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净土宗的人,强调临命终的感应道交,因为我们真正最后的结果的验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必须把佛号念出来。但念出来,本身佛号还不是重点,你要用善根的力量念出来,才算哦,佛号背后必须有根。你要两种善根:第一个信仰,第二个愿力,而这个都是平常要栽培的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看丙二:依发愿成就往生。
我们净土宗的人,强调临命终的感应道交,因为我们真正最后的结果的验收,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必须把佛号念出来。但念出来,本身佛号还不是重点,你要用善根的力量念出来,才算哦,佛号背后必须有根。你要两种善根:第一个信仰,第二个愿力,而这个都是平常要栽培的。如果你只是念出佛号,而没有善根,那这个愿力是薄弱的,那没办法抗拒无始的妄想跟业力,没办法了。所以你要能够在临终创造一个坚定的力量,你这个佛号的背后,必须是信心跟愿力,两个都要具足了,而这两个都是跟智慧的胜解有关系,所以蕅益大师把信愿判做慧行,把持名判做行行。
其实念佛那个佛号本身是比较枝末的问题,根本问题还是信愿,待会蕅益大师会说到。你有信愿,你一句佛号就够了;你没有信愿,再多佛号都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话,那你这个佛号就像漂浮的浮萍,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力量,那你怎么抗拒无始的业力呢?所以不要小看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信心。
信心,要建立两种信心,第一个:你相信你所念的佛号,有无量的功德庄严;第二个:你相信你能念的心,也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两个信心你都要建立,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这是第一道信心。我们一念心,它可以造业,它也可以把业转过来——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啊,我读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给大家听一听,他说什么叫做信自,什么叫做对心力有信心?他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是名信自。”他说:我无量劫来,依止一念的颠倒妄想,在三界流转已久,但是,没关系,当我能够得到佛法的道理,我开始回心转意、下定决心的时候,只要有一念的回心,我就能够在生命当中产生翻转,得生自心本具的极乐。
那么这个地方牵涉到一个真妄的问题,大家必须要了解什么叫真妄,你才能够建立真实的心。说:诶,说到心力不可思议,但是,我以前都拿去造恶业了,那么为什么我现在突然间明白了,我就能够一念回转,就能够转过来呢?因为你造恶业,它不顺从,跟真如本性不相应,它违背真如的,它跟我们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所以它是虚妄境;而我们能够根据佛法的道理去思考,建立信仰,这个是合乎真如本性的,因为真实是能够破除虚妄的。就好像说:你黑暗再怎么久,你只要有光明,它就没有黑暗了——真能破妄,犹如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
也就是说,你虽然流转无量劫,但是你觉悟不需要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你只要当下的觉悟,当下就可以了,所以“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因为觉悟是真实的力量,颠倒是虚妄的力量,再多的虚妄,都比不过一念的真实。这是我们对内心的世界要有信心,我们以前的颠倒通通不算,因为它不称合本性。
我们看第二个:依发愿成就往生。我们前面是建立两种信仰:相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相信自性功德不可思议。接下来建立第二个善根:发愿。这个发愿也是很重要,我们看这个地方两段,第一个:自功德深;第二个:他贤圣遍。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不退转的功德,这种功德是甚深啊甚深。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衹说。
佛陀在建立信心的时候,佛陀是偏重在安乐道这块: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国土很庄严、衣食也自然、寿命也久远、神通自在,都偏重在安乐这块,但是,佛陀劝我们往生的时候、发愿的时候,就偏重在圣道这块了,他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在阿鞞跋致当中,有很多很多都是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所以蕅益大师说:初往生的是阿鞞跋致,那么往生比较久的就变成等觉菩萨了,这个是初生跟旧生的差别。那么这个一生补处的菩萨有多少呢?无量无边阿僧衹来表达。
我们看蕅袓的注解,什么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这个地方有三种不退:
