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13位反复无常的逆臣叛将:1安禄山,2吴三桂,3侯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11:50 1

摘要: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于,他极其善于伪装和讨好。入朝面圣时,他故意装傻充愣,表现得憨态可掬。唐玄宗问他:“你这胡儿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什么?”他立刻叩头回答:“别无他物,唯有一颗对陛下的赤胆忠心!”这话把玄宗逗得哈哈大笑。他为了讨好杨贵妃,四十多岁的年纪竟拜二十九岁

安禄山出身西域杂胡,最早只是个边境市场上的“牙郎”(翻译兼中介),后来投军,凭借狡猾的头脑和骁勇,在军中小有地位。

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于,他极其善于伪装和讨好。入朝面圣时,他故意装傻充愣,表现得憨态可掬。唐玄宗问他:“你这胡儿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什么?”他立刻叩头回答:“别无他物,唯有一颗对陛下的赤胆忠心!”这话把玄宗逗得哈哈大笑。他为了讨好杨贵妃,四十多岁的年纪竟拜二十九岁的杨贵妃为干娘!每次入宫,都先拜贵妃后拜皇帝,理由是“胡人先母后父”。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他圣眷日隆。

玄宗对他信任到无以复加,让他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大唐超过三分之一的精兵,可谓国之柱石。然而,这份极致的信任,最终喂养了他极致的野心。他看到中央军备松弛,玄宗年老昏聩,遂于公元755年,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掀起了席卷整个北方的“安史之乱”。

这场叛乱彻底掏空了盛唐的根基,导致无数生灵涂炭。他从一个备受恩宠的“忠臣义子”,变成了撕裂大唐盛世的千古罪人。他的结局也颇为悲惨,因身体肥胖长疮,又因宠爱幼子而被长子安庆绪指使宦官李猪儿刺杀。

吴三桂的人生,是一道经典的“选择题”,而他每次都做出了最利己却也最被后世唾弃的选项。他出身辽东军阀世家,早年是明朝的辽东总兵,负责镇守山海关,对抗关外的清军,堪称国之干城。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原本已打算投降李自成,但传奇的是,听说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他“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向昔日的死敌——清朝多尔衮借兵。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联合击溃了李自成。从此,他成了清军急先锋,为清朝平定中原、扫荡南明立下汗马功劳,被清朝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他或许只是个“识时务”的叛将。但清朝坐稳天下后,开始着手削藩。康熙皇帝下令撤藩,要把他调离经营多年的云南老巢。这下触动了吴三桂的核心利益。1673年,他再次打起“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反清。

这就极其讽刺了。他前半生为清朝灭明,后半生又打着复明的旗号反清。他的反复无常,让天下人都看清了他毫无政治节操,只为私利。尽管起初势大,但响应者寥寥,最终在清军的强力镇压下失败。他也在称帝后不久病逝,其家族和党羽被彻底清算。他从明将到汉奸,再到叛臣,一生三叛,用行动为自己扣稳了“三姓家奴”的帽子。

侯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堪称“职业叛徒”。他先属北魏边将,后投靠东魏权臣高欢,深受重用,镇守河南。高欢深知他狡诈多变,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高澄要小心侯景。

果不其然,高欢一死,侯景立刻反叛东魏。他先想投靠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对他充满警惕,想要夺他的兵权。侯景转身就向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投降。年老的梁武帝做着统一中原的美梦,不顾朝臣反对,欣然接纳了这条“豺狼”,并封他为河南王。

不久,东魏进攻侯景,梁武帝派侄子萧渊明去救,结果全军覆没,萧渊明被俘。东魏趁机实施反间计,提议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竟然回复:“贞阳(萧渊明)旦至,侯景夕返。”意思是早上萧渊明回来,晚上就把侯景送过去。

这下彻底激怒了侯景。他立刻起兵反梁,率军一路杀向国都建康(南京)。由于梁朝承平日久,武备松弛,竟被侯景轻易围困台城。最终,86岁的梁武帝被侯景软禁,活活饿死在宫中。侯景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后,干脆自己称帝,国号“汉”。

