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听说了吗,三婶家那个城里来的儿媳妇,把三婶弄成网红了,现在订单排到年底,忙得连面都见不着。”大娘一边剥着花生,一边说道。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太太围坐在一起,说笑声伴着蒲扇的摇晃声。
“你们听说了吗,三婶家那个城里来的儿媳妇,把三婶弄成网红了,现在订单排到年底,忙得连面都见不着。”大娘一边剥着花生,一边说道。
“谁信啊,三婶那养的鸡,不就是普通的土鸡嘛,有啥特别的。”
七婶不信,她和三婶是同一年嫁到村里的,三十多年了,从来没见三婶家因为养鸡发过财。
我坐在自家门口的石凳上,听着她们的对话。作为村里少有的回乡创业的”知识分子”,我对三婶家的事情还算了解。
三婶叫李桂花,今年六十三岁,是我们村出了名的”鸡痴”。从我记事起,她家后院就养着几十只鸡,早上听鸡叫起床,已经成了全村人的习惯。只是这习惯没给三婶带来什么好处,养鸡这事儿,在她手里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第一次见到三婶家的儿媳妇陈蓉,是在去年冬天。
那天下着小雪,我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回来,路过三婶家门口时,看见一个穿着毛呢大衣的年轻女人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个纸箱子,往里面塞着什么东西。那时候,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很少有年轻人回来,尤其是穿得这么时髦的。
我停下车,问:“姑娘,找谁啊?”
“我是李大山的媳妇,来看看婆婆。”女人回头,露出一张精致的脸,眼睛很大,说话带着城里人特有的那种软糯。
李大山是三婶的儿子,在市里一家外企做销售,早些年就在市里买了房,结了婚,很少回来。村里人都以为,像他们这样的”城里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回村了。
“哦,你就是大山媳妇啊?进去吧,三婶在家呢。”
我继续往家骑,心里却有些疑惑。按理说,这都要过年了,媳妇回婆家,应该是夫妻一起才对,怎么只见她一个人?
过了几天,我去供销社买东西,遇到了三婶。她扛着一袋鸡食,看见我,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三婶,最近看你精神头挺好啊,是不是大山他们要回来过年了?”
三婶把鸡食放在地上,擦了擦额头的汗,说:“大山今年不回来了,说是公司年终总结,走不开。不过他媳妇倒是来了,已经住了快一周了。”
“这么长时间?”我有些意外,“城里媳妇能在村里住这么久?”
“是啊,我也没想到。”三婶的眼睛里闪着光,“这个儿媳妇,比我想象的好多了。你知道吗,她还说要帮我把鸡蛋卖出去呢!”
三婶养的鸡下的蛋,从来不愁卖,村里人都爱买。问题是价格太低,又赶不上那些大规模养殖的效率,所以这么多年,三婶养鸡不仅没挣钱,有时候还要贴钱进去。这事村里人都知道,但三婶就是不肯放弃,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她怎么帮你卖?”
“说是要弄个什么…这个…”三婶比划着,想不起那个词。
“直播?”
“对对对,就是直播!说是要在网上直播卖我的鸡蛋。”三婶笑得更开心了,“我哪懂这个呀,不过她说要试试,我就让她试呗。反正也不耽误我喂鸡。”
我回家后,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手机,搜索”李桂花 鸡蛋”。出乎意料的是,真的搜到了一个小视频号,名叫”桂花婆婆的土鸡蛋”。
点进去一看,最新的一条视频发布于三天前,播放量已经突破了五万。视频里,三婶穿着她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棉袄,站在鸡舍旁边,正在给鸡喂食。镜头很稳,应该是用了三脚架。
“这位就是我婆婆,李桂花,养鸡三十年的老手艺人。”镜头外传来陈蓉的声音,“婆婆,跟大家说说,你这鸡是怎么养的?”
镜头拉近,三婶有些腼腆地笑了笑,说:“没啥特别的,就是按老辈人的方法养。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给它们打扫鸡舍,然后…”
三婶说着说着就来了劲,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她的养鸡经验。虽然是方言,但视频下方打出了标准的简体字幕。更让我惊讶的是,三婶养鸡的这些”原始方法”,在视频里被包装成了”纯天然有机饲养”、“古法喂养”、“零添加”等新潮概念。
评论区里,竟然有上千条留言,大多是城里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纯天然食品”的渴望。
“太羡慕了,这才是真正的鸡蛋啊!” “婆婆看起来好慈祥,这样的鸡蛋一定很营养!” “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我要给孩子吃纯天然的!”