第一个位不退。位不退就是入圣流,不堕凡地,这个一般是初果,初果以上。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这个在别教大概七住。念不退念念流入中道的萨婆若海,这个是初地,这个蕅益大师后面会解释。
我们看第二段,先念一遍: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现在蕅益大师做一个对比,就是说要成就不退转,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在娑婆世界,来成就不退转,这个时候要在初果以上,乃至于通教的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叫位不退;那么要到行不退,要到通教的菩萨、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念不退要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名念不退。所以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修学,它这个三不退,它有一定的修行的阶位的;但是净土宗,不管你是五逆十恶,依止临终十念往生的,这个人都能够成就三种不退。它的理由后面会说明,我们再看下一段:
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个地方也做一个比较,说:如果我们今天,是在娑婆世界继续流转,所谓的求增上生,这个时候,你是凡夫,就不是初果;你是二乘,就不是菩萨;你是凡夫的异生,就不是初地的同生性。那么念不退已经不是凡夫了,行不退已经不是见道了,位不退也不是一般的人民了,也就是说“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也就是说,在娑婆世界它是阶级分明的,初果就是初果、二果就是二果、三果就是三果,一步一脚印,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爬山一样——各凭本事,你爬到什么阶位,你就是什么阶位,清楚分明的定位。
但极乐世界不是了,极乐世界的人民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这句话很重要,是什么意思呢?假设都是带业往生,都到凡圣同居土去了,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极乐世界这个人怎么回事呢?你说他是凡夫,但是他的身口意表现出来的五种神通,表现出来的这种身口意的正念、正定,就具足三种不退,三种不退等同初地菩萨了。但是你说他是初地菩萨,他烦恼又没有断,带业往生嘛,带业种它没有现行,带业种不带现行,他的种子没有断,所以你不能说他是凡夫。你为什么不能说他是凡夫?因为他表现出来的就跟圣人差不多了,因为圣人有的功能他都有,他表现出来的身口意的功能,不会输给初地菩萨哩,但是他的实质,没有断烦恼,所以你说他到底是谁呢?你说他是凡夫,他有初地的功能;你说他是初地,他烦恼没有断,这个人是什么定位呢?所以他只好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了。因为他往生到净土,他环境使然。
净土法门有强大的佛、法、僧的三宝力量,弥陀本愿的摄受——佛力不可思议!法力——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法力不可思议!极乐世界它是一种法音宣流的地方,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你去泡个温泉,它温泉的声音,自然释放一种法力出来,你自然保持正念;你到极乐世界树下乘凉——“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听了以后,你还不会放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的五尘都有圣道的力量,这跟我们娑婆世界刚好相反,娑婆世界的五尘,它是一种放逸的力量,对不对?所以你才要都摄六根嘛,对不对?
如果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如果对我们是有摄心的帮助,那你就不要都摄六根了,尽量让它进来就好了呗。事实上不然,你看我们打坐的时候,在禅堂,你眼睛一看,纠察师就过来:“啪”,看什么看,哪一块砖是你的?他是要你摄心嘛,对不对?因为你看,你看我们在绕佛的时候,有些人眼睛飘来飘去,这个人就很难摄心。有没有人眼睛看来看去,还可以摄心的,有没有?你看到这个喇叭:哦,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可能!
所以,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差在哪里?就是说娑婆世界整个磁场,它是带你趋向放逸,没办法了。所以你看,修行人第一个:息诸缘务,你要跟娑婆世界保持距离,没有一个人敢去都市修行,没有一个人敢。但极乐世界他为什么自然?所以说,这个地方我最欣赏极乐世界就是那个“自然”这两个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娑婆世界也可以念佛、念法、念僧,但是非常不自然,对不对?你来打佛七,你很自然吗?你是很痛苦哦——不能念要它念,如果自然的话,干嘛说不能念要它念?就是很勉强嘛,是不是!娑婆世界修行不自然,非常不自然,娑婆世界叫你去度假,你就很自然,对不对?
