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年轻时读那句“时间如白驹过隙”,总觉得夸张。当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四十年,如今光荣退休了,才惊觉光阴确如流水,奔涌无声,却早已将岁月的痕迹刻在了鬓角。
笔墨光阴
文/北极星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年轻时读那句“时间如白驹过隙”,总觉得夸张。当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四十年,如今光荣退休了,才惊觉光阴确如流水,奔涌无声,却早已将岁月的痕迹刻在了鬓角。
退休后,日子闲了,养了几盆花,喂了笼鸟,鱼缸里游着几尾红鲤,日子过得悠然。又在网上报名学太极拳、敲大鼓,权当是找些乐子。可心里头总有个不大不小的念想,还是喜欢写小诗文。这爱好,根子扎得深——高中时,语文老师把我的《月光赋》当作范文念。后来在惠民师范进修,写了一首小诗《军训》登在校刊上。那油墨味儿一沾手,便再也洗不掉了。
喜欢写,也喜读。这些年,断断续续订过《文学报》《人民文学》《诗刊》《山东文学》《胶东文学》。逢赶集,总爱在书摊前踱步,淘些旧文学刊物、书籍。家里专门买了书橱,分类排放,书脊上的字,像老友的名字,一瞅就亲。前些年微信上有个“城市达人”,可组建文学社团。我和几个文友,便张罗起“渤海文学社”,当起了管理员,给群里的文友发作品。做得起劲时,平台却停用了,说是网上社团太多,管不过来。那会儿,心里像丢了件宝贝,空落落的。
还好,后来微信有了公众号。我们几人又审请了“渤海文学社”公众号,重新开始给自己和文友们发稿。有位“都市头条”的文友找我,邀我组建滨州团队。2019年5月14日,“滨州头条”主编团队成立了!我们在发稿群里,给文友们编发文学作品。这里和“城市达人”时一样,国内外文友数百人,每天来稿如雪片。我们团队多是语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义务编辑,坚持“传播正能量,为梦再出发”。有朋友笑问:“你每天忙活,挣多少钱?”我笑答:“做自己喜欢的事,心里高兴,不为钱。”有位家乡企业老总听说我们办文学社,全国各地文友都来投稿,高兴得很,出活动经费,让我们去谭溪山风景区采风。那日玩得酣畅,回来后,大家写了散文、诗歌,字里行间都是山风与笑声。
如今空闲时间多了,文友介绍我加入《滨州日报》副刊“大平原”选稿群和作协群。在这里,才真正开了眼界——正规报刊的编辑老师,博学又专业,报社编辑老师和值班老师敬业得让人佩服。他们审稿一丝不苟,从标点、字词到题目、段落,都力求完美。编辑老师曾讨论我的作品说:“咱们搞文字的,就该精益求精。作品一旦发表,是要负责任的。”他还在群里说:“一路走来,深知基层作者发表不易。党报有文学职能,严肃性、安全性是基石;我又是个较真的人,还要看文学性、艺术性。只想把会的都教给大家,提升拔高。”隔着屏幕,无关年龄职业,作品就是最好的桥梁。看着老师们踏踏实实为文友做事,我心里愈发踏实,写得也更起劲了。终于,两篇散文《寻金蝉趣记》《草原之上》登上了滨州大报。我的小诗文,常在“大平原”电子版发表,还注册了“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诗文登上了大网站。“中国诗歌网”还给我编发了电子诗集。前不久,收到滨州市作协会员证,也算是个“作家”了。可我心里明白,自己离真正的作家还远着呢,不过是把心里的话,用笔墨细细磨成了光阴里的几粒沙。
日子一天天过,花开了又谢,鸟鸣了又静,鱼缸里的水换了又换。可那支笔,却始终没放下。写写花影,写写鸟声,写写采风的山风,写写文友的来稿……文字是条河,载着光阴的碎屑,慢慢流。流着流着,便成了自己的岁月。不求名,不求利,只求把心里那点热乎劲儿,化作纸上的几行字,陪着花鸟鱼,陪着文友,陪着这闲适的日子,悄悄往前淌。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