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兴 事业旺——三师水利事业发展纪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0:54 1

摘要:水利兴,则仓廪实;屯垦兴、则边疆稳。水利是三师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水利事业是三师屯垦戍边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伴随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回顾三师屯垦戍边事业取得的成绩,水利是屯垦戍边历史诗篇的最强音符,三师的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与干旱、洪水、风沙、盐碱等

水利兴,则仓廪实;屯垦兴、则边疆稳。水利是三师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水利事业是三师屯垦戍边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伴随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回顾三师屯垦戍边事业取得的成绩,水利是屯垦戍边历史诗篇的最强音符,三师的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与干旱、洪水、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是数代三师人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

三师屯垦戍边事业发源于芦苇滩、盐碱滩、戈壁滩。如今,漫步三师大地,一座座防洪堤坝护卫团场安澜、一道道水渠通向田间地头、一缕缕清泉流进千家万户润泽职工群众心田……三师党委大笔如椽书写出一篇篇利国惠民的锦绣文章,一座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映射出三师兴水治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随后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规定“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战线以外”。驻喀什的各部队,在1950年春寒料峭之时,在巴楚、疏勒、岳普湖、麦盖提等地的亘古荒原上,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垦之初,广大指战员风餐露宿,冒着严寒酷暑,开荒造田,挖渠修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各部队修建一批水利工程,增加灌溉水源,扩大耕地面积。骑八师二十四团在麦盖提修建“五〇建设渠”和吾依布袋渠,四师十团三营(即四十三团前身,现已并入四十五团)协同当地农民加宽“解放大渠”,由原底宽3米扩为8米;四师十二团三营在巴楚修建库代里克及马扎两个水坝,在海子和海子闸口八台等处修建15公里水渠,协助修复红海水库;骑八师二十二团在叶城继续加修原二十三团所修的“和平渠”;四师师直和十团在疏勒修建马场水库;四师十一团在莎车的巴哈洼和黑孜奇之间修一条30公里的水渠。1952年,二军勘测喀什盖孜河上游布仑口水库、克孜河上游柯瓦格水库以及叶尔羌河上游衣干其水库。

1965年11月29日,兵团党委作出“关于为三师抽调人员及有关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师尽快抽调人员,于1966年1月底前全部进入三师新垦区,组建5个农场和2个工程支队,由兵团各工业师及水利工程单位,组成工程建筑及水利施工工程支队。

1966年春节前夕,由兵团7个师组建的团场先遣队,陆续到达叶尔羌河东岸。他们凭借规划图,找到了自己区域的界桩。

首先到达的是农七师的干部职工,于1965年11月底、12月初全部到齐,迅速在其克里克地区组建前进七场。在喀什地区水利局的帮助下,前进七场迅速组建勘测、设计、规划队伍并投入工作。规划小分队50多人到达麦盖提县六公社,暂借公社库房和小学教室,打响了麦盖提垦区开荒会战的第一炮。寒冷的冬季,规划队在野外进行现场勘探、测量、挖土壤剖面等作业,测量人员背上测量仪器爬上爬下,渴了喝自带的冰水,饿了啃两口冻成疙瘩的蒸馍,条件非常艰苦。一次,勘探人员在胡杨林区迷失方向,东奔西跑,转了一天,仍在树林中打转转,即使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高大山梁上点火鸣枪也无济于事。天黑了,他们不得不在林中的空地上点火取暖过夜,直到第二天才被来寻找的人们带回。

1966年1月7日,三师正式成立,兵团党委确定了“根治叶河,征服沙漠,巩固边防,建设三线,加强团结,繁荣南疆”的建设方针。三师各族职工群众一切听从党的号召,忠实履行屯垦戍边职责使命,坚定坚决贯彻建师方针。经过军垦战士的辛勤劳作,戈壁滩上出现了一块块平展的条田,一条条笔直的渠道,一个个大型的现代化军垦农场。当年,全师开荒3.9万亩,修建渠道754千米,完成水利工程土方576万立方米,修建水库1座(年蓄水2000万立方米)。