所以说,你说:诶,那娑婆世界可以修行,极乐世界也可以修行,干嘛到极乐世界?就是自然跟不自然。你在极乐世界是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很自然,一点都不带勉强,只要自然的东西就能够持久,人性它会抗拒压力的,这个是本性。
这就是为什么极乐世界进步快,因为他在那个地方五尘,都是阿弥陀佛设计出来的,他是“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他不是一个业报身。凡夫的世界是业报身,所以你看到七宝池,那个七宝的东西,你就很想把它挖回去,放到你家里去,对不对?贪欲呀;你到极乐世界,你看到七宝,你不会想把它带走,不会的,因为它是一种法音宣流,它自然会释放一个磁场,你看到七宝:哦,我一定要成佛,它有一种正念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他能够圆证三不退,也就是说,他即便烦恼没有断,但是因为法音的摄受——五尘的说法,产生一种自然趋向圣道。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在极乐世界,当然它有四土,但是最值得赞叹的是凡圣同居土。虽然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也摄受法身菩萨,也摄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的菩萨,但是对十地菩萨来说,说实在,对他们那些无住的功德的人来说,那他到极乐世界跟来娑婆世界,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有没有往生差别就太大了。所以极乐世界虽然具足四土,但是凡圣同居土特别的重要,因为凡夫他容易退转。也就是说凡夫有没有往生,差别非常的大;初地菩萨有没有往生,说实在的差别不大,这种资粮,在娑婆世界待、在极乐世界待,有差了,但差别不大了。但是你在凡夫阶位,他面临一个退转问题。所以说在整个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那么是怎么来的呢?在因地当中,因为我们的心力……因为有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议——三力成就。
这个地方,佛陀劝我们往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的五尘,它有一种自然向前的力量,就是不退转,不退转就是向前。印光大师说,我们一般人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像逆水中的鱼。逆水中的鱼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稍微放松一下,它就往后退了,稍微放松一下就是了。所以,娑婆世界,你的修行不能停止的,所以娑婆世界你只有一种选择:你只有保持进步,没有其它选择!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进步,要保持进步很重要,保持你的生命是increasing,因为你人生没有保持原状,你不是进步就退步,娑婆世界它有这个退转的问题。极乐世界它整个环境,只有让我们往前进,这个是佛陀要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
我们看第二个理由:他贤圣遍。看经文: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陀劝我们发愿,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就是说往生的人,他的环境,有这个法音的宣流,使令我们产生不退转、产生进步;第二个理由:前面是依报的环境,接着它正报的人,说这个里面的人,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前面是讲环境的殊胜,这个地方讲正报的殊胜。我们看第一段的解释: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诸上善人是指什么呢?是指等觉菩萨。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可以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种等觉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说明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跟实报庄严土它是互相相通的,要不然你怎么互相见闻呢!它的四土是横具的,互相可以往来的,不像我们娑婆世界,你没办法跟圣人往来,它凡圣同居土是直立的。好,我们看下一段的解释: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我们讲到一个人,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两个地方,要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差别,我们先看看在娑婆世界。
在娑婆世界要跟圣人在一起,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是一个真实的阶位。这个菩萨他不是示现,他是真实的,他是今生修学而来的真实阶位,他已经成就圣道,但是他还没有死亡,他还有一些有漏的业力还没有释放完毕,这个时候可以跟圣人暂时在一起;或者说这个人是一个大权示现,他的愿力还没有穷尽,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让我们跟圣人暂时在一起。但是只要这个实圣,他的业力穷尽了,灰身泯智了;或者这个权圣,这个示现的圣人,他的度化因缘已经结束了,就各走各路了。所以在天地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所以我们一般人要遇到善知识,相对困难,因为这个数量太少,生死凡夫还是比较多,这个地方是没有佛世的时候。
即便你生长在佛世,圣人当然会相对多,因为“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很多佛陀、菩萨就会示现,做佛陀的弟子来共同演这一出戏,共同来弘扬佛法。相对来说,有佛陀出世的时候,圣人会多一点,但是,也像珍宝一样的稀有、也像天上祥瑞的短暂,他不能遍满整个国土,就像天上的星星、像空气的灰尘这么多,而且就算相同,也是各做各的,他不可能说大家都圆证三不退,还是有所不同。这个地方是讲到善知识的不同,我们看下一段: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箎,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
在极乐世界,大家以这个信愿持名的不可思议的业,感生同一个地方,为师、为友,如埙、如箎,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也就是说:在下凡众生,他在三不退当中,超尽了四十一个因位。你说他是凡夫,他的功能,又跟观音、势至菩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你说他一生补处,他烦恼没有断,又应该叫凡夫,所以这个是一般的教网所不能收摄,其它的佛土,所不能比况的。
