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编”VS“下海”,创新药进化论再颠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17:37 1

摘要:从已披露的营收情况看,国药控股(5845亿)、上海医药(2752亿)、华润医药(2576亿)组成千亿俱乐部第一阵营;复星医药(411亿)、石药控股(290亿)、远大医药(108.55亿)等“市场化军团”则分列其后。

随着各药企2024年报陆续发布,“体制”内外的江湖地位也越发清晰...

从已披露的营收情况看,国药控股(5845亿)、上海医药(2752亿)、华润医药(2576亿)组成千亿俱乐部第一阵营;复星医药(411亿)、石药控股(290亿)、远大医药(108.55亿)等“市场化军团”则分列其后。

新康界统计发现,来自“国家队”的前三大巨头合计1.1万亿元的营收,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的近42%,行业集中度较五年前提升15%,折射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除营收外,净利润率的差异也值得回味。如华润医药8.08%的净利增长,得益于中药板块23%的毛利率;而复星医药16.08%的利润增幅,则来自创新药65%的高毛利...

01

“体制内”三巨头营收破万亿

站在“十四五”规划中期的节点回望,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经历从“仿制跟随”到“自主创新”的关键节点,带量采购的“价格绞杀”倒逼企业转型,MAH制度释放研发活力,医保谈判加速创新药放量,这些政策组合拳重塑着产业生态。

头部药企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其表现不仅反映了行业的整体趋势,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等企业的成绩单来看,“国家队”药企在创新药领域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

“体制内”三大药企2024年业绩情况

具体来看,国药控股迎来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虽以5845.08亿元营收蝉联榜首,但其净利润同比大跌22.14%的成绩,暴露出传统流通模式的增长瓶颈。

作为拥有全国最大分销网络的企业,其90%以上的收入来自药品流通板块,但在国家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深化的背景下,其核心医药分销业务虽实现0.75%微增,但2.74%的经营溢利率较上年再降0.26%,可见传统“以量换价”模式正面临挑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医药,这家兼具工业与商业双轮驱动的企业,凭借5.75%的营收增长和20.82%的净利润增幅,展现出工商协同的战略韧性,其目前超过200个在研创新药项目中,已有6个进入临床III期。

华润医药则呈现“稳中有忧”的态势,5.3%的营收增长与15.8%的毛利率(行业最高)凸显中药全产业链优势,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3.1%(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微增0.5%),也暴露了外延扩张的整合压力。

目前这三大药商的分销网络覆盖全国超25个省份,但策略分化明显。

国药控股以“优化”为关键词,通过调整高价值品种结构(临床高需求品种增长显著)、推进智慧供应链(30省SPD项目新增337个)抵御集采冲击,但器械分销业务受防疫物资退坡影响下滑9.44%。

上海医药聚焦“融合转型”,其CSO(合约销售)业务爆发式增长177%,器械SPD模式扩展至442亿元规模,通过“商业保险+专业药房”创新支付体系抢占处方外流红利。

华润医药强化“一体化”布局,新增25个SPD终端项目,骨科分仓覆盖超100个区域,同时通过外延并购(如血液制品、生物药领域)补强创新短板。

此外,华润医药的中药业务同比增长12.2%,4个国家级非遗品牌与现代制药技术融合,支撑其15.8%的毛利率优势。上海医药的创新药收入增长29.7%,6个临床III期项目蓄势待发,工商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国药控股的工业板块占比不足10%,过度依赖分销业务的短板在集采冲击下暴露无遗。

2025年三大药商已明确战略重心。国药控股将深耕基层医疗市场,聚焦麻精药品与创新药械,通过“双品牌”战略(国大药房+专业药房)提升单店效能。

上海医药计划扩大CSO业务规模,依托商业保险支付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同时加码生物药与ADC药物研发。

华润医药瞄准血液制品、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通过并购整合强化中药全产业链优势,打造“自主+引进”双轨创新模式。

这场“体制内”药商的转型之战,本质上是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相互作用的生存实验。当国药控股的规模优势遭遇效率瓶颈,当上海医药的创新突围面临资金压力,当华润医药的中药传承遭遇现代制药挑战,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未来图景愈发清晰。

02

“体制外”万象丛生

上演创新生死竞速

在“体制外”阵营中,复星医药65%的创新药毛利率与远大医药专科药的高溢价能力,验证了“临床价值定价”的准则。MAH制度释放的研发活力,也在石药控股的转型困局与远大医药的技术突破间划出分水岭...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正在加剧这种分化。从复星医药的业绩表现来看,营收微降0.80%,却能实现16.08%的净利润增长,揭示出创新药的价值爆发力。

“体制外”部分药企2024年业绩情况

具体来看,3月25日,复星医药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收微降0.8%至410.6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70亿元,同比增长16.08%。不过,该公司市值较峰值缩水超七成,且2023年该公司营收就下降了5.81%。

值得注意的是,复星医药2024年研发费用为36.44亿元,同比下降16.15%,销售费用虽然下降了10.6%,但是依然高达86.8亿元。

在“创新药+国际化”战略下,复星医药的CAR-T细胞疗法奕凯达全球10亿美元销售额,不仅打破了中国创新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魔咒,更在港澳台地区3000万剂mRNA疫苗的接种数据中,验证了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远见。

其45%的生物类似药海外授权收入增长,暗合MAH制度释放的研发红利,形成“自主创新+license out”的双轮驱动。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在医保谈判加速创新药放量的政策环境下,正构筑起差异化竞争优势。

而远大医药也在2024年迎来逆势狂飙,在116.45亿港元的营收中,创新药占比已提升至38%,其全球首创的钇[90Y]树脂微球技术,在肝癌治疗领域拿下超过6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12.8%的营收增长与34%的净利润,既得益于心血管介入器械与眼科药物的组合拳,更离不开对FDA孤儿药认定等国际化认证体系的娴熟运用。

反观石药控股的业绩滑坡,则暴露了传统药企转型的困境。石药290.09亿元营收中,仿制药仍占72%,其在神经系统用药领域的王牌产品恩必普面临专利悬崖,而创新药研发管线中仅2个生物药进入临床III期。

这种“路径依赖”的代价,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被加倍放大,石药26.31%的净利润跌幅就是其中一个警示灯。

与此同时,《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的落地,也加速了创新药的价值兑现。如翰森制药自主研发的三代EGFR-TKI阿美乐通过医保谈判快速放量,上半年创新药收入占比达77.4%,印证了高质量创新产品的商业潜力。

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构同样深刻。FDA对中国创新药的审评通过率提升至23%(2023年为18%),复星医药的PD-1单抗汉斯状在欧盟获批,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27.51%,而翰森制药的B7-H3 ADC药物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标志着中国药企正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蜕变。

总结:

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将步入“大航海时代”。政策层面,DRG/DIP支付改革催生“疗效经济学”评价体系,倒逼企业从“me-too”转向“me-better”;市场层面,AI制药(如英矽智能的生成式药物设计)与合成生物学等技术革命,正在重构研发范式。

那些能同时享有政策红利(如中医药扶持)、技术突破(如ADC药物)与资本运作(如港股18A融资)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占据先机。在这场变革中,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持续的进化者。

来源:新康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