他的统治极端残暴,疯狂屠杀江南士族,搞得民生凋敝,天下大乱,史称“侯景之乱”。最终,他被梁将陈霸先、王僧辩等人击败,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尸体被百姓分食,头颅被送到江陵示众。他从一个寻求庇护的降将,变成了亲手终结南朝梁国、给江南带来深重灾难的恶魔。

朱温的发家史,是唐末藩镇武将野心膨胀的标准模板。他最早参加黄巢起义军,因作战勇猛,成为黄巢手下重要将领。但当黄巢大势已去时,他敏锐地察觉到风向,立刻阵前倒戈,投降了唐朝。

唐僖宗大喜过望,赐名“全忠”,任命他为宣武军节度使。从此,朱全忠成了唐朝的“救火队长”,在剿灭黄巢余部和与其他军阀混战中,势力急速扩张,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藩镇。他看似是唐朝的“忠臣”,实际上每一步都在为自己攖取权力。

到了唐昭宗时代,他已成为实际控制朝廷的权臣。他强行迁都洛阳,以便控制,并开始大肆屠杀唐朝宗室和忠于皇室的朝臣。公元907年,他最终逼迫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享国289年的唐朝,就此正式灭亡。

他从一个起义军的叛徒,变成了唐朝的“忠臣”,最终又成了篡唐自立的逆贼。他的登基,也开启了五代十国大乱世的序幕。他的结局也充满了讽刺:晚年荒淫无度,竟与儿媳们私通。最终因想立养子为继承人,被亲生儿子朱友珪发动政变刺杀。

石敬瑭的发家史,是五代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时代的典型产物。他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深受信任,被委以重任,担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是后唐王朝防御北方契丹的屏障,堪称国之柱石。

然而,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对他这位实力强大的姐夫极度猜忌,一心想把他调离河东老巢。石敬瑭感受到性命之忧,于是做出了一个遗臭万年的决定:向北方强大的契丹求援

他开出的条件令人瞠目:不仅承诺割让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幽云十六州,还主动请求认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这等于是将中原腹地完全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其后果影响中国四百年。

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他成功灭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从此,他成了契丹人在中原的代理人,每年输送巨额财富,毕恭毕敬。他从一个守护边疆的节度使,变成了引狼入室、认贼作父的民族罪人。虽然他自己在屈辱中当了七年皇帝后病死,但他割让幽云十六州的决定,直接导致了此后中原王朝持续数百年的战略被动,直到朱元璋时代才收回。他的“忠”仅限于自身权位,而非家国天下。

刘整的故事,是南宋末年悲剧的一个缩影。他本是南宋名将孟珙的部下,出身北方,骁勇善战,尤其精通水军,在金州(今陕西安康)等地多次击败蒙古军,屡立战功,是南宋西线防御的核心将领之一。

然而,当时南宋朝廷被以宰相贾似道为首的集团把持,对出身北方的将领极度猜忌和排挤。刘整的顶头上司、四川制置使俞兴与他有旧怨,更是处处刁难,甚至策划要剥夺他的兵权并加以陷害。

刘整深感自危,他认为自己在外浴血奋战,却要遭受朝中奸臣和庸帅的迫害,悲愤交加之下,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决定:率领麾下精锐水军和泸州十五郡、三十万户的人口,投降了蒙古

他的投降,对元朝来说是天赐良机。元世祖忽必烈大喜过望,极为重用他。刘整不仅带来了南宋最急需的水军技术和长江上游的战略要地,更向元朝提出了“先取襄阳,浮汉入江,直趋临安”的灭宋战略。他后来成为元军灭亡南宋的急先锋。他从一个抗蒙英雄,变成了为元朝打开南宋大门的钥匙,其转变固然有南宋自毁长城的因素,但其行为本身,仍被视为彻底的背叛。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几乎就是“反复无常”的代名词。他最初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深受信任,是丁原的贴身护卫和头号打手。然而,董卓入京后,用一匹赤兔马就轻易收买了他,他转身就杀了义父丁原,投靠董卓,并再次拜董卓为义父。

