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江津区2025年春季主体班58名学员分成4个专题调研组,以“一线问计”替代“纸上谈兵”,将课堂延伸至产业园区、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围绕“枢纽港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农田提质”“文明城市创建”“民生福祉增进”等核心命题展开沉浸式调研。
3月31日,江津区2025年春季主体班58名学员分成4个专题调研组,以“一线问计”替代“纸上谈兵”,将课堂延伸至产业园区、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和田间地头,围绕“枢纽港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农田提质”“文明城市创建”“民生福祉增进”等核心命题展开沉浸式调研。
解码枢纽经济:在立体交通网中寻策破题
在江津综保区枢纽港产业园,第一调研组沿着多式联运作业区实地踏勘,紧扣“一枢纽三高地”战略定位,聚焦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如何激活产业集聚效应展开深度调研。在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学员们实地考察了“水公铁”多式联运体系。这个占地1500亩的枢纽节点,通过6公里专用铁路与珞璜港实现“无缝换乘”,年吞吐能力突破千万吨。当了解到江津班列开行量连续三年翻番,占全市40%并稳居第一时,现场响起阵阵赞叹。
“这里不仅是货物集散地,更是制度创新试验田。”讲解员介绍,珞璜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的投用,让江津成为全市首个兼具水陆双口岸功能的开放高地。
学员们走进上市企业威马农机,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以及市场销售等情况。企业负责人刘经理介绍:“在当前铁公水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物流成本显著降低、原材料供应及时性大幅提升,以及产品能够更高效地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的实际体验。”
学员们就如何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流程、提升交通枢纽与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水平展开讨论,为更好地实现 “一枢纽三高地”战略定位,让立体交通网络持续释放更大产业集聚效能出谋划策,力求为江津综保区枢纽港产业园的长远发展探索出更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路径。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在政务服务中体验式问诊
“你们的安保人员配备了多少?怎么保障窗口工作人员的安全问题……”第二调研组深入调研区政务服务中心,以“办事群众”视角沉浸式体验审批流程,聚焦大厅布局、功能分区、日常巡护和安保措施等关键环节展开“体验式”调研。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其窗口服务质量和安保措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和群众的满意度。调研组通过现场办结群众诉求、与窗口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与安保公司现场座谈的方式,形成“配备智能设备”“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等阶段性调研成果,为服务一线的窗口工作人员安全“加码”,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政务服务环境,为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提供精准化解决方案。
深耕田间地头:在乡村振兴中探寻融合路径
第三调研组深入吴滩镇新灵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与重庆新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农技人员共话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针对山地宜机化难度大、智慧农业应用不足等痛点,提出“田网、水网、路网”三网融合的建设构想,为提升农田综合效益提供可操作方案。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片黑黢黢的土,不是普通的土,是通过发酵过的泥土,为了复肥更好地开展机耕机播;后面一片是新建好的烘干设备,去年才投入加工,可以烘干稻谷、花椒,非常的方便。”吴滩镇新灵村村书记柳刚介绍。
走进全国文明村郎家村,调研组摸实情、听民声,精准剖析文明创建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保调研成果切实对接群众的迫切需求与期望。
郎家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蔡俊杰说:“郎家村作为全国文明村,自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更是充实了周边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聚焦民生关切:在基层治理中提炼创新经验
围绕社区养老服务和基层治理课题,第四调研组走进几江街道南门社区,通过实地考察社区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详细了解服务内容、运营模式及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学员们与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围坐交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资源整合破题公共服务短板、以品牌化运营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提出“智慧养老+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在一线实践中总结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江津样本”,为进一步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便捷性。
“办公室里想破题,不如田间走一路。”学员池俊的感慨道出了全体调研组成员的共同心声。
此次沉浸式调研,不仅让学员们触摸到江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更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头脑风暴”中找到了破题的“金钥匙”。据悉,各调研组将以“小切口”调研破局“大战略”,在两周内形成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为江津区委、区政府推进“一枢纽三高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程亮)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