视频下方的置顶评论是陈蓉的回复:“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已经开始试运营了,欢迎大家私信订购!”
春节前夕,村里热闹起来。外出打工的人陆续回家,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我去村委会帮忙发放春联时,看见三婶家门口停着一辆小型厢式货车,三婶和陈蓉正在装车。
“三婶,这是干啥呢?”我走过去问道。
“阿水啊,来帮把手!”三婶看见我,连忙招呼,“这是要发货呢,太多了,我们两个女人弄不动。”
我走近一看,车厢里竟然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几十个泡沫箱,每个箱子上都贴着一张精美的标签:“桂花婆婆的土鸡蛋——三十年古法喂养,百年农家传承”。
“这…这么多订单?”我惊讶道。
陈蓉笑着说:“这只是今天要发的一部分,还有好多在等着呢。婆婆的鸡蛋太受欢迎了,我们的小视频账号已经有十万粉丝了!”
三婶在一旁抹着眼角,说:“从来没想过,我养了一辈子的鸡,到老了还能值这么多钱。”
帮忙装完车,我注意到三婶家院子里的变化。原来破旧的鸡舍被重新修整过,院子里多了几个崭新的饲料槽,甚至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但最显眼的是挂在墙上的一个牌匾:“桂花婆婆土鸡蛋生产基地”,旁边是一个二维码。
陈蓉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道:“这是我做的品牌设计,二维码可以直接扫码下单。”她顿了顿,“其实婆婆养鸡的方法真的很特别,只是以前没人发现而已。”
吃过晚饭,我婶子拉着我去她家喝茶。一进门,就看见电视柜上多了个笔记本电脑,正亮着屏幕。
“这是大山给你买的?”我问。
“是他媳妇的。”婶子泡着茶,“她说要用这个看订单,管账。”
我婶子和三婶是发小,平时没事就去三婶家串门。自从陈蓉来了以后,她去的次数更多了,饭后就扎在三婶家看直播。
“你是不知道,那个蓉娃直播的时候,跟变了个人似的。”婶子兴致勃勃地说,“说起话来那叫一个溜,什么’有机’啊,’生态’啊,’零污染’啊,听得我都想买三婶的鸡蛋了。”
“那三婶呢?她也直播吗?”
“三婶就是个配角,偶尔露个面,说几句话。”婶子笑道,“不过城里人就吃这一套,看见三婶那副老实样,就觉得她的东西一定好。”
我点点头,这不就是所谓的”乡村IP”吗?在城市人眼中,乡村代表着纯净、朴实和传统,而三婶恰好符合这个形象。
“对了,听说蓉娃有点来头?”婶子压低声音。
“怎么说?”
“据说她原来在一家直播公司做运营,月薪上万呢。后来跟大山结婚,就辞职了。这次来,是因为她想自己创业。”
我想起陈蓉那专业的视频拍摄和运营手法,这个说法倒是很合理。
“那大山怎么不回来帮忙?”
婶子叹了口气:“唉,这你就不知道了。他们两口子闹别扭呢,据说是因为要孩子的事。大山想要,蓉娃说现在事业正起步,不想这么快要孩子。”
过完年,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不过,三婶家却比以往热闹了许多。
一天,我路过三婶家,看见院子里停着一辆面包车,几个年轻人正在卸设备。陈蓉站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平板电脑。
“阿水,来来来!”看见我,陈蓉热情地招呼道,“帮我看看这个位置行不行?”
她指着院子中间新搭建的一个小棚子,里面放着一张木桌和两把椅子,桌上摆着几个鸡蛋和一些农具。
“这是要干嘛?”我问。
“固定直播间啊!”陈蓉兴奋地说,“我们要开始日更了,每天直播两小时,让粉丝看看真正的农村生活。”
我看了看四周,问:“三婶呢?”
“哦,她在后院喂鸡呢。”陈蓉回头喊道,“婆婆!阿水来了!”
过了一会儿,三婶从后院走出来,手上还沾着饲料。让我惊讶的是,她换了身打扮,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对襟布衣,头上还戴着一个印花头巾,看起来就像电视剧里的农村老太太。
“三婶,你这是……”
三婶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蓉娃给我买的,说是直播要穿,显得更有’年代感’。”她学着说出这个词,显得有些生硬。
陈蓉在一旁解释:“现在的粉丝都喜欢这种’复古’风格,感觉更原汁原味。”
我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子和穿着”戏服”的三婶,心里有些复杂。这是真实的农村生活吗?还是为了迎合城市人想象中的乡村?