水利既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靠政策、靠制度、靠改革。三师党委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水资源保障为突破口、以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整体增强师市水资源保障能力。

修建吾依布袋渠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六军指战员进疆后,一方面接管起义部队,建设地方政权;一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原兵团政治部顾问程人英,1949年冬天到莎车县,整编起义部队。1950年,他带队挖渠引水,没有仪器,用迫击炮的炮镜测距、测水平,还请了当地匠人看渠线。凭着坎土曼、抬把子,修建了位于叶尔羌河中游的吾依布袋渠后,全体部队转入开荒生产。1951年秋,将生产基地交给四师十团三营,吾依布袋渠交地方管理。

吾依布袋渠是麦盖提县二乡、三乡共用渠,引水龙口在莎车县阿瓦提乡北缘(一块钱龙口)。为开发叶尔羌河东岸,扩建吾依布袋渠是重中之重。全长45公里,涉及部分农民的土地、林地等,他们按照地、县要求,积极配合。三师工程一支队遵照规划设计,由原过水量8立方米/秒,扩建至16立方米/秒,全力推进工程建设,保证了及时引水。

1973年3月,工程二支队9000多名职工,从莎车县徒步200多公里,到前进水库,与地方群众共同维护吾依布袋渠。

1976年,三师在麦盖提县城西吾依布袋渠上修建9孔闸口,其中前进水库使用4孔、地方使用5孔。

1979年,吾依布袋渠雅洪达枢纽动工修建,这是一座具有引水、分水和蓄水功能的建筑物。三师总共投资195万元,于1980年竣工投入使用。到1994年,曾多次扩建整修,与地方24公里的共用段,过水能力由16立方米/秒,提高到50立方米/秒。

多年来,三师团场与地方乡村,共同维护吾依布袋渠安全配水,融入了共建、共管、共享体系,充分体现了兵地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

修建泽普东岸大渠

1966年,工三师二十三团承担了修建泽普东岸大渠的任务,全长28.5公里,引叶河水到提兹拉甫河,兵地共同受益。职工中支边青年是主力。吴立雄(后任三师纪检委副书记)从上海来支边后,直接到了修大渠工地,他后来回忆时说:“我们每个支青,一人一辆独轮车、一把坎土曼、一把铁锨,自己装,自己推,自己卸,一天要跑60趟,光路程就有48公里,人又累又饿,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为国家作贡献。”1970年,东岸大渠竣工后,又做了一年的遗留工程。

1984年,三师与麦盖提县共同修建汉克尔枢纽(提孜拉甫河末端),该枢纽设前进水库引水闸和麦盖提县红卫水库3个乡等引水闸,引水量为210立方米/秒,前进水库引水55立方米/秒。工程总投资232万元,其中三师投资162.4万元、麦盖提县投资69.6万元。

修建水库放水渠

1966年,前进九场承担了水库放水渠的建设任务。4月18日,三师师长柴恩元到工程誓师大会给全体指战员加油鼓劲。指出,这条水渠关系前进五、六、八、九场的生产、生活用水,要求必须在“七一”前通水。前进九场党委响亮地提出:“千条万条,‘七一’通水是第一条;千变万变,‘七一’通水不能变”的战斗口号。老八路、党委书记张乃明,老八路、副团长刘永庆,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广大职工干在工地,吃住在工地,女职工在胡杨林用树枝围成的小棚棚就是住所。

修建前海总干渠

小海子垦区处在叶尔羌河灌区最下游,碰到枯水年,这里就是重灾区,人畜饮水困难。1972年,水库仅蓄水0.69亿立方米,1973年春,水库干枯了。

2009年6月,也出现了水库干枯的情况。

多少年来,小海子垦区一直靠叶尔羌河引水,每年“七一”后,喀群渠首达到400万立方米,在民生渠首按9.88%的比例放水,400万立方米以上则按36%的比例放水。从民生渠首放水,在大河里三至四天才能进库,放水到团场斗门,又要两天。有的年份到7月10日后才可放水,对垦区棉花等农作物影响极大。