在董卓麾下,他同样成为其最锋利的爪牙,助纣为虐。但后来,他又因为与董卓的婢女私通(一说为貂蝉)以及被王允等人劝说,再次上演弑父戏码,亲手杀死了董卓。因此被张飞怒骂为“三姓家奴”。

此后,他先后投靠袁术、袁绍、张杨,甚至一度想投靠曹操,都因自身难以驾驭而无法长久。最终他趁曹操攻打徐州时,袭取了兖州,后又夺取刘备的徐州,总算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但他性格多疑,缺乏谋略,不会用人,最终在下邳被曹操和刘备联军击败,被擒后缢杀。

他的一生勇猛无敌,在战场上从未怯阵,但在人生的抉择上却始终彷徨。他像一把没有刀柄的利刃,虽然锋利,却伤己伤人。他每一次背叛,看似都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实则却一步步耗尽了自己的信誉和未来,最终无人敢收留,无人敢信任。

宇文化及出身北周贵族,其家族与隋朝皇室关系密切,他本人是隋炀帝杨广的宿卫将领,深受信任,堪称心腹。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巡游江都,他都随行在侧,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正是这位深受皇恩的禁军统帅,最终却成了隋炀帝的索命人。公元618年,隋朝天下大乱,民变四起,隋炀帝却仍想迁都丹阳,偏安江南。随驾的骁果军(禁卫军)大多是关中人,思乡情切,人心浮动。

宇文化及与其弟宇文智及利用了士兵的怨气,发动兵变,率军杀入宫中,缢杀了隋炀帝。他本无大才,弑君后惶惶不安,立了一个傀儡皇帝,然后带着部队一路西归,想打回关中。一路上,他奢侈无度,内部争权夺利,军队纪律败坏。

最终,他的部队在河南遭遇李密瓦岗军的重创,随后又被河北窦建德的大军包围。兵败被擒后,与其二子一同被窦建德处斩。他从一个护卫皇帝的忠臣,变成了弑君的逆贼,又在一片混乱中妄图称帝,最终只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成了隋末乱世中一个匆匆而过的丑陋注脚。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元勋,文武全才。他辅佐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并率水军南下,为平定南陈、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此后,他长期担任宰相,权倾朝野,是隋朝初期当之无愧的柱石之臣。

然而,他人生的重大污点,也为他贴上了“奸”的标签。在隋文帝晚年废立太子的宫廷斗争中,他站在了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一边,利用文帝和独孤皇后对太子杨勇的不满,构陷诬告,最终帮助杨广成功夺得太子之位。据传,隋文帝病重时,疑似被杨广、杨素等人合谋害死,杨素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隋炀帝即位后,他继续得到重用,主持修建了东部洛阳城等巨大工程。但他位极人臣,深知炀帝多疑,曾感叹“我岂须更活耶?”可见其内心的不安。他虽未直接反叛,但他为了政治投机和巩固权位,参与甚至主导了篡逆阴谋,为隋炀帝的暴政上台铺平了道路,间接成为了这个短命王朝的掘墓人之一。他用自己的权术,证明了即使是开国功臣,若心术不正,也会成为破坏根基的蠹虫。

刘守光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其父晚年昏聩,他发动兵变囚禁父亲,自立为卢龙节度使。初期,他面对强大的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的威胁,还能团结将士,固守幽州,击退晋军进攻,保境安民,堪称一方藩镇的守护者。

几次胜利让他迅速膨胀,变得狂妄残暴。他自觉功高,竟想做皇帝。手下将领谏阻,他大怒道:“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于是将谏阻的将领全部处死。

公元911年,他在幽州悍然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这一僭越之举,立刻成为众矢之的。晋王李存勖正愁找不到借口,立即发大军讨伐这个狂妄的“燕帝”。刘守光的统治本就不得人心,很快众叛亲离。城破后,他与妻子李氏试图化妆逃跑,被擒获。

