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这9件“传家宝”,你知道几个?回答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09:36 1

摘要:2024年,晋城的珐华釉瓷器惊艳亮相“巴黎名媛舞会”,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国名片,属于国家级非遗,不仅被大英博物馆在内的多家世界级博物馆收藏,更是被赠送给各国政要的“国礼”。

从“养在深闺”到“网红爆款”

从濒临失传到年入千万

从博物馆陈列到生活化表达

非遗不再是你记忆里的博物馆标本

晋城非遗技艺

如何颠覆你的传统印象

跟随小编来一探究竟吧~

1

土与火的涅槃诗:

珐华·黑陶

一、珐华:千年窑火重燃的釉色史诗

2024年,晋城的珐华釉瓷器惊艳亮相“巴黎名媛舞会”,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国名片,属于国家级非遗,不仅被大英博物馆在内的多家世界级博物馆收藏,更是被赠送给各国政要的“国礼”。

珐华与“唐三彩”齐名,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其烧制始于元,盛于明,在清代雍正之后逐渐断烧。在阳城乔氏父女以及张勇勇等人的努力下,时隔三百多年后,于2017年5月恢复烧制。

曾因断烧三百年沉寂于历史长河的珐华,当下在匠人的指尖和时代的风口上狂飙。从结合《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开发铁佛寺主题作品,推出珐华夜灯、茶具、耳饰等轻奢文创,到登上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吸引海外华媒惊呼赞扬。珐华用一场“窑火重生”的逆袭证明:传统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自带流量的顶流IP

二、高平黑陶:窑火淬炼的“黑珍珠”

诞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高平黑陶,于2009年入选第二批山西省级非遗,被央视《探索发现》节目组专程打call,其制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堪称当之无愧的“非遗顶流”。

高平黑陶以“黑如墨、润如脂”惊艳千年。选用高平储量丰富的红土胶泥,经选料、澄陈、揉练、成型等8道工序。窑温精准控制在900℃时,草木灰与陶土交融,淬炼出乌金般的玄黑色,触手生温,叩之如磬。

如今,高平黑陶打破“无彩”传统,创新彩绘技艺,化身茶具、摆件等文创,既复刻战国纹样,又融入现代美学,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来晋城旅游,带一件黑陶器具作为伴手礼,再编辑配图文案发送朋友圈……该有多少人心向往之,谁懂啊家人们!

2

传统工艺的双生火焰:

潞绸·打铁花

一、潞绸:丝路之上的“软黄金”

同珐华一同在巴黎舞会亮相的,还有晋城的潞绸。潞绸与杭缎、蜀锦齐名,名列中国三大名绸之一,其工艺最早可追溯至隋朝。2014年,潞绸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煮茧缫丝到提花织造,需经30天精工细作,一匹潞绸可织出72种暗纹,连慈禧都赞其“赛过江南”。

2024年,高平潞绸上演“硬核跨界”——非遗技艺与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梦幻联动!在“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上海专场活动上,潞绸以“柔似云锦”的东方美征服复旦教授,最终以“复旦蓝”为底、潞绸为封,打造出“能触摸的千年锦绣”录取通知书。刚高考完就“傍”上985,是谁羡慕了我不说......

二、打铁花:夜空绽放的“铁树银花”

打铁花也能“打”出世界纪录?以司徒小镇大阳古镇为代表的晋城热门旅游景点,将打铁花作为核心卖点和表演重心,吸引各地游客纷纷打卡,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司徒小镇还以精心创排的“千年铁魂”打铁花表演拿下了吉尼斯“最大规模打铁花”的世界纪录!

