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杨颤抖着手指,翻开那本已经泛黄的族谱,薄如蝉翼的纸页在他粗糙的指尖下沙沙作响。堂屋里,十几双眼睛紧盯着他,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不安。
# 五服之内,皆为亲人
老杨颤抖着手指,翻开那本已经泛黄的族谱,薄如蝉翼的纸页在他粗糙的指尖下沙沙作响。堂屋里,十几双眼睛紧盯着他,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不安。
"按理说,你们两家确实都姓杨,但到底是不是一家人,还得看族谱上怎么说。"老杨抬头看了看对面紧张的年轻男女,又低下头继续查找。
杨家村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源于一对年轻人的婚事。杨明和杨雪相恋两年,两人都是杨家村人,本打算今年秋天完婚。然而就在前一天,村里的长辈突然提出质疑:两人虽然都姓杨,但必须确认是否已经"出五服",否则不能成婚。
"找到了!"老杨的手指停在了一页上,眼睛眯成一条缝,"杨明的高祖父是杨德胜,杨雪的高祖父是杨德义,两人是亲兄弟......"
屋内一片哗然。
"这不行,这不行啊!"杨明的父亲急得直搓手,"五服之内不能通婚,这是祖宗规矩啊!"
杨雪的母亲已经开始低声啜泣,而两位年轻人则面如死灰。
"什么是五服?为什么五服之内不能通婚?"杨明突然大声问道,声音里充满了不甘与困惑,"我和杨雪相爱,凭什么一本老族谱就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老杨叹了口气,合上族谱,缓缓道:"孩子,这'五服'二字,可不是简单的亲戚远近,它背后是几千年的礼法传承啊......"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期,礼制的奠基时代
周公旦站在宗庙前的广场上,身后是刚刚建成的宗庙建筑群。他目光深远,仿佛能够穿透时间,看到几百年后的周朝繁盛景象。
"王叔,礼乐制度已经初步完成,但关于丧服制度,臣还有一些疑虑。"一位年轻的史官低声禀报。
周公转过身,眼神温和却又威严:
"按照目前的规定,亲属去世后,家人需要按照亲疏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但亲疏远近如何界定,民间多有争议。"
周公沉思片刻,走向宗庙内的一张大案,铺开一卷竹简,提笔蘸墨:"治国如治家,治家必先明亲疏。亲疏不明,则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他在竹简上画出五个同心圆,继续道:"以死者为中心,亲属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便是'五服'。"
年轻史官似有所悟:"王叔是说,按照与死者的血缘远近,穿戴不同等级的丧服?"
"正是。"周公点头,"父子、夫妻关系最亲,故穿斩衰服,服丧三年;兄弟次之,穿齐衰服;再往外是堂兄弟,穿大功服......依此类推。五服之外,则不必穿丧服了。"
"那么通婚......"
"自然是五服之外方可通婚。"周公斩钉截铁地说,"血缘太近,子嗣不旺;礼法不明,伦常必乱。五服之制,既是丧服之规,也是婚姻之界,更是宗族之纲啊。"
堂屋内,老杨讲完了"五服"的由来,屋内鸦雀无声。
"所以,五服最初是周朝制定的丧服制度?"杨明皱着眉头问道。
老杨点点头:"没错。最初的'五服'是指丧服的五个等级,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亲属关系的远近划分。"
"那现在我们说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杨雪忍不住问道,眼中还带着一丝希望。
老杨从一旁的书架上取下一本线装书,小心翼翼地翻开:"这是《礼记·丧服小记》,里面详细记载了五服制度。简单来说,'五服'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向上数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向下数子、孙、曾孙、玄孙,这就是所谓的九族。九族之内,都在五服范围内。"
"老人常说'亲不过五服',就是这个道理。出了五服,就不算亲戚了。"
"那我和杨雪......"杨明声音发颤。
"你们的高祖父是亲兄弟,属于五服之内,按照祖宗规矩,确实不能成婚。"老杨叹了口气。
堂屋内再次陷入沉默,只有杨雪低声的啜泣声。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坐在角落里的杨家村小学退休教师杨老师突然开口了:"等等,我想我们可能有些误解。五服制度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得搞清楚现在所说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
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年代
鲁国的一处宅院内,一位中年儒生正在向几位年轻学子讲解礼法。
"夫子,我有一事不明。"一位学子举手问道,"五服之制,周礼有之,但如今各国礼崩乐坏,五服之制是否还有意义?"
