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甘孜州制定六条硬措施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
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
01 聚智拔尖人才引育
借助“硕博人才进甘孜行动”“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大力集聚一批高原特色产业的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强化对甘孜特色产业发展前景的宣传。积极引进农牧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重点围绕农业、畜牧急需紧缺专业,通过考试、考核招聘方式计划5年内刚性引进50名、柔性引进10名高层次人才投身甘孜“三农”。动态管理高原现代农牧业人才库,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头雁行动”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每3年对全州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全覆盖知识更新培训,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0万人次。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科技下乡万里行等“组团式”帮扶力量,推行团队帮团队、师带徒、专家远程辅导等模式,建立“薪火相传”的帮带机制,培育一支扎根本土的人才团队。
02 聚势激励政策落实
认真贯彻《甘孜州州级财政奖补办法》,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研团队,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对获得包括四川省杰出贡献奖、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四川省自然科学奖、四川省技术发明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内的省级科技奖励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科研团队,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8万元、4万元、2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州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2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州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州级科普基地,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20万元。
03 聚焦示范能力提升
在全州建设36个以上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明确技术实施方案,与基地主体签订技术示范协议,建立管理档案,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参与合作共建,统一设立规范标识牌,实现区域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全覆盖试验示范。遴选一批示范作用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土专家”“田秀才”等作为科技示范主体,从中培育36个以上农业科技展示主体,辐射带动小农户增产增收。持续推进炉霍和巴塘县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项目落地。
04 聚能深化交流合作
持续加强“院州”“校州”农业科技合作,依托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省内重点涉农科研院校的科研、人才、智库平台优势,深化省农科院甘孜分院、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发展专家工作站、巴塘四倍体“甲着”小麦甘孜州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等建设成果,聚焦甘孜州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科技需求,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共建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和人才培养等形式广泛开展合作。建立“院校州”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库,鼓励全系统科研和推广人员申报实施,全力争取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力争在良种繁育、畜禽改良、标准化养殖、作物栽培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产品开发。
05 聚力成果转化运用
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构建权责明确、激励有效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充分赋予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科研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入(包括以知识产权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收益)全部留归本单位,在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等相关工作。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优先考虑。
06 聚效科技推广服务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充分借助“科技特派团”“科技下乡万里行”等国家和省“组团式”帮扶活动,组建“三江六带”科技服务团队18个,州、县局领导到基层开展农牧农村工作指导全年累计30天以上,每名基层农技人员包保服务不少于5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每年上门指导服务10次以上。每年遴选推介一批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展示主体,开展技术展示推广活动。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在春耕生产期间积极推广各类播种机械,每县(市)推广播种机5台套以上,积极培育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递增。
编辑:刘睿娟
校对:毛莉泓
责编:杨雪
审核:白马
监制:谭荣皓
来源:甘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