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研究!曹雪涛&饶子和院士团队首次发现TLR3免疫预激活的关键机制,为病毒感染防治及自身免疫病治疗提供全新靶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9:18 1

摘要:在人体免疫系统的防线中,位于内体(细胞内负责物质分选的膜泡结构)中的TLR3是抵御病毒入侵的关键哨兵,它能精准识别病毒复制时产生的双链RNA(dsRNA),并迅速启动下游信号,诱导干扰素等抗病毒因子释放。然而,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始终未解:TLR3是如何在病

在人体免疫系统的防线中,位于内体(细胞内负责物质分选的膜泡结构)中的TLR3是抵御病毒入侵的关键哨兵,它能精准识别病毒复制时产生的双链RNA(dsRNA),并迅速启动下游信号,诱导干扰素等抗病毒因子释放。然而,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始终未解:TLR3是如何在病毒来袭前预激活,确保第一时间响应的?

9月8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南开大学饶子和院士团队等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项突破性研究给出了答案——一种名为Rmrp的内源性RNA,竟是TLR3的幕后教练,通过直接结合并诱导其形成二聚体,完成免疫受体的战前准备。 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人们对先天免疫受体激活机制的理解,更为病毒感染防治及自身免疫病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

关键角色浮现:Rmrp如何预激活TLR3?

过去假设,TLR3可能以单体形式存在于内体中,等待病毒dsRNA触发二聚化。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TLR3在静息状态下可能已存在低水平二聚体,只是未被完全激活。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预二聚化”由谁触发?

为解答这一谜题,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筛选内体中的RNA分子,意外锁定了Rmrp——一种此前因与遗传性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相关而被关注的非编码RNA,却从未被证实参与免疫调控。

通过共沉淀实验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在内体中,Rmrp可直接与TLR3结合,诱导其形成稳定的二聚体结构。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由Rmrp介导的二聚化与病毒dsRNA触发的二聚化存在显著差异。借助冷冻电镜(cryo-EM)技术,团队解析了Rmrp-TLR3复合物的近原子结构,首次观察到一个独特的重叠式二聚体构象——TLR3的两个亚基并非像病毒dsRNA结合时那样平行对齐,而是以部分重叠的方式连接。

这就像给TLR3装了一个弹簧开关。Rmrp诱导的二聚化让TLR3处于半激活状态:它已具备识别病毒dsRNA的基础结构,但尚未启动完整的信号级联。只有当真正的病毒dsRNA结合时,这个弹簧才会被完全释放,触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冷冻电镜图像进一步揭示了Rmrp与TLR3互作的分子细节。研究发现,Rmrp的3’末端区域存在一段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其空间构象与TLR3胞外域的一个关键口袋高度匹配。更关键的是,TLR3第42位的赖氨酸(K42)残基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直接参与了对Rmrp的识别。当研究人员将TLR3的K42突变为其他氨基酸时,Rmrp的结合能力下降了80%以上,二聚化也随之消失。

这一发现首次明确了内源性RNA与TLR3互作的分子密码。它不仅解释了为何Rmrp能特异性激活TLR3(而非其他内体核酸传感器如TLR7/8/9),还为未来设计靶向TLR3-Rmrp互作的小分子药物提供了精确靶点。

功能验证:从细胞到小鼠模型的抗病毒防线

为验证Rmrp的生理功能,研究团队构建了Rmrp缺陷的小鼠模型,并检测其免疫反应。结果显示:Rmrp敲除的小鼠髓系细胞(如巨噬细胞)中,TLR3二聚化水平显著降低,对流感A病毒的清除能力较野生型小鼠弱60%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小鼠的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细胞)激活受阻,抗病毒细胞因子(如IFN-β)分泌不足,导致病毒在体内快速扩散。

这一结果直接证明了Rmrp在TLR3预激活中的核心作用。当Rmrp缺失时,TLR3无法完成战前准备,即使病毒入侵也难以快速响应,宿主易陷入免疫滞后状态。

范式转变:自我RNA如何重塑免疫感知?

这项研究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挑战了传统免疫学的"自我-非我"二分法。 过去,科学家普遍认为内源性RNA(如Rmrp)是免疫系统的旁观者,甚至可能因与病毒RNA结构相似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但此次研究表明,Rmrp等内源性RNA实则是免疫受体的主动协作者,通过物理结合调控受体状态,确保其在病毒入侵时能即刻响应,同时避免无病原体时的过度激活(如自身免疫病)。

这就像免疫系统的校准器。 Rmrp让TLR3保持在警惕但不躁动的状态——既不会对无害物质反应过度,也不会在病毒来袭时掉链子。 这一发现也为重新审视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若Rmrp功能异常(如表达量过低或结构突变),可能导致TLR3预激活失败,引发免疫应答紊乱。

未来展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桥梁

目前,研究团队正基于Rmrp-TLR3互作的结构信息,开发新型免疫调节分子。 团队的目标是设计两种类型的药物:一种模拟Rmrp,用于增强TLR3的预激活状态,帮助清除顽固病毒感染(如新冠病毒变异株); 另一种阻断Rmrp-TLR3结合,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如细胞因子风暴)。 初步实验显示,针对K42位点的肽类抑制剂已能在细胞模型中有效调控TLR3活性。

此外,该研究的发现还可能拓展至其他内源性RNA与免疫受体的互作研究。 Rmrp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广泛参与免疫调控,它们可能是连接基因组暗物质与免疫功能的桥梁。 未来,解析更多类似Rmrp的免疫调控RNA,将为精准医学提供全新的干预维度。

从被动识别到主动预激活,Rmrp的发现不仅揭开了TLR3免疫激活的神秘面纱,更重新定义了内源性RNA在先天免疫中的角色。 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这一发现或将推动抗病毒疗法与免疫相关疾病治疗的革新。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责任声明:本稿件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联系转化医学网客服进行修改事宜!

热门推荐活动 点击免费报名

点击对应文字 查看详情

来源:Yoni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