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就像夜空中孤独的星辰,虽在黑暗中独自闪烁,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孩子:
他们眼睛清澈如水,却总是避开与人对视;
他们的耳朵能捕捉到最细微的声音,却对周围的喧嚣置若罔闻;
他们很少言语,更愿意在自己的世界中徜徉……
他们就像夜空中孤独的星辰,虽在黑暗中独自闪烁,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2025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自闭症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这一天的设立,旨在打破偏见,消除歧视,让更多人认识到:自闭症并非缺陷,而是人类神经多样性的自然体现。
这一天不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份对全球社会的深刻呼唤。
自闭症(孤独症),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经发育差异,长久以来被误解为一种需要“治愈”的疾病,而忽视了它背后独特的生命价值与潜力。
自闭症是什么?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困难、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社交障碍,重者可能伴随语言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
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并非心理疾病,也不是家庭教育不当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其成因可能与遗传基因变异、孕期环境因素或大脑早期发育异常有关,但尚无单一明确结论。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在美国,每54名儿童中就有1名被诊断为ASD,并且发病率有不明原因的递增趋势。
而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显示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保守估计超过1%,也就是说,每100个儿童就有1个ASD。
孤独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例约4:1左右。
如何对自闭症进行早期识别?
“五不”早期识别方法,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行为,家长需要警惕:
✦ 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表现出回避他人的目光、眼神交流少等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缺乏或减少。
✦ 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图源:腾讯视频《知遇之城》
✦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 不(少)语:语言发育障碍,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
图源:腾讯视频《知遇之城》
✦ 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特定物品的执着喜好与视觉探索。
*如果对照发现孩子符合上述行为,则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去做筛查,找专业人士做出早期筛查和干预指导。
还有这些误区需要了解!
误区
自闭症是父母冷漠或教育不当导致的?
20世纪50年代曾流行“冰箱母亲理论”,认为母亲情感疏离导致孩子自闭症。但这一假说早已被现代医学推翻。
自闭症是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与遗传基因变异、孕期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暴露)或大脑发育异常相关,与父母养育方式无关。
误区
“自闭症会传染”或“长大后就好了”?
不传染:自闭症无传染性,不会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 。
伴随终身:儿童期确诊的自闭症会持续到成年,症状可能随干预减轻,但核心特征(如思维模式)不会消失。许多成年人自闭症患者仍需要支持。
误区
自闭症是“现代病”,过去不存在?
自闭症自古存在,但过去因诊断标准缺失被归为“性格孤僻”或“智力障碍”。
1943年,美国医生坎纳(Leo Kanner)首次科学描述自闭症。此后随着医学进步,诊断率上升,而非发病率激增。
误区
自闭症人士无法独立生活?
通过早期干预和适当支持,许多自闭症人士可以:完成学业并就业(如图书管理员等);建立家庭或独立生活;发展艺术或学术才能。关键在于提供个性化支持,而非设定统一标准。
如何科学支持自闭症群体?
早期干预,科学康复
确诊后尽快启动干预,2-6岁是干预黄金期,行为训练(如ABA疗法)、结构化教学(TEACCH)、游戏疗法、语言治疗等能显著改善社交能力。但需警惕伪科学(如“干细胞疗法”“禁食疗法”),避免耽误治疗。
推动包容性环境
● 教育:推广融合教育,让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孩子共同学习。
● 就业:企业可开发适合自闭症患者的岗位(如图形设计、数据整理)。
● 社会认知:避免用“自闭”作为贬义词,减少“悲惨叙事”或“天才神话”的刻板印象。
家庭与社区支持
提供家长培训课程,教授行为管理技巧和减压方法;建立家长互助小组,分享资源和经验,减少孤立感。
图源:腾讯视频《知遇之城》
自闭症关注日不仅是一天的倡导,更是对包容性社会的长期呼唤。
为此,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科将特别举行系列活动。
1
义诊
开展孤独症初步筛查、康复训练咨询等。
时间:2025年4月2日
地点:曲江院区儿保科3楼发育行为中心25、26诊室
2
亲子社交互动游戏
时间:2025年4月2日
地点:曲江院区发育行为病区(住院部)10楼大厅
3
直播
我们呼吁的不仅是关注,更是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对他们生命的珍视。
当我们学会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差异,用温暖的行动传递关爱,自闭症群体的世界将不再孤独,而是与我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彩的画卷。
让我们在这一天,不仅仅是被科普,更是被触动,被唤醒,去拥抱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
来源:萧叔的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