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的澳大利亚,风特别大,跳伞基地的工作人员迟疑了一下,看着那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那天的澳大利亚,风特别大,跳伞基地的工作人员迟疑了一下,看着那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满脸褶皱、鬓发苍白,嘴角却紧抿着倔强的笑。
“Are you sure?”他问。
顾全平点了点头,眼神透着一股久违的坚决,他穿戴好装备,跟在年轻人后面,缓缓走向飞机。
半小时后,他从数千米高空一跃而下,整个人被风撕扯着,如鹰隼展翅,穿越云层。
“啊”——他放声大喊、笑着、喊着……像个孩子第一次放风筝那样自由。
地面上儿子顾颐站在角落,看着父亲那道身影在蓝天下俯冲,但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视线。
谁能想到,这个正在高空“撒野”的老人,几个月前还在病床上等死?
医生写下的病历清清楚楚地标着“胃癌晚期,预估剩余生命三个月”,可此刻他在天上自由飞翔。
但顾颐知道,那不是父亲“逃脱了死亡”,而是他用尽全力,把父亲“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01 突降磨难
顾全平是个朴素的江苏农民,种了一辈子地,没出过县城,却培养出一个北大高材生——顾颐。
顾颐毕业后在重庆创业,事业有成,但父母永远在老家,他总觉得“等我忙完这阵就回去看看”。
可人生没有“忙完这阵”的时候。
2013年,母亲一句“你爸晕倒了”打乱了他所有节奏:胃癌晚期,医生说也许撑不过这个冬天。
顾颐愣住了。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拼命挣钱,却忽略了最该陪的那个人。
父亲是那种“什么都不说”的人,疼也不说病了也不说,生怕给孩子添麻烦。
当顾颐赶到病房,看着那个瘦得脱相、整日沉默的父亲,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
化疗无效、80%胃被切除、牙齿掉光、连走路都困难……最绝望的时候,顾全平准备遗体捐献。
顾颐忍不住了,他不想再看着父亲“等死”,他想带着父亲,去看看这个世界。
随后告诉父母,去澳大利亚看看孙子顾寻,就几天时间不会太久。
其实他早已精心准备好88天行程,租了房车规划好每一站吃住,甚至附近的医院地址都查清了。
02 迎来重生
父母还是第一次出国。
第一眼看见舷窗外的云海,顾全平像个孩子一样惊叹,还认真写了人生中第一篇日记。
他们看孙子,逛校园、海边捡贝壳、在森林里拍照……
顾全平第一次挽着裤脚奔向大海,第一次自己烹饪外国海鲜,第一次弹吉他,第一次说“morning”跟外国人打招呼。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顾全平站在公园的树下,说:“我小时候会爬树。”
下一秒,他真的像孩子一样开始往树上爬。
那一刻,他不像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像个十几岁的少年。
他吃得多了,笑得多了,黑头发开始长出来了。
顾颐没想到,这场“旅行治疗”真的有效——不只是身体,是心。
三个月过去了,父亲没有任何异样。
回国后再去医院检查,医生惊讶地发现:癌细胞没有进一步扩散,体征反而比化疗前好。
父亲像变了个人,每天学吉他、学英语、做饭、晒太阳,生活有了方向。
母亲说:“你爸整个人都亮了。”
顾颐知道,旅行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
有人陪他一起面对病魔,有人愿意牵着他的手,继续走下去。
03 写在最后
我们总以为时间很多,以后再陪父母去旅行、去吃饭、去聊天。
但人生不是电影,没有重来一遍的机会。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中国式遗憾的最好注脚。
不是每个人,都有像顾颐那样的条件和运气,能在父亲生命的边缘抢回来一段时间。
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不再等待不再推迟。
你想给父母的陪伴,不一定要跳伞环游世界,也许只是一个电话,一顿热饭,一次散步的黄昏。
趁现在,他们还在,耳还听得见,腿还走得动,心还在你身上。
别再说“等我有空”,别让“来日方长”,变成“来日无多”。
因为等你终于有空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不在了……
来源:笑侃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