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踏青出游的户外活动增多,温度的逐渐升高也使自然界各种动物和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进入活跃期。巢湖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进入4月,注意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为尽享春光护航。
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踏青出游的户外活动增多,温度的逐渐升高也使自然界各种动物和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进入活跃期。巢湖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进入4月,注意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为尽享春光护航。
自然疫源性疾病亦称生物性地方病,是指以感染动物为主、病原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并延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感染人的人畜共患病。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布病等均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俗称“蜱虫病”。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偶有报道,主要为直接接触危重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而导致人际间的传播。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此外,患者的医护、陪护、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最重要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蜱叮咬。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热+三红征+三痛+皮疹。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至36小时内升至39度以上。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后,在体内复制病毒,下次咬人时把病毒传染出去。蚊子咬了感染者不会立即传播,要8~11天再叮咬才会传播。登革热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一般是1~14天,多为5~9天。在蚊子体内的潜伏期是8~11天。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和消灭蚊虫滋生地。
布病
布病即布鲁氏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人感染布病可出现长期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痛等,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常伴有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和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部分慢性期病例骨关节系统损害,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和畸形等。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布病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布病最主要的是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乳、肉类,或肉类加工过程中未完全熟透、加工工具未生熟分开等)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
预防布病在于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员、皮毛肉类加工人员等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照料牲畜、清洁圈舍时,要穿工作服、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工作后要洗手,洗脸和洗澡;出现牲畜流产时,一定要避免无防护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合新闻记者 韩爽 通讯员 温克雨
来源:合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