儒生面色严肃:"正因礼崩乐坏,我们才更应该恪守礼制。五服之制不仅关乎丧服,更关乎宗族秩序、婚姻伦理,乃至国家治理。"
"可是夫子,现在各国对五服的解释已经不同了。"另一位学子说道,"有人说五服是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有人说是指同高祖的五代血亲;还有人说是指甸、侯、绥、要、荒五个同心圆的统治区域......"
儒生叹了口气:"礼崩乐坏,正是因为这些混乱啊。我们必须回到周礼的本源。五服之制,本质上是明确亲疏远近,维护宗族秩序。无论如何解释,其核心都是一样的——血缘越近,服制越重;血缘越远,服制越轻。五服之外,则不再是亲属。"
"那么夫子,五服之内不得通婚,这一点是否也是绝对的?"
"自然是绝对的。"儒生斩钉截铁地说,"这不仅是礼法,也是自然之理。血缘太近,婚配不宜,子嗣必然不旺。五服之制,乃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啊。"
杨老师推了推眼镜,继续解释:"其实,五服制度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最初的'五服'是指丧服等级,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亲属关系的远近划分。"
"那现在我们说的'五服'到底是什么意思?"杨明急切地问道。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五服',是指同高祖的血亲关系,也就是九族范围。""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五服计算方法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
老杨皱眉:"有多种版本?"
"是的。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同高祖'说,即同一高祖之下的所有后代都在五服之内;另一种是'世数计算'说,即按照亲属间的世代差距来计算。"
杨老师走到桌前,拿起纸笔画了一个简单的家族树:"按照'同高祖'说,杨明和杨雪确实在五服之内,不能通婚。但按照'世数计算'说,情况就不同了。"
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经学昌盛的年代
一间简朴的书房内,著名经学家郑玄正在与弟子们讨论五服制度。
"先生,关于五服计算,弟子有疑问。"一位年轻学者问道,"同高祖之下的所有后代都在五服之内,这种说法是否准确?"
郑玄摇头:"不尽然。五服之制,本应按照亲属间的世代差距来计算,而非简单地以同高祖为界。"
他拿起竹简,在案几上排开:"以自己为中心,父子一服,祖孙二服,曾祖与曾孙三服,高祖与玄孙四服,这是直系血亲。至于旁系血亲,则要计算其与共同祖先的距离总和。"
"请先生举例说明。"
郑玄点点头:"比如堂兄弟,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共同祖父是他们的祖父。从堂兄弟到祖父各自距离两代,共计四代,所以堂兄弟之间是四服关系。"
"那么表兄弟呢?"
"表兄弟的母亲是亲姐妹,共同祖父是他们的外祖父。从表兄弟到外祖父各自距离两代,共计四代,所以表兄弟之间也是四服关系。"
"那五服之外可以通婚吗?"
郑玄思考片刻:"按照《礼记》的规定,五服之内不得通婚。但世代久远,血缘淡薄,若按世数计算已超过五服,且无伦常之乱,通婚亦可。"
---
杨老师在纸上画出了一个清晰的家族关系图:"按照世数计算法,杨明和杨雪的关系是这样的:杨明到他高祖父杨德胜是四代,杨雪到她高祖父杨德义也是四代,再加上杨德胜和杨德义之间的兄弟关系是一代,总共是九代关系。"
"九代?那不是已经超过五服了吗?"杨明惊喜地问道。
"按照郑玄的世数计算法,确实如此。"杨老师点头,"但问题是,历史上对五服的计算方法一直有争议。"
老杨插话道:"我们村一直遵循的是'同高祖'说,只要是同一高祖下的后代,都在五服之内,不得通婚。"
"这只是一种传统解释,而非唯一标准。"杨老师解释道,"实际上,随着时代变迁,五服制度的解释和应用也在不断演变。"
公元11世纪,北宋时期,理学兴起的年代
太学的讲堂内,一位年长的学者正在与学生们讨论宗法制度。
"先生,关于五服制度,我们应该遵循哪一种解释?"一位学生问道。
学者沉思片刻:"自汉代以来,五服计算有多种方法。郑玄主张世数计算法,唐代颜师古则倾向于同高祖说。两种方法各有道理,但我认为应当以礼法的本意为准。"
"礼法的本意是什么?"
"礼法的本意是维护宗族秩序,防止血缘太近导致的弊端。"学者解释道,"五服之制,本质上是为了区分亲疏远近,而非机械地套用公式。"
"那么在婚姻问题上,应该如何判断?"
学者叹了口气:"婚姻大事,关乎家族兴衰。按照古礼,五服之内不得通婚。但世代变迁,人口繁衍,若严格遵循同高祖说,许多同姓家族几乎无法通婚。因此,我认为可以适当参考世数计算法,只要血缘足够远,婚配亦无不可。"
"那先生认为几代之后可以通婚?"
