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YMa电缆编号中的“1”表示组别,“Y”表示电压,“M”表示母线,“a”表示二次电压。1
相关国家规范
配电柜低压电缆起始端编号
问:下列(1YMA )表示I段电压小母线A相;编号规则是什么?
解读:
1YMa电缆编号中的“1”表示组别,“Y”表示电压,“M”表示母线,“a”表示二次电压。1
在电缆编号中,字母通常用于标识电缆的类型、用途、结构特征或其他重要属性。例如:
“Y”:表示电压。
“M”:表示母线。
“A”:表示二次电压。
这些字母组合在一起,通常用于标识特定的电气元件或系统。例如,1YMa可能代表第一组的电压母线A的二次电压。
问:下列电缆编号属于110KVI段电压互感器间隔的是(2YYH);编号规则是什么?
解读:
电缆编号“2YYH”属于110kV II段电压互感器间隔。在电力系统电缆编号体系中,编号结构通常由数字和字母组合表示设备信息。具体来说:
首位数字“2”:代表II段(用数字对应罗马数字段位)1。
第一字母“Y”:代表额定电压等级,通常对应110kV1。
第二字母“Y”:可能属于冗余代码或双重标识,强调电压等级1。
末尾“H”:表示设备类型,通常指互感器,在这里特指电压互感器1。
因此,编号“2YYH”符合110kV II段电压互感器间隔的编号规则。
问:下列电缆编号属于35kVI段电压互感器间隔的是(1UYHC);编号规则是什么?
解读:
电缆编号 **1UYHC** 属于35kV I段电压互感器间隔,其含义通常遵循电力系统的命名规则,具体解析如下:
编号结构解析(以常见规则为例)
1. 首位数字 "1" :表示 **安装区域或电气间隔编号**,如"1"可能对应35kV系统的 **I段母线**或第一组设备间隔。
2. 字母 "U"代表 **电压互感器(PT/VoltageTransformer)**,在电力系统中常用"U"或"YH"表示电压互感器。
3. 字母 "YH" 是电压互感器的中文拼音缩写(*Yā Hù* = 压互),进一步明确设备类型。
4. 末尾字母 "C"表示 **相别或功能**: 若为相别,"C"通常对应 **C相**(三相系统中的第三相);
若为功能,可能表示控制回路(Control)或 计量专用;
含义
1UYHC** 可理解为:
35kV I段母线** 的 **电压互感器间隔** 中,**C相** 或 **控制/计量回路** 相关的电缆。
典型场景:该电缆可能用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如保护、测量)、C相接地线或信号传输。
问:下列电缆编号属于35kv线路间隔的是(1U123C);编号规则是什么?
解读:电缆编号 1U123C 属于35kV线路间隔,其命名规则通常遵循电力系统的标准化编码体系。以下是可能的解析逻辑(需结合具体设计规范确认):
编号结构分解:1 U 1 2 3 C
字段可能含义详细说明
1 电压等级或安装区域 "1"可能代表 35kV I段母线系统 或 第一组线路间隔(不同电站规则可能不同)。
U 设备类型标识 通常表示 线路(Line) 或 电缆(Cable),部分规范中"U"也可能指 出线间隔(Utility)。
1 间隔编号或功能组 可能为 线路间隔的序列号(如1号出线),或代表 保护组别(如第一套保护)。
2 相序或子功能 若为相序,可能为 B相(部分编码中A=1, B=2, C=3);若为功能,指 测量回路。
3 回路类型或序号 可能为 第三组回路(如跳闸、合闸、信号等),或 C相(若前一位非相序)。
C 相别或用途后缀 通常明确表示 C相,也可能是 控制回路(Control) 或 备用标识。
可能的完整解释
线路间隔定位
1U:35kV I段母线的第1个出线间隔(或电缆通道)。
123:
选项1:1号线路,B相(2),第3组回路(如操作箱控制电缆)。
选项2:1号线路,第23号电缆(顺序编号)。
C:最终标识为 C相 或 控制回路。
示例场景
若为相序标识:1U123C = 35kV I段母线1号出线间隔,C相电缆(假设"123"中"3"已代表C相,则末尾"C"可能冗余)。
若为功能标识:1U123C = 1号线路的 第23号控制电缆(C)。
通用命名规则参考
电力系统电缆编号通常包含以下层级(具体顺序可能调整):
电压等级/区域(如1=35kV I段,2=35kV II段)。
设备类型(如U=线路,YH=电压互感器,DL=断路器)。
间隔编号(如1=1号出线)。
相序/功能(A/B/C或1/2/3对应相别;或1=保护,2=测量)。
回路序号(同一设备的多根电缆区分)。
问:爆炸性危险气体环境中电气设备其防爆标志不符合规定的标注方法是(xdll);依据是什么?