前面我们讲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偏重在环境的摄受,这一段是讲善知识的摄受。善知识的摄受是怎么回事?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如果是你生长在有圣人出世的地方,那么他是可以以心来印你的心,他用心来触动你。那佛陀灭度以后,圣人就不在了,当然圣人他很有慈悲呀,他留下教法——文字,所以我们现在不能以心印心,我们叫以教来印心。现在圣人都不在了,我们要靠教法来启发我们。但是,教法启发我们相对困难,因为教法没有生命力,所以大家要假借法师,但是法师的功力比不上圣人。
你看在唐朝,有一个叫玄则禅师,玄则禅师他去参法眼禅师的时候,他是做维那的,他亲近了法眼禅师半年,都没有去请教法眼禅师法义。法眼禅师说:你这个人,是不是已经得到胜解了,为什么都没来请教我?他说:我在某某禅师的地方,已经得到一个悟处。他说:什么悟处呢?玄则禅师说:我亲近某某禅师的时候,他跟我讲一句话,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我就开悟了。他说:你真的开悟了吗?那么这个丙丁,丙丁就是火嘛,丙丁童子:就是说你修行人,你本来有佛性,你还要去找外面的东西,你自家就有佛性,“丙丁童子来求火”,就是说你不要向外追求的意思。
那么他说他开悟的时候,法眼禅师说:你果然没有开悟,就刺激他了。因为你要知道:他是在考试他,一个人开悟的时候,他不会受外面环境影响,他说你没有开悟,说没有开悟的时候,玄则禅师就很生气,就要离开了。离开的时候,他走到一半的时候,他把他叫回来,他说: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请教我法义呢?你这样就走,你不觉得可惜吗?他说:对呀,我既然没有开悟,我应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那请善知识开示,他又说了一句话:“丙丁童子来求火”,他当下真的开悟了。
为什么法眼禅师,他讲的是同样一句话,他前面没有开悟,后面有开悟呢?因为他有一种心灵的力量。同样一句话,圣人讲出来跟凡夫讲出来,就不一样了,因为什么?因为它有一种胜解的圣道的力量,灌在这个法里面。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以心印心了,我们一种苦恼的心,已经没有人直接用心来启发我们,现在只能够以教法来印心,所以这个就要花很多时间了。就是我们到末法时代,我们的善根被启发相对困难,因为诸上善人没有俱会,所以我们就很难得到善知识的启发。
我们看最后一段: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个地方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我们成佛的因缘,分段生死这一块,是最难跳出去的。佛陀把这个成佛之道,比喻做这个坐船,说,你看船,要离开陆地这块,是很困难,因为它有地心引力,他必须要用力的去划,等到这个船离开了地心引力,他不用划了,你只要把帆布弄上去,它自然往前走了。所以我们听说这个成佛之道——三大阿僧祇劫,其实你不要过度紧张,就是我们现在这一块最痛苦而已了。因为什么痛苦呢?因为内忧外患——本身烦恼重,外在的环境刺激又多。这个烦恼很麻烦,因为它障碍我们。
我记得我个人的经验,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民国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几乎前面一年半,老师在讲什么,我都不知道在讲什么,整天昏昏沉沉的,因为妄想粗重。等到这个妄想慢慢对治过后了,才知道:哇,老师讲这个法真好!你打佛七应该有这种经验吧,你看你打佛七,前面几天都没有在打佛七,都在打妄想,有没有?真的,你带着妄想来修行,前面几天你都忙着调伏妄想,真正过了前三天慢慢静下来,才带大家修观。所以圣人为什么修法快,因为他没有妄想问题,他内心没有障碍,他修大悲咒,持什么咒,他一修就上去了,因为他内心没有太多障碍,他内心没有东西拉着他。
所以在整个修道当中,我们这一块是最难的了,就是凡夫这块,妄想太多了,你要了分段生死以后,你内心已经没有什么妄想了,剩下就是时间的问题,你妄想也少了、情感也淡薄了、还有神通力。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好的都没有,坏的一大堆,所以凡圣同居土这块最难,这块很难跳出去,真的是很难。
还有一个问题——死亡的问题,这个特严重,死亡!你看你好不容易,三十几岁开始学佛,念念念到六十几岁,情况正好的时候——“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死掉了,来生来的时候又忘掉了,隔阴之谜,又开始做工作、结婚,到四十几岁又醒过来,又开始用功,到六十几岁,又死掉了。死亡,使令我们的生命的功德,不能够相续,一加一不等于二,因为它中断以后,你的生命都得重新开始,这个生死是太糟糕了!你这个水,煮到慢慢慢慢要滚的时候,关掉了,关掉冷掉以后再打开,再煮煮煮快滚又关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佛这样久,现在还是这副德性,就是这样子。因为太多次的死亡,使令我们前生的功德不能够累积到下次去了,每一期生命都是重新开始的。
所以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摆脱了成佛之道最困难的这一块,就是分段生死这一块,这是弥陀最大的慈悲。你说我初地以后,没有人陪伴我,我照样走的很好,说实在的。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是在分段,就是三界的分段的这一块,是我们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阿弥陀佛正好设计了这一块——凡圣同居土来摄受我们。如果你到了初地,其实有没有极乐世界,对你差别不大,因为你自己可以走的很好了,但是我们分段生死干扰太多:内心有烦恼、外面有环境的刺激,好不容易学佛以后,又有分段生死的死亡的问题,让我们生命经常重复的开始。所以这个地方就要注意,他说:你要真正了解到分段生死的困难,你才会真正的对阿弥陀佛名号,产生真实的感恩。因为你没有佛号的陪伴,就意味着这个分段生死,你不知道还要待多久了。
好,我们看下一段:
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 ”“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段很重要哦,是净土宗的宗旨。“具此深信,才能发于大愿”,就是愿力是由信仰而来的,你要相信娑婆世界修行是困难的,多障碍的,你才能够真实的发愿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叫应当发愿,应当就是因为有深信才有发愿。“深信、发愿,即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是整个净土宗的一个方向的指导,而由此指导,“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这段太重要了!