从小海子水库库外引水,势在必行。对此,兵团领导与水利专家们给予了高度关注与支持。1989年,时任兵团秘书长李志祥,专程到三师实地查看前海总干渠的走向。1992年5月11日,72岁高龄老师长肖风瑞,受兵团司令员刘双全委托,带两名高级工程师对叶尔羌河西、东两岸进行了26天的实地踏勘,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93年8月下旬,小海子水库库外引水渠正式开工。该渠全长23.7公里,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由师统一组织领导,垦区各团场按师分配的任务组织实施。团场领导带队,并与技术人员、职工群众,干在工地,吃住在工地,大会战扎扎实实,有声有色,1994年6月18日工程竣工。该工程当年累计引水8607万立方米,给各团直接调水4386万立方米,较初洪期经水库配水提前8天,在当年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旱夺丰收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是前海总干渠的第一项工程,也是关键的一步。

前海总干渠第二项工程,就是连接两个水库的土方工程。1998年2月18日,工程二期一段开工,从库外引水渠龙口至四十五团十五连。1999年4月22日二期二段开工,2000年竣工,2001年连通。两期工程投资1.09亿元。整个工程以工程团为主,各团场都承担了任务,上级工程款不能及时拨付,师里只能先垫付机械用油费用。大家克服各项困难,

工程没有停,任务如期完成。

叶河中游枢纽是第三项工程。第四项工程是连通前海总干渠至中游枢纽17.88公里,工程质量要求高,工期短,施工难度大。开工后,师领导坐镇指挥,工程技术人员与职工奋战在施工一线。

2010年5月20日工程竣工,实现了引水总干渠的贯通目标,从中游引水变为现实。

2014年9月3日,第五项工程——前海总干渠配套工程获国家批准。该工程为三师“十二五”特别重大项目,总投资14.4亿元,主要对汉克尔渠首以下155.42公里的土渠段进行防渗改建,新建、重建或改建各类闸门、渡槽、倒虹吸、交通桥梁、测流桥、泵站等46座。三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中标、承接了这一工程。三师党委高度重视,把重大项目作为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程,按工程阶段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及时进行总结。2014年11月10日,试验段工程开工;2015年2月1日,配合工程全面启动,2017年全面竣工。

前海引水总干渠,成为兵团最大的平原引水渠,广大职工群众称之为“生命线工程”。

2022年2月,前海总干渠第六项工程(续建)开工,总投资6亿多元,全长41公里,从库外引水渠,直接引水到团场干渠。

团部建设、连队建设,重要的是接通水源,支渠、斗渠和农渠都要修好,还有排水渠也必须到位。各团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抓平地、治碱地、合理灌溉。水利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麦盖提垦区的四十五团、四十三团、其克里克农场棉花生产达到兵团先进水平,“前海”牌棉花先后获得“新疆名牌”“新疆著名商标”“全国十大优质棉金奖”“国家驰名商标”。后来,四十八团生产的新梨5号(酥梨)、“四木王”甘枣,四十六团生产的“兵团红”灰枣,荣获国家级金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提质增效和职工群众增产增收的基础。多年来,三师始终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立足民本民生,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1966年,兵团党委号召大办农场、大办水利,三师在垦区内掀起水利建设高潮。使用至今的哈拉玛水库、小海子水库及大部分水利工程,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

