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恢复卖空,股市开盘大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7:23 1

摘要:在韩国政府宣告全面恢复卖空交易的第一天,股市就用“自由落体”的方式给了决策者一记响亮耳光。3月31日开盘,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暴跌2.58%,盘中一度跌破2500点,创近两个月新低。本应为“国际化”注入活力的卖空机制,反而成了市场恐慌的放大器。这不是金融

文丨陆弃

在韩国政府宣告全面恢复卖空交易的第一天,股市就用“自由落体”的方式给了决策者一记响亮耳光。3月31日开盘,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暴跌2.58%,盘中一度跌破2500点,创近两个月新低。本应为“国际化”注入活力的卖空机制,反而成了市场恐慌的放大器。这不是金融制度改革的胜利,而是对国内信心崩塌、对外部威胁无力应对的集中体现。

韩国政府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解禁卖空是为了“提振市场信任”“吸引外资回流”,尤其是希望凭此赢得MSCI发达市场指数的门票。然而现实却是:外资不但没有如预期般涌入,反而净卖出超过2700亿韩元,率先出逃。而支撑市场的,却是本国的散户和机构,分别净买入2250亿和326亿韩元。这场卖空回归的“测试赛”,更像是割裂了外资与本土投资者之间的深层信任裂缝。

但真正让市场恐慌的,是三个字:不确定。一方面,美国挥舞起关税大棒,宣布启动“对等关税”,对包括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施压,其对外贸易链条面临重构,尤其是电子、汽车、船舶、医药等出口核心行业岌岌可危。而这些行业偏偏又是韩国股市中的明星板块,更是当前被普遍押注为“做空目标”的重灾区。

另一方面,卖空交易的机制性漏洞并未得到根本修复。韩国历史上多次因“外资恶意做空”引发市场动荡,特别是2020年疫情爆发后,卖空曾一度被认为是导致股市暴跌的“催化剂”。此番禁令解除,公众记忆尚未消退,市场情绪自然难以乐观面对。

现在,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再次呈现出“为外资让路”的倾向。恢复卖空,名义上是为提升流动性、增强价格发现功能,但在一个中长期基本面不稳、外部风险加剧、本币贬值压力重重的环境下,任何开放式改革都可能被视为“引狼入室”。尤其是防务、造船、半导体与二次电池这些敏感行业,如今不仅是韩国经济的支柱,也是国际资本“瞄准做空”的焦点。

数据显示,这些行业的借券余额持续攀升,已成为做空者的主要标的。也就是说,所谓的“市场改革”,已经沦为做空资金借力打压的制度便利。当卖空机制变成外资对冲风险、套利退出的通道,本国投资者所能做的,只剩被动挨打与心理防御。

支持者或许会说:“短期波动是阵痛,长期市场会受益。”但问题是,韩国资本市场能否撑得过这个“短期”?在通胀顽固、内需疲软、制造业外移、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早已成为承受国家政策压力的最后杠杆。而此时贸然恢复卖空,无异于在原本动荡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

韩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显然高估了市场的承受能力,也低估了外资的现实算计。国际资本不会因为你开放卖空就感动落泪,他们只会根据利差、政治风险、经济基本面进行精准决策。当韩国面临美国关税收紧与全球避险情绪抬头的双重打击时,所谓“制度完善”“机制透明”根本难以抵消地缘政治与经济周期的负面冲击。

而且更深层的隐患,在于信任缺口的持续扩大。本国投资者对卖空机制始终存疑,认为其倾向外资、不利散户;而外国投资者则对韩国政府政策的连贯性与可预期性始终持保留态度。这种“双向不信任”的局面,不是靠一个“解禁”就能缓解的,反而可能成为未来市场动荡的引爆点。

卖空并非原罪,问题在于时机与动机。如果市场处在健康增长期,卖空是正常博弈的一环;但当整个国家处于内外交困、信心脆弱、经济数据不断下修的状态下,贸然开放这种高风险机制,无疑是火上浇油。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