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十来年,中美两国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即老百姓和高校(文科)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加剧。
最近十来年,中美两国都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即老百姓和高校(文科)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加剧。
美国的表现是民间的红脖子价值观对抗高校以全球化、LGBT等为代表的白左价值观,中国的表现则是网民大呼高校被西方渗透了。
什么叫被渗透了呢?
这个词是个典型的斗争词汇,首先预设了敌我双方的对抗关系,然后是狠抓队伍纯洁性,抓叛徒。
被渗透的表现不一定是收钱办事,也包括被洗脑,俗称“跪久了”。
在谈到高校的时候,网民较少谈后面这种意义上的渗透。因为高校教师的智力水平总体上高于一般网民,贸然指控一群高知分子脑子不好使被西方骗了似乎容易被人回击:你考几分你就觉得别人都没你聪明,那么容易被骗?
但也有一些流行的解释策略来挽救这种渗透话语。
主要是这两种:
1、高校教师以60、7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西方很强大,因此长期自卑,沉迷在对西方的崇拜中走不出来;
2、高校教师天天在学校里待着,不了解社会,不知道国家已经强大成什么样了,因此心态上还是跪西方。
这两种解释策略有效吗?
它们至多是非常粗糙的提示。当然,有效与否其实不那么重要,这些说法主要起到一种安抚认知失调的心理学作用。
至于第一种渗透,则更好理解:被渗透就是收钱了,倒不是说真的在内心多认同西方,而是收钱办事、吃谁的饭为谁说话。
“外务省的经费又到账了”“狗粮又续上了”——诸如此类的话就是在进行这种渗透指控。
这种渗透其实更加难判断:你见到转账记录了?那么多人指控谁谁谁收钱了,但几乎没见过谁给出转账记录之类的证据。
没有直接的证据,于是只能间接地推测。
最常用的一种推测就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比如这种:
吴京那么多年低调做人了,在93阅兵前突然被群嘲,这难道是偶然吗?
嘲讽的话术那么一致,这难道是偶然吗?
那么久之前的采访视频突然被挖出来,这难道是偶然吗?
日本外务省最近刚刚……所以突然发生这个事情是偶然吗?
然后也会有网友贴出一些网页,证明吴京不是突然被群嘲;证明这事儿跟爱国没关系,倒是和之前六小龄童、黄磊被嘲笑有异曲同工之妙;那谁谁谁十多年前吃猪大肠吃到屎味的视频不也是最近被挖出来的?
不了解某些机构运作的人会觉得每天都有大新闻,但很多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这里就涉及对世界的理解了:
哪些事情是极端偶然因此真的“事出反常必有妖”的?
哪些是正常的,只是因为缺乏对社会学、传播学的了解,因为自己偏听偏信,因为自己预设结论,所以才怎么看怎么觉得像是被渗透了?
除了前面讲的这些也许可以称为社会科学层面的幼稚粗陋,指控别人被渗透的另一个问题是,认为对错好坏都是明明白白、没得商量的,别人和自己观点不一致,那肯定不是蠢(被洗脑了)就是坏(收钱了)。
总之,有一个清清楚楚的“我们”和“你们”,和“我们”有任何分歧的,就是必须被消灭的“你们”。
而事实上,这种“我们”和“你们”的分界线是模糊的,随着网络情绪不断变化的,今天你还站在“我们”这边输出,明天可能就被当成“你们”被输出了。
许多事情很复杂,有分歧很正常,并且分歧往往是具体的,不用“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然后觉得对方就是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马上对他喊打喊杀。
过分的战时思维不可取。
毛主席说,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不承认人民内部矛盾会导致社会变成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高压锅。
承认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那就要有善意和信任:要相信大部分人在大是大非上都是靠得住的,智力都是正常的,与此同时,你自己的道德和智力也并不那么出众,因此,“我们”是可以通过彼此交谈求同存异的。
当然,这绝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不用警惕,不是说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确实有敌人。如果真的是欲亡我种族的敌人,那必须喊打喊杀、真打真杀。
来源:学术星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