改扩建哈拉玛水库

叶尔羌河东岸的大片土地,地势平坦,被列入兵团开发计划。但是,开发建设必须有一个水库作为支撑。三师请求喀什地委支援,将原麦盖提团结农场划归三师,喀什地委给予三师大力支援,并连同农场的哈拉玛水库(今前进水库)一并划归三师开发建设。当时,水库库容只有1000多立方米,设计人员叫它“大涝坝”。1965年11月8日,喀什地委召开由地区各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组参加的会议,决定扩建哈拉玛水库。1966年春节刚过,工程二支队在哈拉玛水库拉开“战场”。没有施工机械,主要靠人工开挖,独轮车推,红柳筐子挑,施工条件十分艰苦,住窝棚,喝菜汤。条件虽然十分艰苦,干部职工仍能克服困难,战天斗地,干劲十足。1966年11月8日,第一期工程竣工,库容增加至2000万立方米。1969年10月,哈拉玛水库建成(1970年3月哈拉玛水库改称前进水库),库容达9000多万立方米,为叶河东岸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扩建小海子水库

1969年,工程二支队向图木休克转移,继续承担小海子水库扩建任务,职工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徒步200多公里,5天时间才到达。没有车子,职工背着水和干粮走河道,团里派了先遣队在前面探路,并沿途留下路标。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单独组队,他们走了7天7夜才到达。

图木休克,是古代屯垦的重点地区,这里频繁出现干旱,但更糟糕的是水患。1940年6月至1942年7月,巴楚县第一任中共县长李云扬,重视水利建设,曾领导全县各族人民修建了红海子水库,也曾到图木休克地区查看水情。李云扬2004年在北京逝世,他儿子遵遗嘱,将父亲一半骨灰埋入红海子水库的岸堤内。

三师勘探设计队随同师一起成立,有20多名大学生,他们肩负着叶河东岸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从团场规划、水库、水渠到道路设计,必须走在先、干在前、无差错。谌毅,195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水利系,1956年底从石河子设计院被派支援三师,1966年初以组长身份进入叶河东岸,展开了新建团场规划、水库、水渠的勘测设计工作。

三师的发展,历来是自治区关注的重点。1954年,自治区水利厅组织专家到这里实地勘测水利情况,提出了建设小海子水库的方案。1957年,兵团党委常委、副参谋长陈实(曾兼任自治区水利厅厅长),会同苏联专家来到图木休克,专题调研水库建设问题。1959年,自治区水利厅组织修建小海子水库,1964年完成了第一期蓄水工程,库容2.5亿立方米。

1969年2月24日,自治区党委决定,将图木休克(巴楚)农场与小海子水库建制移交给三师。三师的发展实现了战略转移,很快成立了小海子垦区指挥部,师长柴恩元任总指挥。精兵强将到一线,一大批支边青年、退伍军人、青壮年职工纷纷来图木休克安家落户。一批领导干部来这里,与本地干部结合,成立四十四团、四十九团、五十团、五十一团、五十二团、五十三团、水工团。1969年4月,工程二支队进入图木休克后,立即着手水库的扩建工程。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1975年,完成了水库4亿立方米的扩建。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1975〕11号文件,批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的两个报告,即《关于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变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和《关于调整兵团体制的请示报告的安排》。兵团撤销后,1975年5月,三师并入喀什地区,小海子水库的建设却没有停止,经过4年调整,1979年再次开工,到1984年,完成了小海子水库的第三期工程,库容达5亿立方米。1981年—1983年,喀什地区农垦局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又修建了永安坝北库、南库,形成了分水、分洪、安全调节的良好体系。

多年来,三师党委十分重视前进水库和小海子水库的养护,多次进行除险加固。2001年,对前进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增加库容2000多立方米。每年蓄库期间,师领导都及时进驻,领导在一线已成为工作常态。1994年,叶尔羌河出现百年不遇的洪水险情,小海子水库经受了严峻考验。师分管领导住在水管处近两个月,每天都在防洪工地,面对一个个险情,与大家共同应对,及时化解。时任水管处党委书记朱同会,始终坚守在抗洪抢险的大坝上,3天3夜没合眼,共排洪16亿立方米,保住了小海子水库的安全,保住了垦区的安全。1995年7月21日,朱同会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

