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铺开宣纸,蘸墨提笔,落墨写下一个“义”字。笔锋起落之间,仿佛能听见千年风雷隐隐作响。这“义”字,羊首为形,我字为骨,早在甲骨文里已是祭祀礼器的模样,庄重而深沉。它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之中,自《尚书》言“威仪”与“天佑有义”,到春秋战国诸子立说——孔子讲“义以为
笔尖下的“义”字
郑志忠
铺开宣纸,蘸墨提笔,落墨写下一个“义”字。笔锋起落之间,仿佛能听见千年风雷隐隐作响。这“义”字,羊首为形,我字为骨,早在甲骨文里已是祭祀礼器的模样,庄重而深沉。它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之中,自《尚书》言“威仪”与“天佑有义”,到春秋战国诸子立说——孔子讲“义以为质”,墨子倡“万事莫贵于义”,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则云“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至两汉,“义”被纳入“五常”,宋明理学家又将其内化为“天理之节文”、“良知之条理”。再至清代民间慈善兴起、关帝信仰流布,“义”字早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石。
儿时在仙游老祠堂,常听阿公讲关云长。说他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那股“宁舍千金,不违初心”的执拗劲儿,被阿公说得活灵活现。那时虽不懂什么“义利之辨”,却记住了祠堂里那幅关帝像:红脸长髯,目光如炬,身旁“忠义仁勇”的匾额在香火中若隐若现。后来读《论语》,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才恍然明白,阿公口中那些邻里小事——王阿婆无偿照看邻家孩童,李叔公赊种子给困难户说“秋收再还”——原来都是“义”字最朴素的注脚。
后来进修汉语言文学,才知“义”的内涵竟如此渊深。先秦诸子为其奠基:孔子贵仁尚义,墨子以义为“天下之良宝”,孟子将义根植为“羞恶之心”,荀子则以义为礼法之度。汉儒将“义”纳入五常,使其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坐标。宋明理学更把“义”上升至天理与良知。而真正让“义”活起来的,是民间的实践——义仓、义学、义田,乃至关帝庙中的袅袅香烟,无一不是“义”在百姓生活中的生根发芽。关羽之所以成神,正因他的“义”超越功利、超越个人、超越时空,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共识。
曾去乡间寻访义仓遗址。一方斑驳石碑上,“与众共之”四字虽已风化,却仍可见百年前乡人囤粮济贫的旧影。村干部说,如今村里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为老人理发、帮孩子课业,农忙时互助合作,精神内核与当年并无二致。是啊,“义”从不悬踞高阁,它就在我们伸手相助的刹那,在利益面前的底线坚守,在寻常日子里的彼此温暖。
在当下,“义”字仍熠熠生辉。它为我们提供道德资源——正义、担当、诚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它增强社会凝聚力,唤起的是一份对他人、对家国的责任感;它平衡义利,不是拒斥利益,而是主张“以义为先”,为市场经济立下一根稳健的桅杆;它甚至跨越疆域,以其公正、共享之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曾采访一位企业家,他办公室悬着“以义为利”的匾额。他说早年创业,曾有机会赚一笔大钱,却发现原料有瑕疵,最终选择毁约赔偿。“亏了买卖,但不能亏心。”这话令我想起墨子说的“万事莫贵于义”。在这浪潮汹涌的时代,多少人逐利忘义,却总有人把“义”字刻在心头,以行动证明:唯义利相兼,方能行之长远。
暮色渐沉,纸上的“义”字愈发分明。羊首温厚,“我”旁立刀,是柔软的慈悲,也是不可退让的刚直。这字中,有古圣先贤的哲思,有百姓日用的践行,更应有我们这代人的接续。不必轰轰烈烈,只需做好手中事、守好心中尺,便是对“义”最好的传承。它提醒我们:在奔赴自我的路上,切莫忘记对他人、对世道的责任。要时常自问:怎样活着,才称得上一个“义”字?
责编|郑文洁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