解读:根据( IEC 60079、GB 3836)规定:
一、防爆标志的标准结构
根据 IEC 60079 或 GB 3836,防爆标志的正确格式应包含以下核心要素(按顺序):
防爆类型符号(如 Ex、EEx)
表示设备符合防爆标准,"Ex" 是国际通用前缀(IEC体系),部分旧标准用 "EEx"(欧洲ATEX)。
错误点:"xdll" 缺少标准前缀 "Ex",且字母顺序错误。
防爆型式代码
标明设备采用的防爆技术,例如:
d:隔爆型(Flameproof)
i:本安型(Intrinsic Safety)
p:正压型(Pressurized)
m:浇封型(Encapsulation)
错误点:"xdll" 中 "x" 不是有效的防爆型式代码(可能为拼写错误)。
设备类别/气体组别
气体环境分类:
I:煤矿瓦斯环境(中国标准)
II:除煤矿外的爆炸性气体环境(如石油、化工)
气体组别(II类设备细分):
A/B/C(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和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划分,C类最危险,如氢气)。
错误点:"xdll" 中 "ll" 不符合组别标注(应为 "IIB" 或 "IIC")。
温度组别或表面温度
表示设备表面最高温度,防止点燃周围气体,例如:
T1~T6(T6最安全,表面温度≤85℃)。
错误点:"xdll" 完全缺失温度组别。
二、对 "xdll" 的错误解析
假设用户意图标注的是 隔爆型(d) 设备,正确标志应为:
Ex d IIB T4(示例:隔爆型,IIB类气体,温度组别T4)。
而 "xdll" 存在以下问题:
前缀错误:缺少 "Ex" 或 "EEx"。
防爆型式不明确:"x" 无效,"d" 可能正确但位置错误。
组别无效:"ll" 应为罗马数字 "II" + 字母(如IIB)。
温度组别缺失:未标注 T1~T6。
三、正确的防爆标志示例
防爆技术气体组别温度组别正确标志
隔爆型 IIB T4 Ex d IIB T4
本安型 IIC T6 Ex ia IIC T6
正压型 IIA T3 Ex p IIA T3
四、合规性要求
国际标准:IEC 60079 要求标志清晰、完整,且不可自定义缩写。
中国标准:GB 3836 与 IEC 等效,标注需包含 Ex、防爆型式、类别、组别、温度。
安全风险:错误的标志可能导致设备选型不当,引发爆炸事故。
问:下列(A310)表示110KV母线电流差动保护A相电流公共回路;编号规则是什么?
解读:
编号 A310 表示 110kV母线电流差动保护A相电流公共回路,其命名规则遵循电力系统二次回路(保护/测量/控制回路)的通用编号标准(如DL/T 860、IEC 61850或行业惯例)。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编号结构分解:A 3 10
字段含义详细说明
A 相别标识 代表 A相电流回路(B相=B,C相=C,中性线/零序=N,公共回路可能省略相别)。
3 回路类型代码 3 表示 电流回路(电力系统二次回路通用规则):
- 1:控制回路(如分/合闸)
- 2:测量回路
- 3:保护电流回路
- 4:电压回路
10 功能序号 10 通常为 差动保护公共回路 的专用编号:
- 10~19:差动保护共用电流回路(如母线、变压器差动)
- 其他序号(如11)可能表示独立输入回路。
二、编号规则依据
相别标识:(首位字母);标准相序:A、B、C、N(中性线)、L(零序)。
公共回路:若为三相共用(如差动保护公共端),可能标注为3XX(无相别)或保留相别(如A310)。
电流回路:(数字3);保护电流回路统一以3开头,与测量(2)、控制(1)回路区分。
示例:
A311:A相保护电流输入(非公共端,如CT二次侧接入)。
A300:A相电流回路接地端(保护屏内接地)。
功能序号(10):10 是差动保护电流公共回路的典型编号(行业惯例);
母线差动:各间隔CT二次电流汇入A310/B310/C310,再接入保护装置。
变压器差动:高压侧A310与低压侧A320形成差动比较。
三、典型应用场景
110kV母线差动保护:
各支路(进线、出线)的A相CT二次电流均接入公共回路 A310,再输入保护装置计算差流。
类似编号:B310(B相公共回路)、N310(零序电流公共回路)。
对比其他编号:
A411:A相电压测量回路(4=电压回路)。
A701:A相信号回路(7=信号回路)。
四、通用编号规则总结
电力系统二次回路编号通常遵循:
相别 + 回路类型 + 功能序号
相别:A/B/C/N/L。
回路类型:
1XX:控制回路
2XX:测量回路
3XX:保护电流回路
4XX:电压回路
7XX:信号回路
功能序号:
10~19:差动保护专用
20~29:后备保护专用
五、注意事项
设计差异:不同厂家或地区可能对序号定义略有不同(如10是否严格用于公共回路),需结合图纸说明确认。
国际标准:IEC 61850中,差动保护逻辑节点为PDIF,电流回路对应TCTR,但编号规则仍沿用传统方法。
接地与屏蔽:公共回路(如A310)需可靠接地,防止感应电压干扰保护逻辑。
问:下列(1YMA)表示I段电压小母线A相;编号规则是什么?