这段分成两块,先谈第一件事情: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有些人他往生,他的心情,是停留在离苦得乐这一块,他把净土的定位不是救拔,“就是净土是让我快乐的地方,娑婆世界是让我痛苦的地方”,他以苦、乐的对比来产生皈依,诸位你们觉得这样好不好?
不好!这样子不能往生哦,不能往生!昙鸾大师说:有些人他没有真正做成佛的准备,他只是为了安乐的缘故,而发愿求生净土,这个人他是绝对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如果净土只是为了离苦得乐,那你到诸天就够了,诸位你想想看,极乐世界的定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思惟了几劫?思惟了五劫呢,然后经过尘点劫的波罗蜜才成就的,那么这个成就,只是让你快乐,创造一个快乐世界,需要思惟五劫吗?你想想看,有需要吗?你把诸天抄下来就好了嘛,他是为了圣道而设计的、为了菩提道而设计的,才需要这么复杂!
我们看《阿弥陀经》的结构,佛陀在讲前面的时候,“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前面这一块,佛陀的确是用快乐来引导我们,“先以欲勾牵”,你注意看看,来,我们回顾一下,为了加强大家的印象。你看第九页开始,极乐世界到底它的定位是什么?来,你看,我们从第九页经文来看:“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的确是用苦乐——离苦得乐来引导我们,这个没有错了,这段没有错,他讲到很多:衣食自然、国土庄严、寿命久远……但是你注意再往下看,这要看到第十一页,佛陀的口气马上转变。佛陀要我们建立信心的时候,的确是用苦乐来诱导我们,但是,讲到发愿的时候,他的口气不同了,他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不退转是圣道了!所以,你往生的理由不是离苦得乐而已,是成就不退转,那就是圣道了。
这说明什么意思?我们回到第十四面,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就是说:你往生的人,你必须做好成佛的准备!你是为了成佛而往生的,你不是为了离苦得乐,你为了离苦得乐,你到忉利天也不错了,是吧。所以我一再强调:你净土的善根,一定要跟大乘的善根做连结;也就是说:你现在你心态准备的越好,对我们后面的路,你会走的更顺。你同样求生净土,你心态准备得好,你后面一帆风顺,因为净土它本来就是为成佛设计的,你心态准备好,你很快就上去了;你心态准备不好,就算你到了净土,你也障碍重重,也不相应。所以,这段经文是很重要,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就是发成佛的心。所以最圆满的求生净土的心态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个思考模式是最正确的,为了成佛而往生。
当然,凡夫对痛苦的感受特别强烈,你可以发两个愿,就是说如果要成佛,因为很多人对成佛没什么感觉,对不对?那你可以以成佛来当究竟目标,但是短期目标,你也不妨用苦乐来引导你,也可以,两个都可以,但是,成佛的目标不可以没有。究竟义——为了成佛;短期目标——离苦得乐,这样也可以。你说我的根器没办法一步到位,你可不可以给我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离苦得乐,然后再成佛,也可以,权教两个次第,可以。
好,再看下一段: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正说明了这个善根的重要,说你要是有信心跟愿力的善根,临终十念,乃至于一念,也决定得生;假设你善根不具足,只是一种情绪化的善念,你这个佛号就算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绵绵密密,如银墙铁壁这样的一种坚固,也没有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所以净土宗,你的心态,比数目更重要。你看忏公师父设计的佛七,诸位打了两天,有没有感觉,他动作很慢,他念佛的数目也不多,他重在善根的培养。如果你会体会的话,他在每一句佛号当中,去培养你的皈依的心。你念佛念的多,你数目再多,你只要没有善根的支持,那这个只是人天福报,你必须把善根跟佛号连在一起,那就是往生的资粮,成佛的资粮。所以说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也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要,正与本经所说的是相同的。这个你看《无量寿经》,也是要以菩提心的善根来念佛,所以念佛背后一定有善根的,都是重善根的。