随着时间推移,“桂花婆婆的土鸡蛋”越来越火。据说,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供不应求。三婶原来那几十只鸡,肯定是不够的。于是,陈蓉开始在周边村子收购土鸡蛋,然后统一用”桂花婆婆”的包装发货。
这事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这不是忽悠人吗?”村口的老王坐在小卖部门口,喝着散啤酒说道,“明明是别人家的鸡蛋,却说是三婶养的。”
“人家又没说全是三婶养的,只说是同样的养殖方法。”小卖部老板娘反驳道,“再说了,能卖出好价钱,大家都赚钱,有什么不好?”
讨论声中,我看到三婶骑着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经过。车斗里装满了泡沫箱,旁边竖着一面小旗子,上面印着”桂花婆婆土鸡蛋”的logo。
三婶看见我们,停下车,笑呵呵地说:“大家在聊啥呢?这么热闹。”
“桂花,听说你发财了?”老王打趣道。
“哪有哪有,就是日子好过些了。”三婶摆摆手,从车上拿下一个精美的礼盒,“给大家尝尝,这是我们的新包装,专门做礼品的。”
礼盒打开,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十个鸡蛋,每个鸡蛋上都贴着一个小贴纸。最让人吃惊的是价格——这一盒蛋的售价是128元。
村里人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以前三婶的鸡蛋,一个才卖一块多钱。
三婶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她家的老房子重新粉刷了墙面,换了新门窗。院子里装了太阳能路灯,甚至还铺了青石板小路。三婶自己也从里到外焕然一新——新衣服、新鞋子、新发型,甚至还戴上了一副老花镜,据说是为了看清直播评论。
有一天晚上,我路过三婶家,听见院子里传来争吵声。
“不行!这样太假了,我不干!”是三婶的声音,少有的强硬。
“婆婆,这只是个营销策略而已,又不是真的。”陈蓉的声音带着些无奈,“粉丝们都喜欢这样的故事。”
“什么营销不营销的,我不懂。但是说我年轻时候被抛弃,一个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靠养鸡为生这种话,我说不出口!”三婶提高了声音,“大山他爸虽然走得早,但他在世的时候对我们娘俩很好,我不能这样编排他!”
沉默了一会儿,陈蓉的声音又响起:“好吧,那我们换个故事,就说您是为了保留祖传的养鸡技术,才坚持这么多年,怎么样?”
“这还差不多。”三婶的语气缓和下来,“不过,蓉娃啊,我总觉得咱们最近做的有些过头了。那些从别人家收来的鸡蛋,真的和我养的一样吗?”
“婆婆,不用担心,我们有严格的标准,保证质量。”陈蓉安慰道,“再说了,现在订单这么多,光靠您自己养的那点鸡,哪够啊?”
“可是…”
“婆婆,您看看咱们这几个月的收入。”陈蓉似乎拿出了账本,“这都是实打实的钱,您一辈子有过这么多钱吗?”
三婶没有回答。
我悄悄走开了,心里五味杂陈。直播带货确实给三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入,但同时也让她陷入了道德困境。而陈蓉,她是在帮三婶实现价值,还是在利用她做生意?
夏天来临,三婶家的”生意”越做越大。陈蓉请了两个村里的年轻人帮忙,专门负责包装和发货。三婶家的后院扩建了鸡舍,养的鸡从几十只增加到了上百只。但即便如此,自产的鸡蛋仍然远远不够,大部分还是从周边收购来的。
有一天,村委会主任找到我,说村里准备申报”乡村振兴示范点”,想把三婶的养鸡场作为典型项目推广。他让我去和三婶商量一下。
走到三婶家门口,我看见院子里停着一辆小轿车,车门上贴着某电商平台的标志。三婶和陈蓉正在和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交谈。
“您好,是李婆婆吧?我是平台的招商经理。”男人递上一张名片,“我们对您的产品很感兴趣,想邀请您入驻我们的’乡村振兴专区’。”
三婶接过名片,有些迷茫地看了看,然后递给了陈蓉。
“具体有什么合作方式呢?”陈蓉问道。
“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给您提供专属店铺,还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当然,平台也会提供流量扶持和营销资源。”男人滔滔不绝地说着,“我们的目标是,让’桂花婆婆’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品牌!”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插嘴:“那产量呢?现在三婶家的鸡蛋都供不应求,如果上了大平台,怎么保证供货?”
