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技术凭借其高密度、低黏度及优异的传热性能,在清洁发电、碳捕集封存(CCUS)、地热开发等领域展现出革命性潜力。然而,sCO₂在临界点附近(31.1℃、7.38MPa)的复杂工况,对流量测量设备提出了极高要求—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技术凭借其高密度、低黏度及优异的传热性能,在清洁发电、碳捕集封存(CCUS)、地热开发等领域展现出革命性潜力。然而,sCO₂在临界点附近(31.1℃、7.38MPa)的复杂工况,对流量测量设备提出了极高要求——相变敏感、高压耐受性不足、长期稳定性差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传统流量计的应用。
V锥流量计的诞生,正为这一领域带来颠覆性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抗相变、耐高压、自适应的流量测量革新
V锥流量计通过独特的“锥形节流结构”,实现了对sCO₂流量的精准测量。其核心优势在于:
1.抗相变干扰:锥体结构形成均匀流场,即使介质局部发生相变,仍能保持线性差压输出,误差率低于±0.5%;
2.高压宽量程适应性:一体化锻造锥体配合316L不锈钢、哈氏合金等高强度材质,可承载30MPa以上压力,量程比达15:1,覆盖sCO₂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的全流程监测;
3.自清洁免维护:流体沿锥面冲刷设计避免杂质堆积,无活动部件减少磨损,使用寿命提升3倍以上;
4.数据精准可溯:内置温压补偿模块,直接输出标况体积流量,无缝对接DCS/SCADA系统,助力企业实现碳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市场需求:sCO₂技术爆发下的精准测量刚需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拼图。据市场研究,全球sCO₂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5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2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7%。在清洁发电领域,sCO₂布雷顿循环效率可达50%以上;在CCUS领域,其作为输送介质可大幅降低碳封存成本;在地热开发中,sCO₂的高传热性可显著提升地热发电效率。
而流量测量,正是这些应用场景中的“神经中枢”。
传统流量计在sCO₂工况下频现信号失真、压损过大或数据漂移等问题,导致系统效率下降、维护成本攀升。V锥流量计的出现,不仅解决了这些痛点,更推动了sCO₂技术的规模化应用。
来源:小顾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