我们最后讲一个小公案,给大家参考一下。清朝有一个念佛人,叫百不管老人,诸位可能也听过,这老人家是怎么回事呢?她跟她先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业,她先生是很早就往生了,后来她年纪大了以后,她也觉得她应该好好念佛修行了,就把家业分给她的子女,分给她的子女呢,她的子女偶尔要跟她报告一些事情,她也给他们指导指导,她平常就念佛。后来她念了一段时间,她总觉得这佛号没有什么相应,她就去请教一位老和尚,
老和尚说:你是怎么念佛的?她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子女来报告什么事,她就指导指导,他说:你没有真正的放下。就是说你虽然念佛,就像善导大师说的你没有真正的顺从本愿——你心态没有改变。她说那怎么办?他说:我教你一个法门,以后有你的子女来问你事情,你就念一句话——“随他去”。随他去——随顺因缘而去。后来她就把“随他去”这个法门运用到生活当中,她后来果然佛号相应了,还念到预知时至了。你看她除了佛号以外,她就多修了一个“随他去”法门,把善念提升为善根,所以你准备好了是很重要。
就是说阿弥陀佛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你准备好了没有?这个就是顺从本愿,你的心,是真的已经完全顺从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还是你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呢?你现在的心,如果还顺从娑婆世界的因缘在跑,你的跑道是走在娑婆世界的因缘,那你只是站在娑婆世界的角度来念佛嘛,你哪有顺从本愿呢?那么佛号的果报,当然表现在娑婆世界,因为你因地就这样种的嘛。生命有跑道的,你看十法界它有跑道的嘛,你的跑道跑在娑婆世界,你怎么可能达到极乐世界的目标去呢?你是在娑婆世界的跑道里面念佛。你要真正的走到极乐世界的跑道,你才会达到极乐世界嘛,是不是?你的因地的心是顺从本愿,才来念佛,才可能往生。所以你心态不改变,不能往生!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你还没有准备好往生,佛陀先给你糖果吃了,那就是“念佛方能消宿业”,就这句话了;当你准备好的时候——“竭诚自可转凡心。”
所以我们除了念佛以外,诸位要知道你心态的准备。就是说你现在还是随顺娑婆世界的因缘,还是你真实的已经随顺弥陀本愿了,这个很重要,这个关键哦,这个成败关键在这里!你已经随顺弥陀本愿了,一句佛号就够了,临终一句佛号就够了;你还在随顺娑婆世界的因缘,你就一天念十万句佛号,都没办法往生——人天福报了。所以这个地方,“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好,那我们在这个地方,把净土的善根——信心跟愿力,先做一个说明。有关两种善根:信仰跟愿力,那么信愿具足就是顺从本愿了。有些人说:我的内心也没有顺从本愿,我也没有刻意的贪着娑婆世界,我就很正常这样子。哦,很正常,就是顺从娑婆世界!因为你现在心态你不调整的话,因为你无量劫来流转你的心,是顺从娑婆世界,所以你只要没有改变,那就是顺从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子而已了。我们如果没有顺从娑婆世界,我们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受生的了,所以你要先改变心态,你心态不能改变,结果就不可能改变了!
所以说净土宗它很强调沟通——跟自己沟通,你不一定要先说服别人,但是你必须把很多佛陀的道理,坐下来,跟过去的你沟通。我们无量劫来生命,留下来很多的人生经验,它也形成一种思考模式,你必须跟它沟通,你没有办法。你要用现在的你说服过去的你,你的心理统一了,你的目标就统一了,要跟自己沟通啊,要跟自己沟通!
学员:请问师父顺从本愿是不是把四十八愿都要做到?