解读:
编号 1YMA 表示 Ⅰ段电压小母线A相,其命名规则遵循电力系统二次回路中 电压小母线(YM) 的标准化编号体系。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编号结构分解:1 - YM - A
字段含义说明
1 电压等级或分段 表示 Ⅰ段母线系统(如35kVⅠ段、110kVⅠ段),"2"代表Ⅱ段,以此类推。
YM 电压小母线标识 "YM"是 电压小母线(Yā Mǔ Xiàn)的拼音缩写,专指二次电压母线。
A 相别标识 代表 A相电压(B相=B,C相=C,零序/中性线=N或L)。
二、编号规则依据
首位数字(1/2/3…)
标明母线 分段或电压等级:
1:Ⅰ段母线(如1YM = Ⅰ段电压小母线)。
2:Ⅱ段母线(如2YM = Ⅱ段电压小母线)。
部分设计可能用字母区分电压等级(如S=35kV,U=110kV)。
中间字母(YM)
YM 特指 电压小母线,用于传输二次侧电压信号(如PT二次电压)。
对比其他小母线类型:
KM:控制小母线(分/合闸回路)。
XM:信号小母线。
PM:保护小母线。
末尾字母(A/B/C/N)
表示 相别:
A、B、C:三相电压。
N或L:中性线或零序电压(如1YMN)。
三、典型应用场景
电压小母线的作用:
PT(电压互感器)二次侧输出的电压通过 1YMA/1YMB/1YMC 分配至保护、测量、计量装置。
与其他编号对比:
1YMAA:Ⅰ段电压小母线A相的 第一组回路(如保护用)。
1YMAB:Ⅰ段电压小母线A相的 第二组回路(如测量用)。
2YMA:Ⅱ段电压小母线A相。
四、扩展:电压小母线编号通用规则
分段 + 类型 + 相别 + 细分功能(可选)
例如:1YMAA = Ⅰ段电压小母线A相保护回路,1YMAB = A相测量回路。
直流系统区别:
直流电压小母线可能标注为 +YM、-YM(如 +1YM = Ⅰ段正控母)。
国际标准参考:
IEC 61850 中电压信号对应逻辑节点 TVTR,但编号仍沿用传统规则。
五、注意事项
设计差异:部分工程可能省略分段数字(如直接标YMA),需结合图纸说明确认。
接地与屏蔽:电压小母线需可靠接地(如B相接地或中性点接地),防止二次侧高压危险。
双重化保护:双重化配置时,可能增加后缀(如1YMA1、1YMA2)。
问:小母线编号中;|段直流控制母线正极用+KM1表示; 编号规则
在电力系统中,小母线的编号规则通常遵循清晰、逻辑化的命名方式,以便于识别和维护。针对您提到的 “直流控制母线正极” 用 +KM1 表示的情况,以下是常见的编号规则解析和扩展说明:
1. 基本编号规则
+:表示 正极(直流系统的极性)。
负极通常用 -KM 表示(如 -KM1)。
K:代表 “控制”(Control),用于区分其他类型母线(如动力母线、信号母线等)。
M:代表 “母线”(Busbar)。
1:序号,表示同一类母线的不同分段或用途(如 +KM1、+KM2 等)。
2. 常见直流控制母线编号示例
编号含义
+KM1 第1段直流控制母线正极
-KM1 第1段直流控制母线负极
+KM2 第2段直流控制母线正极
+KMS 信号电源控制母线正极
+HM1 合闸母线正极(H表示合闸)
3. 编号扩展规则
分段标识:
通过数字区分不同分段(如 +KM1、+KM2),可能对应不同保护区域或电源来源。
功能细分:
附加字母表示特殊功能,例如:
+KMC:控制母线的备用段(C可能表示备用)。
+KME:应急控制电源(E表示应急)。
电压等级:
若系统存在多电压等级,可能标注电压值(如 +KM1-110V)。
4. 国际标准参考
IEC 60445 或 ANSI/IEEE 标准中,通常要求编号具备:
唯一性:避免重复或歧义。
可读性:通过字母组合明确功能(如 K=控制,M=母线)。
极性标识:+/- 必须清晰标注,防止误操作。
5. 应用场景示例
变电站直流系统:
+KM1 可能为保护装置的控制电源正极,-KM1 为其负极。
分段隔离:
双母线系统中,+KM1 和 +KM2 可能分别来自两套独立的蓄电池组。
来源:若的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