打铁花最早源自春秋战国,是一项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技,匠人们将1600℃铁水泼向夜空,柳木棒猛击瞬间迸裂为火树银花,寓意驱邪纳福、越打越发。这项非遗技艺融合道教祭祀与冶铁文化。

现代的铁花匠人们,借助科技搭配音乐灯光演绎“龙穿花”,让铁水与烟花共舞,成为震撼的国潮盛宴,由晋城扩展到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各地旅游景点。

3

刚柔并济的指尖传奇:

大阳钢针·晋城剪纸·高平绣活

一、大阳钢针:千年针都的“淬火新生”

大阳钢针制作技艺始于明代,鼎盛时年产钢针超10亿枚,占据全国七成市场,因此大阳古镇也被誉为九州针都。大阳钢针原料采用太行山优质铁矿,经选料、冷拔、穿孔、淬火等72道工序,成品“坚如铁、细如发”。明清时期以“枚枚钢针穿铜钱”的严苛质检闻名,沿丝绸之路远销欧亚,成为晋商精神的微观见证。

在大阳古镇,非遗传承人裴向南用72道古法工序让铁杵化身绣花针,游客能抡锤体验1毫米针面凿0.5毫米针孔的硬核工艺!钢针书签刻着《卖针歌》、战国纹样胸针变身国潮配饰,“针都文化节”让铁花与钢针火星共舞、激活针都千年记忆。这座活着的钢针迪士尼,正用文创盲盒和AR技术,让缝补过丝绸之路的老手艺焕发新生。

二、晋城剪纸:指尖上的东方魔法

晋城剪纸,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出了太行山的烟火气与想象力。它以泽州、高平、陵川、大阳四大流派为脉络,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主要内容以民俗信仰及生活场景为主。

如今的晋城剪纸,早已跳出窗棂,化身文旅体验与国潮符号:在司徒小镇,巨型剪纸灯组点亮夜空;在皇城相府,游客可体验“围炉剪窗花”;而高平非遗市集上,剪纸香囊、虎头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高定版生活美学”。这项指尖上的东方魔法,正以镂空的红纸为笔,续写着“一剪生万象”的千年传奇。

三、高平绣活:经纬交织的“民俗密码”

高平绣活,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是山西省刺绣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项目。作品《事事如意》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部分绣品出口欧洲,成为丝路文化交流的载体。

高平绣活起源于明代中期,其发展与婚嫁、满月等民俗活动紧密相关。高平绣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所绣图案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绣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是晋东南农耕文化的缩影。

如今的高平绣活,早已突破布帛经纬,化身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的“双面绣”:一方面,非遗传承人赵翠林牵头设立凤林刺绣厂,培育出三百多名“绣娘”,带动当地增收创收;另一方面,与《黑神话:悟空》等IP合作开发联名文创,探索非遗数字化表达。这项“穿针引线的千年史诗”,正以党建引领为针、文旅融合为线,织就锦绣山河入画来的时代华章!

4

舌尖上的非遗魔法:

面塑x伏姜

一、面塑:指尖揉出的“可食博物馆”

面塑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大阳面塑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美术项目之一。晋城面塑多次亮相中国非遗博览会、山西省文博会,并在海外(法国、日本等国家)文化交流中展示,收获广泛好评!

面塑最初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承载着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到如今,面塑更多用于节日供奉及婚俗庆礼,作为美好祈愿的象征。

在晋城,面塑这门“面团魔法”已跳出灶台,正以活色生香的姿态破圈生长,在“非遗+旅游”的浪潮中化身文创爆款、体验工坊。2024《晋城手造·寻礼记》系列节目通过短视频推广面塑文化,用面团讲述千年不老的东方童话!

二、伏姜:太行山间流淌的千年琥珀

晋城伏姜是太行山东南部独特的传统养生食品,以生姜和黑糖为核心原料,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于2017年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伏姜的魂灵深藏在三伏晒足四十日,九搅方得一味真的匠心里。太行山特有的怀姜需经“三洗三晾”的淬炼——先用碎瓷片刮去姜皮不伤肌理,再用碓臼捣出黄金姜汁,与黑糖配比融合,再于太阳下晾晒后方能食用,有保健暖胃的奇效。

如今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在段庄村的农家小院,传承人陈金义架起测温仪监控晒场,抖音直播间里伏姜引发抢购潮,电商平台销量逐年增长,甚至让澳洲食客迷上太行山的辛辣。古老的祛寒秘方正变身国潮养生新宠,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瓦缸里的阳光继续温暖着世界的胃。

铁水星雨点燃银河梦境

而是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潮流单品”!

这个春天,约吗?

来源:晋城太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