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疾控紧急提醒:不是感冒,传染病流脑正高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0:46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提起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甚至误以为它和普通感冒差不多,无非就是发烧、头痛、流鼻涕罢了。

然而,这种看似“低调”的传染病近期却引起了中疾控的高度重视,并发出紧急提醒:流脑并非小病,其严重性和危害性远超感冒,一旦控制不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隐藏在感冒外衣下的凶手”,告诉你如何从容应对它的“偷袭”。

流脑的全称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比如咳嗽、打喷嚏或亲密接触。

与普通感冒不同,流脑的“杀伤力”在于它不仅会引发高烧和头痛,还可能导致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在短短数小时内危及生命。

一个冷知识:流脑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其传播速度非常快,尤其在冬春季节,这种“隐形杀手”更是喜欢趁人免疫力低下时“钻空子”。和感冒不同,流脑常见于人群聚集的地方,比如学校、托儿所、宿舍等。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高烧、皮肤出血点甚至意识模糊,千万别觉得只是“睡觉少了”或“小病拖拖就好”,很可能是流脑在作祟。

你能分清感冒和流脑吗?别让“症状相似”迷惑了你!

流脑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确实很像:发热、乏力、咽痛……但它的“杀手锏”在于以下几点:

1. 高烧持续不退:普通感冒的发热通常在两三天内缓解,但流脑的高烧往往难以控制,甚至可能迅速升至39℃以上。

2. 剧烈头痛:病人常会感到头痛欲裂,甚至连光线和声音都无法忍受,医学上称之为“光过敏”或“声过敏”。

3. 颈部僵硬:这是流脑的典型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连低头都困难,医学上称之为“颈强直”。

4. 皮肤瘀点:一些流脑患者会出现类似皮下出血的小红点,这不是普通的皮疹,而是败血症的表现。

案例提醒:在2019年,江苏某地曾发生过一起流脑聚集性疫情。

一名大学生因持续高烧两天未就诊,最终发展为严重脑膜炎,险些丧命。这起事件提醒我们:高烧不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意识不清)时,应尽快送医,切勿拖延!

流脑虽可怕,但并非无药可救。以下几招,堪称“防御秘籍”,一定要记牢:

目前预防流脑的疫苗主要有A群、A+C群和四价(ACYW135)多糖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更是高危人群。

家长千万别觉得麻烦,按时接种疫苗,保护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全家。

冷知识补充:接种疫苗后并不意味着“刀枪不入”。

疫苗能大幅降低感染和重症风险,但仍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流脑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和密切接触。日常生活中,勤洗手、戴口罩是最简单却最实用的防护手段。

尤其在人多的地方,比如地铁、商场、学校等,口罩就是一层“隐形铠甲”。

小贴士:家有孩子的注意了!孩子喜欢摸脸、揉眼睛,家长要及时教导他们“饭前便后洗手”,减少病菌入侵的机会。

流脑喜欢在人多、通风差的环境中“搞事情”。因此,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同时,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大型商场或封闭游乐场。

流脑的治疗讲究“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发现疑似症状,需立刻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医生通常会通过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来确诊。

这种检查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

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这些药物可以迅速杀灭脑膜炎奈瑟菌,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同时,患者还可能需要输液、补液,甚至接受重症监护。

流脑患者即便治愈,也可能面临一些后遗症,比如听力损伤、记忆力减退等。因此,康复阶段的健康管理尤为重要:

1. 定期复查:康复后,患者需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确保无后遗症。

2. 高营养饮食: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肉、蛋类和豆制品,帮助修复受损细胞。

3.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20分钟左右的轻中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在历史上,流脑并非“新面孔”。

据记载,20世纪初的欧洲曾爆发过数次流脑疫情,致死率高达70%。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许多人在感染后短时间内死亡。

这种“看不见的敌人”甚至迫使许多国家修改了公共卫生政策,加快疫苗研发的步伐。

流脑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地将风险降到最低。正如古人云:“防患于未然,胜于亡羊补牢。

”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关注身边的健康细节,定期接种疫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一道坚固的“防护墙”。

信息来源:

1. 《中疾控流脑防控指南》(2023年版)

2. 国家传染病防控中心流脑监测报告

3. 《中国疫苗与免疫》期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普外科秦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