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脚下的大地似乎不安分了。汤加群岛那一次7.3级的剧烈摇晃,像是给全球神经都来了一下电击,紧接着,西藏、新疆、广东也跟着传来几声低沉的震动。一时间,朋友圈里人心惶惶,有人开始担忧:这难道是末日预兆?地球进入了“震动模式”?
最近,脚下的大地似乎不安分了。汤加群岛那一次7.3级的剧烈摇晃,像是给全球神经都来了一下电击,紧接着,西藏、新疆、广东也跟着传来几声低沉的震动。一时间,朋友圈里人心惶惶,有人开始担忧:这难道是末日预兆?地球进入了“震动模式”?
坦白讲,初看这种论调,觉得有点杞人忧天。谁还没经历过几次房子跟着哆嗦呢?但细想一层,这恐慌也并非全然没有来由。近几个月,与地壳运动相关的消息确实接连不断。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是地球真的变得更加躁动了吗?还是单纯因为当下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让我们觉得这类事件的发生频率骤然提升了?
先给各位吃一颗定心丸,专家说了,实在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从大数据来看,全球每年发生七级以上的强震大概在十二到十四次,八级以上的就更少了,平均一两年也就那么一回。长期数据摆在那里,只是短期有些起伏罢了。
然而,仅仅用冰冷的数据来安抚人心,似乎显得有些单薄。毕竟,人们真正畏惧的,并非只是地表运动本身,而是潜藏于地底深处的,那份对未知的恐惧与无力感。
试想一下,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地壳变动归咎于板块间的碰撞挤压,这种解释从科学角度来看当然正确。但是,当我们将目光仅仅锁定在“板块运动”之上时,是否忽略了,在“板块运动”背后,我们对于这颗蓝色星球的理解,依然太过浅薄?
这就像我们常常简单地将贫富差距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努力不足”,却忽视了社会结构、资源分配等更为深远的因素。
地震这玩意儿,对于升斗小民而言,就像一场无法预知的命运轮盘赌。你既不知道它何时会降临,也无法预料它会带来什么。这种对自身命运完全失控的感受,才是滋生焦虑的温床。
而且,这次的地震新闻中,除了汤加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还有西藏、新疆、广东那些小规模的震动。虽然破坏力有限,但胜在密集,此起彼伏,难免让人提心吊胆。
这就好比,你起初只是偶感风寒,结果紧接着就冒出一堆并发症,谁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身患绝症了。
话说回来,为何我们现在对地壳的每一次颤动都如此神经紧绷?一方面,是因为过往的惨痛记忆太过深刻。汶川、唐山,那些灾难画面,至今仍是许多人午夜梦回的噩梦。
另一方面,也在于对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感。经济承压,疫情反复,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让人觉得日子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焦虑与恐慌。
古人云:“多难兴邦”。这或许也意味着,每一次天灾,都是对我们社会韧性的一次考验。
还有人说,地动是地球的呼吸。它通过释放积蓄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平衡。
这说法听起来颇为诗意,但关键在于,地球的一次“深呼吸”,对于生活在其表面的我们来说,就有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地震?
或许,转变一下视角,将它看作是来自地球母亲的警示。它提醒着我们,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是一个活跃的、复杂的生命体,我们对它的了解,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单就这一点“认知不足”,就足以说明我们还有太多功课要做。强化地震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普及自救互救常识,这些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和平共处。人生本就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旅程,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正如这次的地震,它虽然引发了一阵骚动,但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认真地生活,积极地面对每一个当下。
归根结底,地球是否真的进入了所谓的“震动模式”,其实没那么重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命运之神抛出的每一次“震动”。正如诗经所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保持警醒,才能在变局中寻得生机。
来源:元气麻酱4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