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划线,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和高粘性的国民级应用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仅仅是为了方便用户“划重点”吗? 为什么微信不增加一个“划线”相关的知识管理工具?...... 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剖析下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解答疑问的同
划线,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和高粘性的国民级应用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仅仅是为了方便用户“划重点”吗? 为什么微信不增加一个“划线”相关的知识管理工具?...... 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剖析下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解答疑问的同时,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了解下它背后的设计逻辑和战略意图。
最近搞了个微信公众号个人号,从单纯的内容消费者转变为了写手。视角转换后,我才注意到“划线”这个小功能。虽然看似不起眼,但还是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为什么微信要在创作者视角下,重视“划线”功能? 划线,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和高粘性的国民级应用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仅仅是为了方便用户“划重点”吗? 在拉新、促活、提高用户粘性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的微信,推出划线功能,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为什么微信不增加一个“划线”相关的知识管理工具?既然用户可以查看他人划线,为何不能更方便地回顾自己的划线记录,形成个人知识库?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剖析下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解答疑问的同时,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了解下它背后的设计逻辑和战略意图。
▲ 文章框架图
一、功能解析1.1 微信划线是什么?
微信划线,更准确的名称是“微信公众号划线”,指的是用户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通过长按或拖拽选中文本,对重要内容进行标记的功能。
▲ 微信划线的C端图示参考
-左侧为文章内查看划线、右侧为划线分线图片
1.2 多端交互逻辑剖析
用户端(C端):
App:
触发方式:
1、用户在公众号文章内长按文本后,会弹出操作选项,选择“划线”;
2、用户在公众号文章内长按文本后,直接转发给好友。文本会连带“划线”。(细心如你可能会发现,微信读书中选词会根据语言规则断词。因为微信中,有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或内置分词算法。当前大多数阅读器都已支持。)
操作选项: 可拖拽文字选择所需操作的文本范围,然后会弹出包含 “复制”、”转发”、”划线”、”收藏”、”搜一搜” 等选项的菜单。
▲ 手机端操作划线的交互展示
查看划线:
1、公众号内。自己和其他用户划过的内容会以下划线样式显示(自己划线的部分是绿色实线,其他人划线的部分是绿色虚线)。 可以点击划线文本,查看操作弹窗;
2、对话框内。查看划线的分享图片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原文”。
PC端:
触发方式: 由于PC端没有“长按”手势,因此需要鼠标拖选文本后弹出菜单。 右键菜单提供划线选项。
操作选项: 与App端类似,提供划线选项。
查看划线: 与App端一样,自己和其他用户划过的内容会以高亮显示。
App端(公众号助手):
数据查看: 创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助手App,查看文章的热门划线内容,了解用户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
▲ 公众号助手中,查看划线内容
PC端(公众号后台):
数据查看: 呈现内容与APP一致。
跨端增删查的一致性
无论是在App端还是PC端,用户都可以方便地进行划线、查看划线、删除划线等操作,保证了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创作者也可以在不同端查看划线数据,以便进行内容优化。
二、竞品分析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微信公众号划线功能的特点和价值,我选择一款较有代表性的竞品进行对比分析:
微信读书app
微信读书是基于微信关系链的阅读应用,它的核心是“社交化阅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划线功能特点:多颜色多样式划线、多端划线同步、支持将划线内容分享到微信或保存图片、查看他人划线、可以针对划线内容,写想法并与其他用户讨论。
交互方式:
划线操作:长按文本按词选择,弹出菜单,选择划线颜色。
查看划线:点击划线内容,可以查看自己的想法和其他用户的想法。
功能对比:
微信公众号划线功能可以借鉴的部分:
社交互动: 增加划线内容评论功能,允许用户对划线内容发表评论和看法,促进交流和讨论。
增加划线内容分享功能,允许用户将划线内容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扩大文章的影响力。(截止我发文之前,已经在部分公众号上看到了类似功能)
在最初写这篇文章时,习惯性地从“促活、拉新、提粘性”来思考功能价值。有意思的是,微信作为“国民级 Super App”,似乎并不能套用。想了想觉得,微信坐拥庞大的用户量,它的持续迭代,是为了适应用户习惯的变化,一直保持领先地位,避免跌下神坛。
记得张小龙之前曾经说过“产品不应该为了做而做,而应该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所以我重新审视后,对微信推出划线功能,有了如下的价值理解:
3.1 对用户的价值
它就像我们在阅读纸质书籍时,用笔划重点一样。旨在帮助用户:
快速定位重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帮助用户从冗长的文章中快速定位核心内容,节省阅读时间。加深理解。通过划线这一动作,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便于回顾。方便用户在日后回顾文章时,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提高信息复用率。3.2 对创作者的价值
早在20年左右,微信便上线了 “浮窗” 功能, 允许用户将文章等内容作为 “参考资料” 或 “待办事项” 随时挂起, 从而提升信息管理的效率。
而现在,微信又推出了 “划线” 功能,它可以在不打断用户阅读的情况下进行分享。既保证了用户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也保证了信息传递和留存的时效性。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 正是微信对用户体验极致追求的体现。
从浮窗到划线, 可以说是构建了一个集 “阅读 – 思考 – 划线 – 分享 – 沟通” 于一体的知识分享与交流的闭环。