李存勖将刘守光父子押回晋阳。临刑前,刘守光丑态百出,哀嚎求饶:“我刘守光善骑射,王欲成霸业,何不留我以效死力?”其妻李氏斥责他:“帝王之业,岂可复为偷生之计!”最终,父子均被处斩。他从一个有能力守住基业的节度使,因狂妄和野心而自我毁灭,成了天下笑柄。

11. 张邦昌:从北宋宰相到“伪楚”皇帝(1081年-1127年)

张邦昌在北宋末年官至少宰(副宰相),是朝廷重臣。靖康之变,金军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及大量宗室,需要找一个汉人傀儡来管理黄河以南地区。由于张邦昌性格软弱、易于控制,且有一定声望,被金人选中。

金人以屠城相威胁,强立他为帝,国号“大楚”。据记载,张邦昌起初极力推辞甚至哭泣,但最终在金人刀剑逼迫下,战战兢兢地穿上皇袍,接受了玺绶。他即位后,不敢称“朕”,不敢坐正殿,不敢举行正式朝会,公文手书不用皇帝圣旨而用手谕,并 promise 一旦迫走宋哲宗的废后孟氏(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并还政于赵氏。

不久,金兵北撤。康王赵构(后来的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建立南宋。张邦昌立刻前去朝见,去除帝号,献上大宋国玺,并呈表请罪。他以为自己是被逼无奈,且主动还政,能得宽恕。

初期,宋高宗确实授他以高官(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但很快,以李纲为首的强硬派大臣纷纷上书,认为张邦昌僭逆之罪绝不能赦,否则国法纲常无存。在巨大压力下,高宗最终下诏将张邦昌贬至长沙,并于不久后赐死。他从一个无奈的傀儡,终究因跨越了称帝这条不可饶恕的红线,而被钉上了“叛臣”的耻辱柱。

李全原是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后与兄长李福聚众起义抗金,成为红袄军的重要首领。他们作战勇敢,一度给予金军沉重打击,是北方抗金义军的一面旗帜,对南宋而言,是北方的忠义之士。

南宋朝廷看到这股力量,试图加以利用,授予李全京东路总管等官职,提供一些钱粮,希望他们能在敌后牵制金军。但李全的野心随着实力增长而膨胀。他利用宋廷的支援,大力发展个人势力,逐渐将抗金义军变为自己的私人武装。

他周旋于南宋、金和新兴的蒙古三方之间,首鼠两端,一切以扩张和保住自己的地盘为核心目的。时而向宋廷要钱要粮,时而与蒙古暗中联络,甚至攻击其他抗金义军部队。最终,他公开叛宋,发兵南犯,企图割据江淮。

南宋政府不得不调集大军镇压这位昔日的“忠义军”首领。绍定四年(1231年),李全在扬州城外与宋军激战,兵败被杀。他从一个反抗压迫的义军领袖,蜕变为一个只图私利、反复无常的军阀,最终被曾经支持他的南宋朝廷消灭。

张弘范是元初名将张柔之子,自幼深受汉文化熏陶,能诗善文。他虽为汉人,但自其父起就已归附蒙古,并在蒙古政权中效力。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

1273年,他参与元军攻陷南宋战略重镇襄阳的战役,为元军顺江东下打开了大门。1276年,他作为元军主力统帅之一,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北去。

最令他背负千古骂名的一战,是1279年的崖山海战。他作为元军主帅,在此战中彻底歼灭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丞相陆秀夫背负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彻底灭亡。战后,他竟在崖山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后世有文人添加一“宋”字于前,变为“宋张弘范灭宋于此”,以示讽刺)。

作为汉人,他却为异族政权彻底灭亡汉人正统王朝担任了最高指挥官,这在深受儒家华夷之辨和忠君思想影响的士大夫看来,是无法原谅的“汉奸”行为。尽管在他的立场上,他效忠的是元朝,且文武全才,功勋卓著,但其历史评价始终因这“灭宋之功”而充满争议和负面色彩。他从元朝的能臣良将,变成了汉族史观中的悲剧性人物。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