"按照郑玄的世数计算法,若总世数超过五服,且无伦常之乱,通婚无碍。但各地风俗不同,宜因地制宜。"
堂屋内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杨明和杨雪对视一眼,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所以,按照世数计算法,我和杨雪已经超过五服了?"杨明小心翼翼地问道。
杨老师点点头:"按照郑玄的世数计算法,你们确实已经超过五服。但问题是,我们村一直遵循的是'同高祖'说。"
老杨叹了口气:"祖宗规矩不可变啊。"
"祖宗规矩也是人定的,而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杨老师语气坚定,"我们应该理解五服制度的本质,而非机械地套用。"
"那么五服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杨雪的父亲问道。
"五服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宗族秩序,防止血缘太近导致的弊端。""但随着时代变迁,人口繁衍,五服的解释也在不断调整。"
公元18世纪,清朝中期,礼制严明的时代
一处官邸的书房内,一位年长的官员正在批阅文书。一名年轻幕僚走进来,行礼后禀报:"大人,关于那桩婚事的争议,下官已经查明。"
官员放下毛笔:"说说看。"
"两家同姓,高祖是兄弟,按照'同高祖'说,确实在五服之内,不得通婚。但按照世数计算法,已经超过五服。"
官员思考片刻:"《大清律例》对此有何规定?"
"《大清律例》规定,同姓不得为婚,除非能够证明已经超过五服。但对于如何计算五服,律例并未明确规定。"
官员点点头:"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礼法精神来判断了。五服之制的本意是防止血缘太近,维护宗族秩序。若按世数计算已超五服,且两家往来甚少,血缘关系已经淡薄,我认为可以允许通婚。"
"但有人可能会反对,认为违背了祖宗规矩。"
官员笑了笑:"祖宗规矩也是随时代而变的。汉代郑玄、唐代颜师古、宋代朱熹,对五服的解释都有所不同。我们应当遵循礼法精神,而非拘泥于形式。"
老杨听完杨老师的解释,陷入了沉思。良久,他抬起头,看着杨明和杨雪:"我们杨家祖训确实规定同高祖之下不得通婚。但老师说得对,祖宗规矩也是随时代而变的。"
"那您的意思是......"杨明紧张地问道。
"按照世数计算法,你们确实已经超过五服。而且两家虽然同姓,但平时往来甚少,血缘关系已经很淡薄了。"
杨明的父亲插话道:"可是村里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没有先例不代表不可以。"杨老师说道,"五服制度的本意是防止血缘太近导致的弊端。按照现代医学知识,远房表亲通婚的风险已经很低了。"
老杨思考片刻,最终点了点头:"我认为可以破例。但需要召开宗族会议,向全族长辈说明情况,获得他们的认可。"
杨明和杨雪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惊喜和感激。
一个月后,杨家祠堂内,宗族会议正在进行。杨老师向全族长辈详细解释了五服制度的历史演变和不同计算方法,最终获得了多数长辈的认可。
"按照世数计算法,杨明和杨雪已经超过五服,血缘关系已经很淡薄。考虑到两人感情深厚,我认为可以允许他们成婚。"族长最终宣布道。
祠堂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明和杨雪激动地握紧了彼此的手。
婚礼当天,杨老师作为证婚人,对着满堂宾客说道:"五服制度源远流长,它的本质是维护宗族秩序,防止血缘太近导致的弊端。但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对五服的理解也应当与时俱进。"
他看着幸福的新人,继续道:"'五服之内,皆为亲人',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限制人们的婚姻自由,而是提醒我们要珍视亲情,铭记血脉相连的纽带。今天,我们既尊重了传统,也尊重了年轻人的选择,这正是礼法精神的最好体现。"
五服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亲属关系和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演变,其解释和应用也随时代而变。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具体的计算方法,而在于维护宗族秩序、明确亲疏远近的精神实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理解五服制度的历史意义,同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亲属关系和婚姻问题。
杨家村的这场婚礼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多年后,杨明和杨雪的子女问起他们的婚姻故事时,杨明总是笑着说:"我和你妈能在一起,多亏了一场关于'五服'的辩论。"
杨雪则会补充道:"'五服'本来是用来区分亲疏远近的,但真正的亲情,从来都不是靠一套制度来定义的。"
而在杨家村,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五服"的理解也在悄然变化。村里的年轻人开始更多地了解五服制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祖训。
老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常常坐在祠堂前的石凳上,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嬉戏。有时他会喃喃自语:"礼者,理也。懂得了'理',才真正懂得了'礼'啊。"
来源:广图多元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