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AI制药,创新药新一轮行情怎么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7:24 1

摘要:劳动力市场大降温,9月降息预期瞬间拉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直接下跌到4%左右。(要知道在5月时,该收益率一度高达4.6%)

美国8月新增就业人数仅2.2万,大幅低于预期!

劳动力市场大降温,9月降息预期瞬间拉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直接下跌到4%左右。(要知道在5月时,该收益率一度高达4.6%)

原本8月末时,市场只预计降低25个基点。

但是,上周五的就业数据出来后,市场已经开始押注9月降息50个基点——根据芝商所FedWatch数据,截至9月7日,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89%,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已经有11%!

降息25个基点,说明是“预防式”降息,目前经济仍然强劲;

降息50个基点,则说明经济已经开始衰退,需要大幅降息刺激经济。

于是,上周五美股3大指数全部收跌,说明市场开始走“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

但是!

我发现,美国生物医药/创新药板块却逆势大涨2%左右。

iShares Biotechnology ETF(IBB),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ETF之一,重仓中大市值的生物医药公司为。上周五上涨1.97%!

SPDR S&P Biotech ETF (XBI),更偏向中小型创新药公司,成长性更强。上周五上涨2.14%!

这就是“创新药”区别于大盘指数的地方——无论降息25还是50基点都是利好,降息50基点利好更大。

大盘指数反应的是市场对一国经济未来的预期,而“创新药”则与经济周期没啥关系。

因为,影响“创新药”行情主要就3点:

需求:妥妥的“刚需”属性。无论经济上行还是衰退,都不会影响人们对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的用药需求。尤其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刚需属性还会持续很久。

研发:创新药研发阶段的失败率其实非常高,但一旦能成功上市,回报又非常巨大!因此,相比宏观经济周期,创新药企更关心如何提升药物研发成功率,如何缩短研发周期尽快上市盈利。

资金:新药研发一般要经历数年甚至10年以上,投入上亿美元才可能上市。在上市前,企业往往持续亏损,只能依赖外部融资来维持研发。美联储降息意味着资金成本下降,融资成本更低,风投机构的投资热情也会提升。

全球创新药板块的投资逻辑,如果美联储这次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对“港股创新药”同样是大利好。尤其是相比A股,作为离岸市场的“港股”受全球资金流动的影响更显著,对这次降息的反应也会更加灵敏。

直接受益:研发驱动+依赖融资

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业中,有不少是研发型创新药企业,比如:

信达生物:研发投入大,主要收入来自新药销售或海外合作,现金流压力较大,融资成本下降直接利好研发推进。康方生物:以疫苗和创新药研发为主,仍处于产品商业化早期,资金依赖性高。百济神州:肿瘤创新药研发为主,研发周期长,融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临床试验和海外扩张。三生制药:研发型生物药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可加速管线推进。

它们的研发周期长,高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属于这次降息的高度受益者!

间接受益:CDMO/外包服务类企业

药明生物/药明康德:CDMO服务公司,收入稳定,但增长依赖客户研发投入,融资成本下降可间接增加外包需求。科伦博泰生物:提供生物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受益于整体资本市场活跃和客户研发投入增加。

这类药企自身现金流较稳,但客户研发活动受降息影响,属于间接受益。

我发现,上面提到的所有药企,均为“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的前10大重仓股!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在香港市场中选取不超过50家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前10大重仓股占比为71.86%,集中度非常高,可以说,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是更加纯粹的创新药投资工具。

因此,这次降息大概率直接利好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

场内ETF:目前跟踪该指数的有且仅有一只港股创新药ETF,截至2025.9.5,今年来涨幅117.64%,其流通规模更是突破210亿大关,是目前全市场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创新药品种,7月以来,日均成交额近90亿元,同类居首!

场外基金:也是只有唯一一只跟踪该指数的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发起式联接(A:019670 C:019671),截至2025.9.5,今年来涨幅105.31%。

虽然今年涨幅已经翻倍,但是PE估值反而还降低了!

截至2025.9.5,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PE估值为38倍,位于历史39%分位,属于“中等偏低估值”区间。

在今年2月时,PE估值一度来到67倍,现在估值反而降低了一半。

原因就是PE估值=P股价/E盈利,虽然股价在涨,但是当盈利涨得更快时,就能不断消化估值。

提到“港股创新药”,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还是“我国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

这的确是支撑港股创新药上涨的最重要的逻辑,但这一点已经人尽皆知~

今天,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量信息——AI制药,未来已来。

如果说,美联储降息是新的短期催化,那么AI制药就是新的中期催化!

你可能会反驳说:当年ChatGPT和DeepSeek刚出来时,“AI+医药”就已经被炒作过了。

没错,当时更多是讲逻辑,讲故事。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别忘了文章开头给大家讲的“影响创新药”的3大因素:需求、研发、资金。

AI制药一旦成功上市,直接影响创新药的“研发”——大幅提高成功率,缩短研发时间,极大程度降本增效。

关于AI制药,最新的大新闻是:2025年8月5日,港股创新药企业“晶泰控股”与美国DoveTree Medicines 签订协议,晶泰控股获得首付款1亿美金及总包 58.9亿美金的订单。

合作方式:晶泰控股利用其基于“AI+机器人”的端到端AI药物发现平台,为 DoveTree选定的多个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候选药物。

60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合作,是AI制药领域罕见的大体量资源投入,说明行业认可了AI制药的落地和商业化能力。

量子位分析师认为:AI制药有望迎来新一轮轮爆发式的增长,2026年左右将是一个关键节点!

首个AI驱动的创新药,可能在2026年上市:

大家都知道:买预期,卖现实。

截至2025年9月,还没有出现完全由AI设计并成功上市的药物。

也就是说,“预期”还在。

从现在到2026年,“AI制药上市预期”将推动创新药板块继续上涨。一旦首个AI药物上市,可能带动整个板块估值上行。

我认为,“AI制药”这一热点将会成为“创新药出海+美联储降息”之外,第3大重点催化剂!

拥有AI制药能力的“晶泰控股”也是港股创新药ETF的成分股,所以,该指数接下来会继续受到这3大利好的催化。

需求:创新药出海加速研发:AI制药降本增效资金:美联储降息

来源:范范爱养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