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二级巡视员马建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校内外的人文社科专家、学校创新团队成员、人文社科领域学部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师生130余人出席会议。开题会暨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康震主持。
3月28日,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开题会暨主题论坛
在英东学术会堂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二级巡视员马建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校内外的人文社科专家、学校创新团队成员、人文社科领域学部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师生130余人出席会议。开题会暨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康震主持。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二级巡视员马建通
马建通指出,教育部布局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工作举措,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教育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抓手。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立足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希望北师大创新团队以本次开题会暨主题论坛为契机,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不断深化、更加聚焦研究主题,始终注重学科交叉,持续产出标志性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中青年学术骨干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
于吉红表示,我校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是北师大在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团队建设方面的又一个重要起点,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前景广阔。创新团队整体依托我校设立的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的新型建制性教学科研机构“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建设,京师书院将整合北师大深厚的文科学术传统和多学科优势资源,以学科融合的方式,推进面向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探索揭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规律,从而服务构建相应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于吉红指出,北师大将以本次创新团队建设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平台建设、深化交叉融合,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北师大的智慧和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
康震作为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汇报了我校创新团队整体研究规划和建设进展情况。他指出,由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牵头组织申报创新团队是学校的改革创新思路,即申请综合性的重大项目、平台由跨学科综合研究平台担任项目的依托建设单位,形成基于重大问题、重大任务、重大项目的有组织、跨学科研究范式,产出重大成果。他表示,校内各职能部门应拥抱跨学科浪潮,推出适配跨学科项目和团队的管理支持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成果共享机制,跨学科人才激励机制等相关政策,希望各学部院系鼓励支持中青年人才多依托跨学科平台项目,参与涉及国家战略、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助力骨干人才在新赛道上快速成长。
随后,学校创新团队周剑之、孟琢、徐畅、杨增岽、杨赛霓、蔡宏波、杨力超、刘江凯8位核心成员逐一汇报了项目课题的研究概述、团队构成和预期成果。
在主题论坛阶段,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曦辉,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尉建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IRDR高级科学顾问韩群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越8位专家,分别对我校创新团队整体研究及各项目课题研究的逻辑框架、跨学科机制、运行管理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当天下午,北师大创新团队召开团队建设内部研讨会,深入学习、研讨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进一步校准研究计划,深化研究主题,固化跨学科科研机制,未来将全力以赴推动研究工作更好地开展。
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34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整体依托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进行建设。团队骨干成员涉及中文、历史、哲学、考古、经济、社会、管理、传播和国家安全等多个学科,研究领域聚焦面向“三大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
作为创新团队建设的依托单位,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将组织召集创新团队围绕研究主题,联合校内及校外相关学术力量、学科、院系,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本次开题会暨主题论坛为新起点,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聚焦研究重心,制定并落实研究计划,切实落实教育部对创新团队的相关要求,力争产出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做出特色实践成果,带动培育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文社科拔尖人才。
-bnuweixin-
摄影:齐松
排版:孙诗涵
责任编辑:曹维聪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