具体来说,这个闭环:
连接了内容与用户——优化了沉浸式阅读体验。连接了用户与用户——促进了信息流通。连接了创作者与用户——通过多维度数据驱动内容创作。创作者可以通过划线数据了解用户关注点,优化内容创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助力微信搜一搜(猜测)。划线内容可以作为关键词,提升文章在微信搜一搜中的排名,增加文章的曝光度。3.4 量化划线功能的成功——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更好地评估微信划线功能的价值, 可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1)总体情况:
(1)功能使用情况:
3.4.1.1.1 划线覆盖率。统计周期内,存在划线功能的文章占总文章数的比例,反映划线功能的整体普及程度。例如:本月划线覆盖率约为 60%。
3.4.1.1.2 用户参与度:
篇均划线用户数。每篇文章平均有多少用户参与划线, 反映用户对划线功能的接受程度。例如:本月篇均划线用户数约为 150 人。篇均划线次数。每篇文章平均被划线多少次, 反映用户对划线功能的活跃程度。例如:本月篇均划线次数约为 500 次。3.4.1.1.3 划线内容分布
划线内容类型占比。统计用户划线的内容类型(如金句、观点、论据等)占比,了解用户关注的内容类型。例如:用户划线的金句占比 40%,观点占比 30%,论据占比 20%,其他占比 10%。(可能使用的是「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中的「文本模型」)
(2)用户价值评估:
划线用户留存率(公众号阅读留存)。划线用户的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等,衡量划线功能对用户粘性的提升效果。例如:划线用户的 7 日留存率为 30%,比未划线用户高 5%。互动指标提升情况对比。比较划线文章与未划线文章的阅读完成率、点赞数、评论数、分享数等指标,评估划线功能对用户互动的促进作用。例如:划线文章的阅读完成率比未划线文章高 10%,评论数高 20%。2)不同创作者维度(内部数据)
(1)分层数据分析:
将创作者划分为不同层级(如头部、腰部、尾部),分别统计其文章的划线覆盖率、用户参与度、互动指标等数据,了解划线功能对不同类型创作者的影响。分析不同领域创作者的划线数据,了解不同领域用户的阅读偏好。 例如:科技类文章的划线用户更关注技术细节,情感类文章的划线用户更关注情感共鸣。(2)长期趋势跟踪:
等比例抽取少量典型样本,跟踪并分析这部分创作者一段时间内的划线数据变化趋势, 评估划线功能对其内容创作的长期影响,以便于平台动态调整“创作者激励政策”。
3)不同推文维度(内部数据)
(1)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系数(K值)。统计每篇文章中,分享划线片段的用户平均能带来多少新增浏览用户。为公众号二级页面提供推荐参考。例如: 针对文章XXX,每位分享划线文章的用户, 平均能带来 0.2 个新增浏览用户。
(如果 K 值 > 1, 则表明文章具有病毒式传播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该指标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从创作者维度统计。可以用于同类文章较多但没有数据参考情况下的推荐。
(2)创作者用户呈现数据(赋能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评估微信划线功能的价值,可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数据看板。为创作者提供简洁明了的数据看板展示其文章的用户参与度、热门划线内容等核心数据。四、需求权衡及可行迭代分析在微信现有的产品框架下,划线功能被刻意设计得很“轻量”。为什么不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工具?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克制的产品定位。微信秉持“用完即走”理念,避免用户深度沉溺。已有替代方案。目前用户可以通过“收藏”功能管理划线内容。用户需求优先级&复杂度。由于收藏功能已覆盖部分需求,ROI 不高。数据安全与隐私(猜测)。个人划线的云端存储,可能带来隐私和安全相关的增量成本。4.1 功能扩展
理论上,微信不会让划线功能变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管理系统”,而是会始终保持轻量,侧重于增强用户连接。
基于微信的产品风格,未来可能会围绕划线功能进行小幅优化,例如:
提供统一的划线管理功能。增强划线的互动性(如评论、点赞)。进一步结合“搜一搜”,让划线成为信息索引的一部分。五、总结5.1 划线功能的核心价值回顾
微信公众号的划线功能,看似是一个小改动,但其背后体现了微信贯穿始终的产品理念:克制、连接、寻求生态价值。
对用户而言,划线功能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帮助用户更好地记录、分享和理解内容。对创作者而言,它提供了内容数据反馈,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和互动。对微信生态而言,划线是完善知识分享闭环的一环,使得内容的消费、沉淀和传播更加流畅。而微信团队的选择,并不是把它做成一个“知识管理工具”,而是保持最轻量的交互,专注于标记和传播,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克制的产品设计”。
5.2 微信的产品哲学:克制与连接
克制—— 微信的产品设计一直强调“用完即走”,避免无谓的功能堆砌。划线功能虽然有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但目前保持了“轻量级标记+社交传播”的模式,这符合微信一贯的产品策略。
连接—— 通过划线,用户不仅能标记内容,还能分享和交流,甚至可能促进公众号文章的二次传播。这种“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正是微信设计产品的核心思路。微信的划线功能,不仅仅是一个阅读辅助工具,更是社交传播链条中的一环。它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微信的内容生态。
5.3 给产品同学的启示
“小功能”也能创造“大价值”。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不一定需要大刀阔斧地创新,很多时候,微小的改动就能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划线功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没有改变公众号的核心逻辑,但却提升了阅读效率和分享体验。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许多产品经理容易陷入“功能堆砌”的陷阱,而微信团队的“克制”理念告诉我们,优秀的产品设计,往往是在复杂需求中找到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对于任何新功能,思考它是否真正必要,而不是因为“技术上可以做”就去做。关注“连接”而非孤立的功能。划线功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标记文本”,更在于它如何增强人与内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设计产品时,思考它是否能融入整个生态,是否能提高用户之间的互动,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点功能”。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