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家庭聚会,再不是以前“锅碗瓢盆交响乐,三代同堂一大锅乱炖”的画风了?如今的“天伦之乐”,多少有点鸡飞狗跳——孙子孙女成了 VIP,爷爷奶奶成了满场跑的服务员,网友调侃这叫“隔代亲”,我觉得简直是“隔代溺”。数据摆出来更吓人据某育儿网站调查,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家庭聚会,再不是以前“锅碗瓢盆交响乐,三代同堂一大锅乱炖”的画风了?如今的“天伦之乐”,多少有点鸡飞狗跳——孙子孙女成了 VIP,爷爷奶奶成了满场跑的服务员,网友调侃这叫“隔代亲”,我觉得简直是“隔代溺”。数据摆出来更吓人据某育儿网站调查,超过70%的城市老人承担带娃主力,家庭里的“老小组合”势头压过爸妈当“边缘人”。问题来了,宠娃到底有没有数?爷爷奶奶的爱心炸弹到底是育儿保健品还是隐形杀手?咱们且听下文分解。
老一辈带孙子,打从心眼儿里疼,这没毛病。但疼归疼,惯要有度,宠要有章法,不然就真成了小祖宗的“魔法保姆”。你现在家里孙娃一哭,奶奶脚下抹了油——小蛋糕、玩具、手机,一样都不能少;爷爷啥事儿都“你别动,我来”,生怕孩子手指头磕着碰着。说得狠点儿,这养法要不是“熊孩子孵化器”,我直播跳广场舞!全家出门,别人家孩子彬彬有礼,你家娃一个“我要吃冰激凌”就全场静音。那么问题来了——爷爷奶奶,这份溺爱能不能升级下?别总是“惯着不如引着”,给孩子攒点“精神存款”才是王道。
先聊第一件事,懂“礼”。老一辈常说“见人要打招呼”,可实际操作咋就变成“孩子害羞,算了不逼他”?殊不知,这不光是礼貌,是社会通行证。你说小朋友懂得“阿姨好”、“爷爷谢谢”,遇到客人会甜甜叫人,小区里的王阿姨都愿意多喂两颗糖,这情商银行存点利息,以后见谁都有人情味。东北老大爷常挂嘴边“家有儿孙满座,礼数不可少。”这不是瞎讲,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人情世故”。
再看“独立”。现在孩子不少都成了“小公主病”或“小皇帝”——啥都有人帮,连袜子都是爷爷洗。有网友爆料自家孩子八岁了,衣服不会扣,鞋不会系,放哪儿都能造出一片“玩具海啸”。这不是孩子笨,是没人教。爷爷奶奶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倒垃圾、收玩具、浇花、厨房打下手,点点滴滴都是独立的种子。东北有一顺口溜“不自己动手,不会变牛。”看着简单,实则是千锤百炼的“成长真经”。
说到“抗挫折”,家里娃一有委屈,奶奶比孙子还哭得响。风雨人生谁能没点坎?爷爷奶奶最牛的是啥?经验丰富、故事多。讲讲过去年代怎么三天两头吃糠咽菜,怎么被人生吊打一遍又一遍,孩子听进去了——“咱受点儿小伤又算啥呢?”慢慢学会“拍拍灰尘,站起来接着玩”,不惧压力、不怕失败,这才是底牌。东北人说“搁那嘎达摔一跤,能走出来就是英雄。”心态养好了,孩子比啥都硬气。
你以为道理都讲到了,办法都给了,老人家马上“升级奶爸奶妈”了吗?NONONO!实际上,家里一地鸡毛,问题还是一堆。放下溺爱谈教养,爷爷奶奶不干了“我带孙子还不能疼点儿?”有的家长也暗搓搓护着“老人家年纪大,不要要求太高。”结果什么也没变——孩子还是那个“熊”,老人还是念叨“孙娃高兴最重要”。这场育儿风暴,表面平静,实际上跟冰河融化差不多,慢慢渗着潜伏的矛盾。面对“宠还是教”的分歧,老小之间往往是各吹各的号,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反方声音也不少有长辈自信满满,“我小时候哪有这么多讲究?不都长大了。”更有父母吐槽,“你让老人严起来,他们又没力气还不心疼?”家风传承路上,一边是旧观念坚持到底,一边是新育儿理论苦口婆心,两边拉锯战,弄得家里烟雾缭绕。
