说太子仁孝,定能够继承大唐帝业,希望你们好好辅佐他。说罢一路西行入蜀。

玄宗十分清楚李亨的政治手段,但此时的他早已失去皇帝权柄,没有作为的能力,只能借坡下驴。

可是被百姓“强留”的李亨,又该往哪里去呢?最终决定前往朔方,从节度使借兵。

理由很简单,李亨以前曾经担任过朔方节度使,积累了一些人脉,离李亨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远,容易借兵,而且朔方这里相对偏远,叛军还顾不上。

当然,李亨能如此迅速的做出应变是谋划好的,所谓商议不过是掩耳盗铃,做给天下人看。

此后李亨一边收留从潼关撤回来的残军败将,另一边日夜兼程,躲避安禄山的追杀。一路走来,李亨仓皇颠沛,惊魂难定,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才得以喘息。

后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五次辞让后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改年号为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并派使者前往四川报告这一消息。

至此,从马嵬驿之变到父老遮留再到灵武即位,李亨经过一系列清晰、缜密的谋划,从玄宗手中夺取天子大权,成为大唐第一个乱世天子。

来源:小瑀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