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银屑病疗法国内获批!打2针,4个月后超六成患者病状大改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04:30 1

摘要:近期,一款名为“依若奇单抗”的新型生物制剂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临床数据显示,在第0周、第4周进行前2次药物注射并随访至16周(近4个月)时,64%的患者皮损几乎消失或完全消失。这个新型疗法的出现,为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银屑病,这个被民间称为“牛皮癣”的慢性皮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皮肤上的痛苦,更因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期,一款名为“依若奇单抗”的新型生物制剂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临床数据显示,在第0周、第4周进行前2次药物注射并随访至16周(近4个月)时,64%的患者皮损几乎消失或完全消失。这个新型疗法的出现,为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超700万中国人正被银屑病折磨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和系统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估计,中国银屑病患者人数已超过700万,且北方地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40岁之前就会首次出现症状。

图片来源:123RF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银屑病可分为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寻常型银屑病(约占90%),又分为斑块状银屑病和点滴状银屑病,其中斑块状银屑病最常见(占银屑病的80%-90%)。其他类型还包括脓疱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

而且,患者面临的不仅仅是皮肤问题。中国银屑病患者约有0.69%~5.8%的会发展为关节病型银屑病,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许多患者还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此外,银屑病患者还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系统性疾病。由于易于复发、无法根治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银屑病也被称为一种“不死的癌症”。

银屑病现有疗法有哪些?如何从根本上治疗?

虽然银屑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长期维持疗效,少数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可以不复发。

1. 银屑病的传统疗法

银屑病的治疗目标以控制症状、长期安全地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现有的传统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外用药物治疗:是轻中度患者的首选,需配合保湿剂(润肤剂),但不适合大面积使用。常用药包括: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维A酸类(如他扎罗汀)、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等。对于顽固皮损,可采用复方制剂(如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或新型靶向药(如芳香烃受体激动剂本维莫德)。

光疗:可单独或联合外用药或系统药物使用,但红皮病型、脓疱型等患者需谨慎。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是中重度患者的有效选择,尤其适用于斑块状银屑病;308 nm准分子激光则适用于局限性顽固皮损。

传统系统药物治疗:适用于中重度或特殊类型患者,包括维A酸类(如阿维A)、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孢素)。

可以看出,上述疗法要么是对症治疗(比如抗炎、清除皮损和鳞屑、抑制表皮增生产生新的鳞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银屑病的症状,要么是“广撒网”式地调节和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细胞增殖和血管增生,但普遍不是从源头上对银屑病的发病过程进行针对性的阻断。

图片来源:123RF

2.银屑病的新兴疗法: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近十多年来,随着科学家对银屑病易感基因和药物靶点的深入研究,针对其发病机制的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应运而生,如今已成为银屑病主要的系统用药,部分患者甚至可达到临床治愈。

口服小分子靶向药是通过靶向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发挥作用,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包括磷酸二酯酶(PDE4)抑制剂(如阿普米司特)和Janus激酶(JAK)抑制剂(如氘可来昔替尼)。

生物制剂则能精准阻断关键的炎症因子及免疫反应通路,对斑块状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均有显著疗效。生物制剂的出现,将治疗目标从曾经的PASI 75(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改善75%)提升至PASI 90甚至PASI 100(即皮损完全清除),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中重度、难治性及特殊类型银屑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将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分为五大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IL-12/23抑制剂(如乌司奴单抗)、IL-23抑制剂(如古塞奇尤单抗)、IL-17A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和IL-36抑制剂(如佩索利单抗)。

然而,现有生物制剂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虽然不需要每天用药,但给药频次仍然较高(比如多款生物制剂需要每2周去医院注射一次)。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用法更便捷、能让患者依从性更高(能长期坚持规律用药)的新型药物,而近期在中国获批上市的依若奇单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新疗法。

近期获批的新药依若奇单抗,让64%患者皮损几乎消失或完全消失

图片来源:123RF

依若奇单抗是一款全人源化的IL-12/IL-23单克隆抗体,能够同时阻断IL-12和IL-23两条炎症通路。这两种细胞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能引发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它们身上都有相同的“锁眼”——p40蛋白亚基。依若奇单抗恰恰是和这把锁相配的“钥匙”,能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地与p40蛋白亚基结合,相当于“钥匙精准牢固地插在了锁眼里、让别的钥匙进不来”,就阻断了IL-12和IL-23被细胞表面受体“开锁”的步骤,进而减少T细胞释放干扰素、TNF-α、IL-17等相关促炎因子的释放,从源头上抑制银屑病的异常免疫反应。

从作用机制上看,与目前临床常用的IL-12/IL-23抑制剂相比,依若奇单抗作为全新序列抗体药物,具有全人源化的优势,理论上免疫原性更低,可能带来更好的安全性和更持久的疗效。从给药方案上看,与传统药物和部分生物制剂相比,依若奇单抗具有明显优势——每年仅需给药4次(首年5次),这种低频次的给药方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减少了频繁就医的麻烦。相比之下,许多现有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需要每2周或每4周注射一次,患者一年可能需要12~26次注射。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而言,简化给药方案,意味着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治疗持续性。

此前,依若奇单抗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共开展了5项临床研究,共纳入约1500例患者,充分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其中一项关键Ⅲ期研究中,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依若奇单抗(135 mg剂量)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在第0周、第4周分别完成前2次注射、然后随访至第16周。结果发现:依若奇单抗治疗组达到PASI 75的比例为79.4%,而安慰剂组仅为16.5%;更为重要的是,前者达到sPGA 0/1(静态医生总体评估为皮损几乎或完全清除)的患者比例高达64%,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1.7%。

长期随访数据同样令人鼓舞。在完成16周治疗的参与者中,符合条件的患者继续参加了长达52周的延伸研究。结果显示,最初接受依若奇单抗治疗的患者,在延长治疗的第16周(即总的治疗阶段第32周)时达到PASI 75的比例高达80.5%,sPGA 0/1达成率为66.0%,这些改善效果在第52周时仍然稳定维持;而最初接受安慰剂治疗、在第16周转为依若奇单抗的患者,其达到PASI 75的比例在第32周时提升至81.4%,sPGA 0/1达成率提升至71.1%,并在第52周保持稳定。这表明,依若奇单抗不仅能在短短几个月内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还能长期控制病情,让这样的疗效持续保持稳定。

相信未来随着科学家对疾病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更多创新药物的诞生,实现银屑病的长期缓解甚至完全治愈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700万中国银屑病患者而言,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好消息。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07):573-625.DOI:10.35541/cjd.20220839

[2]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等. 银屑病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2, 21(8) : 705-714. DOI: 10.3760/cma.j.cn114798-20220214-00098.

[3]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4,57(11):976-997. doi:10.35541/cjd.20240294

[4] 康方生物 - Akeso, Inc | 康方IL-12/IL-23单抗依若奇治疗中重度银屑病Ⅲ期临床结果发表于EADV 2023. Retrieved May 14, 2025 from https://akesobio.com/cn/media/akeso-news/231013/

[5] 刚刚!康方生物「依若奇单抗」获批上市,每年只需4针,治疗银屑病. Retrieved May 14,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EddtAOp_uQ9GeM1vjbBRLg

[6] 康方生物公布2款抗体新药皮肤病适应症最新临床数据. Retrieved May 14,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WdxHwoxP9tcrNXDhWE5DQQ

[7] NCT05120297. Retrieved May 14, 2025 from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5120297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来源:小赵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