男人微微一笑:“这个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帮您对接周边的养殖基地,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确保品质一致性。”
“也就是说,以后卖的就不是三婶自己养的鸡下的蛋了?”我追问道。
男人略显尴尬:“这个…其实像这种IP品牌,重要的是品牌价值和标准化,具体生产者是谁并不是最关键的…”
“不行。”三婶突然开口,语气坚决,“我的鸡蛋就是我自己养的鸡下的,别人的我不能保证。”
陈蓉有些着急:“婆婆,我们现在不也在收别人的鸡蛋吗?这有什么区别?”
“有区别。”三婶说,“现在收的都是村里和邻村的,我知道他们怎么养的鸡,我能把关。要是规模再大,我哪知道那些鸡蛋是怎么来的?”
男人试图继续游说,但三婶态度坚决。最终,男人留下名片,说让她们考虑几天再答复。
送走招商经理,陈蓉有些不满:“婆婆,这可是个大好机会啊!我们完全可以制定严格的标准,保证品质。”
三婶摇摇头:“蓉娃,不是标准的问题。我养了一辈子鸡,就是想让城里人吃上放心的鸡蛋。现在咱们规模已经够大了,再大下去,我怕掌控不了了。”
陈蓉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又是一年冬天,雪后的村庄格外寂静。我去老槐树下散步,看见三婶和几个老姐妹正围在一起聊天。
“桂花,你那儿媳妇真是有本事啊,把你这养鸡的老把式都能弄成金疙瘩。”一个老太太羡慕地说。
三婶笑着摇摇头:“哪有那么夸张,就是赶上了好时候。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咱们农村的东西,觉得纯天然、健康。”
“那你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啊?”七婶好奇地问。
三婶有些不好意思:“具体数我也记不清,反正比以前强多了。老房子翻新了,大山他爸的坟也修整了,还给大山媳妇攒了一笔钱,准备给他们买辆车。”
“你儿媳妇知道吗?”
“知道啊,这钱都是她管着呢。”三婶笑道,“不过她不知道的是,我还偷偷藏了一笔,打算等他们有了孩子,给孙子买个保险。”
老姐妹们笑作一团。三婶接着说:“说起来,真得谢谢蓉娃。要不是她,我这辈子可能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不知道自己养的鸡还能值这个价。”
“那你以后打算怎么办?”我问道,“听说现在订单排到年底都接不完?”
三婶仰头看了看天空,说:“接着干呗,不过不扩大规模了。就保持现在这样,我能管得过来,质量有保障。至于订不订得完,那是城里人的事,我只管把鸡养好。”
说着,她从兜里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哎呀,快到直播时间了,我得回去了。今天要教大家怎么用鸡蛋和红糖做祛斑面膜呢。”
听到这话,老姐妹们又是一阵笑声。三婶整理了一下衣服,笑着说:“笑啥笑,这可是我奶奶传下来的,真管用!城里姑娘花几百块买的护肤品,还不如我这个呢。”
看着三婶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养鸡的”鸡痴”了。通过直播,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将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变成了宝贵的财富。而陈蓉,则用现代营销的手段,让这份朴素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
夕阳下,远处传来阵阵鸡叫声,伴随着三婶的笑声和低沉的讲解声。这声音,似乎会一直延续下去,不再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
三婶养鸡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开来,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虽然她拒绝了更大规模的合作,但”桂花婆婆的土鸡蛋”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段经历也改变了陈蓉的人生轨迹。去年秋天,她怀孕了,大山特意请了长假回来陪她。据说,他们打算留在村里,把这个小生意继续做下去。
陈蓉常说,她在城市里做了多年的网络营销,从来没感受过像现在这样的成就感。而三婶则说,没想到自己养了大半辈子的鸡,到老了才知道,原来自己拥有的是”稀缺资源”。
有时候,价值就在我们身边,只是需要换个角度去发现它。就像三婶的鸡蛋,在村里人眼中司空见惯,但在城里人看来,却是珍贵的健康食品。
现在,三婶家院子门口挂着一个新牌子:“桂花婆婆土鸡蛋体验基地”。每到周末,城里的家庭会开车来这里,让孩子们亲手喂鸡、捡蛋,体验他们从未有过的农村生活。
三婶总是站在门口,穿着她那件蓝色布衣(虽然是新买的),笑眯眯地迎接每一位客人,仿佛她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
而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当直播结束,游客离去,三婶会坐在院子里的老柳树下,看着满天繁星,轻声感叹:“真没想到啊,我这把年纪,还能翻出新花样来。”
旁边的鸡舍里,鸡儿们安静地休息着,它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网红,它们下的蛋,正通过网络,送往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来源:橙子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