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融融,走进宣城市宣州区文昌镇和洲村新滩片陈上组陈生林的家中,只见老人家正一挑一压、手指翻飞,灵巧地将强韧的翠竹化为绕指柔的丝线,经纬交织间,一个稻箩的底部悄然呈现……
春日融融,走进宣城市宣州区文昌镇和洲村新滩片陈上组陈生林的家中,只见老人家正一挑一压、手指翻飞,灵巧地将强韧的翠竹化为绕指柔的丝线,经纬交织间,一个稻箩的底部悄然呈现……
“竹编制品的工艺并不简单,一件竹编从破篾到成品,一般需要经过近20道工序。”作为宣州区新滩稻箩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说起竹编,76岁的陈生林滔滔不绝。从锯竹、去节、分层、匀篾、划丝、编织到定形、修边乃至成品的完成,每一步都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陈生林从八、九岁时就开始学习篾匠手艺,最初只是在长辈把稻箩定型后,遵循程序编制稻箩最容易的部位,复杂工序还是大人完成。
“编制稻箩选择竹子十分重要,毛竹要选当年出的笋,过了霜降节气砍伐,元竹尽量选择老一点的。”陈生林说。到小满节气砍伐,一般情况50公斤毛竹,能破4公斤扎口篾,这样的竹篾柔韧性最好。
据文昌镇党委书记杨丽介绍,该镇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由于田地少,居民纷纷开始学习在当地已经传承300多年历史的竹编技艺,进而成为特色产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滩有家联合竹器厂,村民除农忙耕作外,家家户户都从事竹编工作,生产的竹篮、簸箕、稻箩、筛子、竹编安全帽与竹席等各类竹器通过水路交通,运输到江苏、上海等地销售,其中以新滩稻箩、沿河竹篮名气最大。最高峰时,全镇有5个村发展出兴旺的竹编产业。
近年来,随着塑料制品的兴起,这些传统篾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篾匠这一古老职业的身影也愈发稀见。如今从事竹编制作的艺人少了,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但销路还是不用愁的,编制好的竹产品,商户上门收购,一副稻箩65元。目前全镇有竹编非遗项目2个,现存竹编手工艺人两百多人,年产值50万元左右。为保护竹编这项传统技艺,该镇将四散的竹编手工艺者聚集起来,组织成立了竹编工艺美术协会。
“我们将推动竹编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力促竹编与教育、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杨丽介绍,该镇将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学习了解文昌竹编,同时利用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引导竹编传承人开展直播带货,推动“竹编+”和“+竹编”产业链的延伸。(宋本金 赵丹)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