正当你以为大家都打算一刀切宠到底,现实却突然来了个华丽反转。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开始主动练“新家风”。不光是东北的“铁娘子”,还是南方的温柔奶奶,都学会了“润物细无声”。客人来家里,奶奶会偷偷提醒孩子“见了人要主动问好”;吃完饭顺手带着娃收拾碗筷;晚上讲故事时,爷爷学会“失败也可以很酷”。这些小事,给孩子灌点“人情味”,又不显得压抑。一场场“家风升级”,靠的不仅是理论灌输,更是每天“陪伴+引导”的微创新。
不少社区开始流行“祖孙共读日”,老人主动和孩子一起看书、做手工、聊故事,让小孩和爷爷奶奶不再只是吃饭睡觉的简单陪衬。甚至还有网友晒出“家庭会议”全家人围坐一圈,孙子发言,爷爷点评,奶奶做记录,全程不掺杂糖衣炮弹。有那么点“民主育儿”的意思。你说这不酷么?内外兼修,孩子学礼过关、会做事、有心态,堪称三天造小主人!
前文埋下的种子——“陪伴+规则+引导”,这会儿终于收割。大家正在悄悄告别“只宠不教”的老路,升级成“有温度也有分寸”的新型家庭模式。原来带孙子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爱”变成“精神存款”,陪他长大,也让家风传下去。
事情进展得没那么顺利。家庭里的新式育儿,还面临不少暗礁。老人习惯几十年了,教养模式难一夜转变,有的爷爷奶奶还是“你哭我就给你”,一遇到家长没空,就统统惯着。家长压力大,平时少陪孩子,教育任务全压给老人,老人一不留神又走回“老路”。社会上的育儿理论五花八门,老人一时难消化,“越看越晕,干脆不管了”。
分歧也随之加剧。有的老人觉得“你们年轻人事多,孩子该宠还是要宠。”家长反击“老思想不升级,娃将来社会要吃大苦头!”两边拉锯,谁都觉得自己才是真理。孩子内心也混乱这边说“要自立”,那边说“有你爷奶啥都不用做”,孩子到底听谁的?家庭里一场育儿攻防战,升级成亲情拉锯战,和谐不再易得。
再说社会环境,缺乏社区资源、教育支持,老人有心陪孩子,可缺乏方法和动力,只能自力更生,慢慢摸索。有的干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百分百随性,精神存款余额不足,还容易变成“精神透支”。
说实话,这“带孙子最高境界”我听了差点儿乐出声。啥叫最高?最会哄孩子,多会把玩具收好?最会给孙子吃啥补啥?没事,咱就都“惯着不如引着,宠着不如教着”——这太理想化了吧?现实哪有那么多完美家庭模式,哪能保证家家都能精神存款存到顶?真要说有,一定是互相理解、不断试错、随时修正。孩子成长路上,家风教养是加油站,不是红绿灯。老人陪伴不要求全责备,也别当甩手掌柜。您说只求娃高兴,就怕以后全家都跟着揪心;您说只要求规矩,又怕孩子成了“书呆子”,情商清零。
“假装夸奖”一下,现在的老人真是“十八般武艺”,能宠能教能包揽,有时还当起“心理咨询师”。可别以为一篇文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普通家庭不是育儿百科。育儿无定法,家风要有底线。重要的不是走到哪一步,而是永远在走、永远在学。最高境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拿得起,放得下,陪得住,管得稳。
你说,老一辈“宠着不如教着”,到底能不能真抓实干?还是说家庭教育一旦落到爷爷奶奶手里,最终还是“你怎么高兴怎么来”?有人说,“规则是在家长嘴里,宠爱依然在老人手里”。到底哪种方式才是孩子成长的护身符?欢迎戳评论区聊聊——究竟是“精神存款”真的有用,还是“家里有爱就够了”!你家那点事儿,有没有什么神操作?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谁才是真正的决定者?这帮“育儿合伙人”,你服还是不服?
来源:丁香妈论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