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电影中的想象走进现实。随着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惊艳亮相,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即将大规模走进人们生活,成为改变社会的 “新势力”,资本市场也对其青睐有加。当前,机器人 ETF 易方达等产品受关注,其最新份额超5.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电影中的想象走进现实。随着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惊艳亮相,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即将大规模走进人们生活,成为改变社会的 “新势力”,资本市场也对其青睐有加。当前,机器人 ETF 易方达等产品受关注,其最新份额超5.7亿份,创历史新高。
随着人形机器人已从概念走向量产落地的现实,这一产业的崛起背后,有着深刻的产业逻辑和强大的发展动力。而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在今年?为什么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在中国?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究人形机器人产业,来为大家解惑。
产业链 “拼图”:“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两大板块构建产业基石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宛如一幅复杂而有序的拼图,主要由 “机器人本体” 和 “核心零部件” 两大关键板块构成。
机器人本体领域,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科技舞台,涵盖了人形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以及具身智能等多种产品。这里的每一款产品都凝聚着科技人员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它们是机器人产业面向市场的直接载体,承担着与用户交互、执行任务的重要使命。
核心零部件则是机器人的 “幕后英雄”,是让机器人能够灵动运转、智慧思考的关键所在。从硬件方面来看,谐波减速器、电子皮肤、机器人关节、灵巧手以及智能执行机构等,就如同机器人的骨骼、肌肉和神经,赋予机器人灵活的运动能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软件层面的模型算法,更是机器人的 “智慧大脑”,指挥着机器人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目前,大部分单机价值量集中于核心零部件环节,这也是我国制造业所擅长的领域。
图: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组成
资料来源:特斯拉
2025年产业崛起的契机:智能制造与 AI 的深度融合
为何 2025 年被视作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元年?这一年,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能力上取得了质的飞跃,表现堪称惊艳。以往,机器人的动作生硬、简单,只能按照预设程序执行基本操作。但如今,它们像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运动员,不仅能完成高难度的侧空翻,还能行云流水般演绎一整套武术动作。这些成果向我们证明,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部分已接近完全成熟,运动控制将不再是人形机器人批量商业化应用的障碍,下一步的“进化”方向是“灵巧手”和更智能的“大脑”。
在人类日常活动中,手部承担了约 60%-70% 的精细操作。当下的人形机器人在灵巧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自由度大幅提升,具备了完成捏取鸡蛋这类高精度任务的能力。这意味着机器人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此外,核心算法的突破也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 “智慧灵魂”。机器人的核心算法扮演了“大脑”的角色。例如,Figure AI发布的Helix多模态大模型,将视觉、语言、运动控制整合到一起,机器人可以通过接收语音指令,直接完成分类、收纳等工作,并可以相互协作,进一步具备了在多样化场景中的实用价值。
中国 “主场”:“智造” 与成本优势的王炸组合
美国知名半导体研究机构SemiAnalysis最新发布的报告揭示,目前,似乎只有中国具备抓住机器人革命这一历史机遇的条件。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制造业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向机器人领域转型。例如,曾为燃油车生产齿轮的某零部件企业,如今将精密加工技术“移植”到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成本仅为日本的60%;传感器龙头将消费电子的MEMS传感器改造成机器人的“触觉神经”,让单机成本直降500元。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制造业的“基因库”里,早已埋藏着机器人时代的密码。
“中国价格” 在全球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其正在改写全球市场规则。中国自研关节模组将电机成本从1.6万美元压缩到2000元,强大的供应链集群进一步将边际成本压至极限。而这种“极致性价比”正快速赢得市场份额,此前谐波减速器海外龙头份额高达八成,如今国内产品份额已然过半,并还在不断提高,国际巨头也不得不将中国视为“价格锚点”。
正如摩根士丹利报告所述,“未来家政机器人可能比iPhone还便宜,而这场革命的话语权属于中国”。
产业 “新风口”:早期布局的投资策略
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与专注于特定任务的服务机器人不同,人形机器人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和替代人类劳动力的巨大潜力,成长预期更高。
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仍在量产前夜,对于零部件的定点、技术路线的确定仍有变数,相较于“押注”某家公司,不如一并打包,确保不错过机会,也有效降低投资难度。
市场上有众多机器人主题ETF产品,其标的指数也有区别,其中,机器人ETF易方达等产品跟踪的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机器人核心公司权重较高,人形机器人含量较高、占比达到38%,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占比分别为22%、40%,均衡覆盖了未来可能向人形业务转型的部分工业机器人厂商,可助力投资者便捷布局产业早期发展机遇。
来源:中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