师父:都要做到?你说什么?顺从本愿是怎么样,四十八愿都要做到?不是要你做到,四十八愿是佛陀发的,你只要接受就好,顺从就是你接受——阿弥陀佛要救拔我,我接受被你救拔,接受。所以善导大师讲顺从本愿,他又提出叫做:抗拒本愿,他提出两种情况,第一个:你说我业障深重,我不能往生——抗拒本愿,对不对?你不接受就是抗拒了。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说一个老人家,他念佛以后,就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跟印光大师说:大师呀,我很可惜,我辛苦了一辈子,到晚年才遇到净土法门,现在才念佛,现在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很想要往生,但是我佛号一直都没有念好,怎么办呢?印光大师把他骂一顿。印光大师说:什么叫做把佛号念好,什么叫做把佛号没有念好?
印光大师说你看看《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才念佛,十句佛号就往生了,什么叫把佛号念好?你说说看。他说:你这个念头,你认为没有把佛号念好,你自己障碍你自己,你自己不能往生。关键不是把佛号念好,是你心态准备好没有了,关键在这里了。所以叫你顺从本愿,不是说你四十八愿都做到,四十八愿都是佛陀已经做好的东西,你接受,就是说阿弥陀佛把手伸出来,我接受就可以了。有些人不接受,照样贪求娑婆世界——抗拒本愿,你不接受嘛。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接受阿弥陀佛的救拔,就够了!你是真的接受。你不接受,那也没办法了,阿弥陀佛要救拔你,你跑去娑婆世界玩,那就不接受了,那就抗拒本愿。接受有这么困难?所以你要如理思惟呀,用道理来思惟呀。
我们来生只有两种选择了,没有第三种,你要么到娑婆世界来受生,你要么到极乐世界受生,只有两种选择,既然你来生一定有一个生命,你就一定要面临着选择。你说:我不想选择,你不想选择,结果就只有一个:就在娑婆世界。因为你不选择,就顺着过去的等流性,就到娑婆世界。你说:诶,我也没有选择娑婆世界呀,对!你没有选择,就是娑婆世界,因为这个不用选择,因为过去就是这个样子嘛。
但是你想想看:你来娑婆世界,就意味着什么?我们退一步想:就算今生,再让你走一次,今生就好了,不要说太差,不要说三恶道,今生再走一次,你愿意的举手,就今生就好,你今生的生命让你再走一次,你愿意吗?你看大部分都不愿意!诶,你今生不错了呢,你大部分都要在三恶道,今生在你生命里面,你算是相当好的,你都不愿意,你想想看。
那么我们不愿意,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因为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我们的盲点就是说: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把娑婆世界美化了,这个地方是个盲点,娑婆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好。这个到时候,我们讲到观察门的时候,我们详细的说明。
我们因为错误的认知,付出太多痛苦的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你要付出代价的,你看“譬如刀上的蜂蜜”,你想想看:你在娑婆世界,哪一个快乐,你没有付出痛苦的代价,有没有?不可能!极乐世界的快乐没有代价的,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那种圣道乐,跟五欲乐不一样,五欲乐带有过失的。所以你现在就是说:你到底是选择去娑婆世界,还是选择去极乐世界?你要想清楚,那你要不想清楚,你就一天过一天,你一定到娑婆世界,因为你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就是你放弃了嘛。
所以你必须要做对比,你看蕅益大师经常对比:到了极乐世界,你永远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在你生命的辞典当中,你没有痛苦这两个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你的成佛之道,永远不到三恶道去,你成佛到三千世界,你根本不知道痛苦这两个字,只有快乐跟成就圣道。你到娑婆世界试试看,你一定会知道什么叫痛苦的。痛苦还不是哦,还有圣道的问题。你如果吃的痛苦,能够成就圣道,还没关系,在痛苦当中还有退转的问题,这种痛苦是没有意义的痛苦,没有意义的痛苦——白受了!
所以,我们过去在娑婆世界流转,是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我们没有看到真相,没有看到真相就是颠倒妄想呗。所以你必须要用很多的真理来告诉自己:我的生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娑婆世界,一个是极乐世界,你要赶快做出决定,在你死亡到来之前,做好决定。你决定了往生了以后,你这个佛号才有意义哦,当你还没有决定的时候,这个佛号没有太大意义,没有太大意义呀。因为你善根不成就,这个佛号就是个佛号而已了,消业障的因缘而已了。
做好心态的准备,比把佛号念好更为重要!
其实,你不应该说你佛号有没有念好,你应该说你心态准备好了没有,这才是重点!所以,我们看经典才知道:哦,原来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枝末?是吧?
好,今天就到这个地方。我们回向。
来源:妙音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