如今的小海子水库水面开阔,清澈明净,烟波浩渺,沙滩绵延,海韵无限,是名副其实的瀚海明珠。小海子水库与毗邻的唐王城、库边的原始胡杨和连绵起伏的沙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成为南疆生态旅游的胜地。

修建叶尔羌河引水枢纽工程

叶尔羌河是新疆第三大河流,灌溉面积1100万亩,受益人口240万,是兵地融合灌区,也是新疆最大的灌区。叶河是幸福河,但在夏季却是无缰的野马,“何时缚住蛟龙,喀群枢纽在此”。

叶尔羌河喀群引水枢纽工程是新疆重大水利工程,三师工程团承担了60%的工程项目,而且是最重要和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清华大学毕业、时任工程团机械高工的彭伟君,大胆革新,发明创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职工迎风沙、战酷暑,开展劳动竞赛。时任生产班长的蒋德文(退伍军人,后任三师保密局局长)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搞工程长年累月生活在戈壁滩,有的住木板房,太阳一晒就像蒸笼,有的住集体地窝子,双职工的拉一块布遮一下,就是一个家。筛沙子浇灌时连轴转、轮班倒,38小时不休息,那真叫个累,可想想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国家建设。”

1984年叶尔羌河喀群引水枢纽工程正式施工,1987年6月8日顺利竣工通水。喀群枢纽的建成,有效控制了灌溉面积,改善了13座水库的引水条件,满足了7座水电站的引水发电,240万各族群众喜笑颜开,赞誉其是“新疆的都江堰”。时任喀什地委书记郭刚对三师工程团完成的工程表示非常满意。

从叶河中游引水,是三师与巴楚县多年的愿望,也是兵团司令员陈实关注的重要工程。1986年10月25日,时任三师副师长杨振峰、喀什副专员李德宏,分别代表三师、喀什地区,正式签订了《关于联合修建叶河中游引水枢纽工程的协议》。2007年9月28日,叶河中游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2.38亿元,其中喀什地区与三师投资比例为6:4,三师工建集团承担50%的工程,2009年6月竣工。这是兵地共建的一项重要工程。

1950年7月,巴楚县在图木休克建政。1965年,自治区、喀什行署决定:将图木休克公社与图木休克总场合并,成立图木休克(巴楚)总场,下辖10个分场。1969年2月24日,又发生体制变动。几十年来,三师与巴楚县互相支持,融合发展,推动了地区的繁荣进步。巴楚县城地下水质严重超标,不能作为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1985年,根据兵团司令员陈实工作安排,由三师、自治区计委建设厅和巴楚县共同出资,在小海子水库为巴楚县做了引水工程,大大改善了巴楚县三乡(恰尔巴格乡、红海乡、胜利乡)两镇(县城镇、三岔口镇)人民的饮水条件。

多年来,三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一项项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改革和有力推进,让山川巨变,让流水欢歌,夯实了三师的水利基础。

水利兴,农业兴;农业兴,经济兴。近年来,三师棉花产量稳步提高,亩产500公斤的条田不断涌现。2023年,四十九团棉花平均亩产535公斤;四十四、四十九团出现了棉花平均亩产600公斤的承包户。2023、2024年小麦普遍丰收,各团场都出现了冬麦亩产700多公斤的产量。2024年,经兵团专家测定,四十九团六连冬麦亩产达747公斤。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积极推进,畜牧业有了长足进步。各团场城镇化建设异军突起,9万多名职工喜迁新居。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规上企业产值达121亿元。

59年风雨兼程,59年砥砺奋进,59年灿烂辉煌,59年碧波荡漾。如今,一幅治水兴水、节水护水、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在三师大地徐徐展开。(冀新民)

实习编辑/田宇轩

来源:三师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