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领袖足迹 感悟精神伟力

B站影视 2024-12-03 08:52 3

摘要: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矗立着一座庄重典雅的欧式建筑,它不仅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更是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这座集欧式古典主义的浪漫庄严与浓郁中国历史文化气息于一身的建筑,以其独特的气质,向世人讲述着毛泽东同志视察黑龙江期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矗立着一座庄重典雅的欧式建筑,它不仅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更是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这座集欧式古典主义的浪漫庄严与浓郁中国历史文化气息于一身的建筑,以其独特的气质,向世人讲述着毛泽东同志视察黑龙江期间的动人往事,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黑龙江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

节俭作风

彰显坚定革命信念

1950年2月27日,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毛泽东主席出访苏联归国途中亲临黑龙江省视察,曾在颐园街1号工作居住。

据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负责人徐懿姣介绍,当时,省委市委的同志为了让毛主席更好地休息,在卧室放置了钢丝床垫和锦缎被褥。毛主席来到卧室后,用手按了按床,一看是软床,便笑了笑,对随行的警卫员风趣地说:“还是换咱们那张床吧。”警卫员知道主席不睡软床,便告诉工作人员撤去床垫,换上了硬木板,同时取来主席自带的旧军毯和荞麦皮的枕头,换下了锦缎被褥。毛主席节俭的作风一以贯之,他使用过的铜床至今完好地保存在纪念馆内。

在这间卧室,记者看到,铜床的对面摆放着一只边缘已经破旧磨损的大号棕色皮箱。据徐懿姣介绍,这只皮箱是毛主席的书箱,捐赠者李家骥,是在主席身边工作了13年的一名警卫员。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主席原本有两只这样的书箱,在李家骥转业时,主席将其中一只书箱赠送给了他。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建馆之初,在哈尔滨工作的李家骥将这只珍贵的书箱送到馆内珍藏。”这只书箱见证了毛主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刻苦学习,也承载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镇馆之宝”给予人民精神力量

在卧室的隔壁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办公桌,桌旁的座椅,桌上的台灯、笔筒全部按当年毛主席使用时的位置复原展示。桌上摆放的已经泛黄的台历,日期永远停留在1950年2月27日——主席来到黑龙江的那一天。

记者注意到,在2楼展厅的醒目位置,一张悬挂在墙上的毛主席的黑白肖像照片令人肃然起敬。这是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抵达哈尔滨时,时任哈尔滨市公安局局长的王化成在站台抓拍的一张珍贵照片。照片中的毛主席笑容可掬,颇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采。这张赋予所有中国人无穷精神力量的照片,一直被视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这张照片的对面是一幅大型油画。1950年2月2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陪同下,不顾舟车劳顿前往哈尔滨车辆厂视察。工人们见到毛主席喜出望外,紧紧围拢过来。据当时在场的老工人回忆,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询问他的姓名、身体状况等。他虽有千言万语却只挤出了一句话:“主席,您太辛苦了!”视察完毕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又一起登上当时南岗区的制高点——国际旅行社(现国际饭店)的楼顶,俯瞰哈尔滨的市容市貌。据接待人员回忆,当时有一部小型的电梯可供毛主席、周总理等少数人乘坐至楼顶。毛主席得知陪同人员需要走楼梯时,放弃了乘坐电梯,与他们一起走上楼顶。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建馆时,军事博物馆专家和黑龙江省知名画家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将毛主席视察车辆厂和俯瞰市容市貌的情景绘制成两幅油画,再现主席视察黑龙江时的风采。这两幅油画不仅是对历史瞬间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毛主席人格魅力的深刻铭记。

五幅题词照亮龙江前进道路

在纪念馆二楼的题词室里,珍藏着五幅毛主席的珍贵题词。据徐懿姣介绍,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学会建设城市、管理城市,使国民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毛主席在听取原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的情况汇报后,提笔写下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的题词;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的题词。随后,还为正在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学习马列主义”的题词。这五幅题词不仅是主席对当时工作的指导、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南,更是主席对黑龙江发展的殷切期望,如同明灯照亮着龙江人民的前进道路,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

除毛主席视察黑龙江住址复原陈列外,多年来,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座集中展现中共中央四代领导集体关怀、视察黑龙江、展示龙江风采的专题性纪念馆,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谱写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篇章展》《永恒的誓言——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专题展》,以及正在馆内一楼举行的《筑牢安全底线守护文化遗产——黑龙江省文物安全宣传教育专题展览》等一系列展览,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纪念馆展柜里的书籍、主席当年翻阅过的报纸……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革命领袖的伟岸身影、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使这座极具特色的展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时刻激励着龙江人民不断前行。

哈尔滨日报记者 封娇 于博洋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