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海静得很,仿佛连风都舍不得打扰。可就在1792年秋天,英国“狮子号”战舰挂着耀眼的国旗,领着一队排山倒海的舰队,从朴次茅斯港缓缓驶出。这不是寻常的海上旅行,他们这趟可不是来观光的。表面上,是替大清皇帝乾隆祝寿,好像两国老友见面一般。事实上,背后暗藏玄机。船上
大海静得很,仿佛连风都舍不得打扰。可就在1792年秋天,英国“狮子号”战舰挂着耀眼的国旗,领着一队排山倒海的舰队,从朴次茅斯港缓缓驶出。这不是寻常的海上旅行,他们这趟可不是来观光的。表面上,是替大清皇帝乾隆祝寿,好像两国老友见面一般。事实上,背后暗藏玄机。船上的马戛尔尼勋爵,压着一肚子的任务——怎么也得和清朝谈成点事,能让大英帝国的货物在中国也“滞销清仓”一回才算赢。
可人算不如天算。马戛尔尼这口还没张开呢,乾隆已经挥笔写好“绝交信”,墨迹未干就发回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手里。老乔治摊开一看,洋洋洒洒七八百字的文言,把他看得直乐,说这位大清皇帝“真当自己是日头照山川”。讽刺归讽刺,他还是把信珍藏了;如今,这封信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岁月斑驳地躺着。
讲这段历史,光看英国人“嘲笑”乾隆或者中国“不懂市场”,其实并不全面。弄懂来龙去脉,得翻翻那个年代花样翻新的世界秩序。十八世纪的英国,早就变了模样。工厂里机器轰鸣,纺织机卷起的棉花能堆成“小山”。码头边集装箱满得要命,卖不出去的货堆得工人大眼瞪小眼。反观当时的中国,还停留在“万国来朝”的自嗨中。
其实,英国人最开始对中国的幻想,大多拜一本叫《马可·波罗游记》的书所赐。英国街头有人讲:中国农夫地里随手能掏个金元宝出来。这类话说多了,连常识都懒得分辨。可要说盲目,也不全对——英国人精于算计,生意经念起来比和尚还溜。
一开始,英国皇家更想小心谨慎,不愿轻易和中国硬碰硬。可一边是“仓库山积”,一边是传说中的“黄金国”,这还犹豫个啥?商人、王公贵族、工厂主排着队催乔治三世赶紧动身。于是,他们琢磨了很久,最后决定请出马戛尔尼。小伙子干劲十足,谈判桌上比斗牛士还英勇,之前还拿下过一份跟俄国拉锯了二十年的贸易协议。
说起来出发的时候,英国港口都热闹得难得一见。这支使团可不只是外交官,还有画师、生意人、工程师……甚至还有厨子和杂耍师傅。英国人嘛,办事讲究“全能配置”,“既要谈生意也要面子”,心里想得挺周到。可这趟路走了九个月,风吹日晒,轮翻着生病吐血,踏上海外土地不是简单的“坐船兜风”。
那年中国,正是乾隆晚年——上头的自信,下面早已“墙皮脱落”。康乾盛世的尾巴上,大清人还没冷静地审视世界变化。喝茶聊八卦,听戏看热闹,全民的想象力都用在歌颂“天朝”了。有人讽刺,说在那会儿,北京街上都流传着“大清气运万年昌隆”。
马戛尔尼一行刚抵达中国,传闻早已先到。有人嚼舌头,说这些英国人带着“洋魔术”而来。其实他们赶到北京前,乾隆正好北巡避暑,这点小插曲并没难倒英国人。倒是接下来的“拜见礼仪”,一场硬仗。
乾隆坚决要对方三跪九叩,按中国老套路来。可马戛尔尼嘴上没说,心里可是一百个不乐意。他想,英国好歹是有脸有面的国家,这不是割自己国家的面子吗?情急之下,双方僵持得像两只打结的蟹钳,谁也不肯松口。
你品品这个场面。中方满脸“你不叩头,是不把皇帝放眼里”;英方则一脸“我们只对上帝屈膝”。最后,马戛尔尼半妥协半坚持,只用单膝跪地算给了最大面子。这礼仪闹剧背后,就是时代、观念的“磕磕碰碰”。
礼毕,宴席开始,桌上鳖鱼、山珍,配着些啥,英国使节实在吃不惯。听说英国的小画师还偷偷画了一张现场速写,画纸卷角还带着一块油渍。宴毕,马戛尔尼开口谈正事,说咱们能不能也让英国人在你这开港通商,说不定给大清带点新气象。乾隆听完只是冷笑:“法度旧规,岂能一朝更改?”
其实,这回马戛尔尼带来的“洋货”,远比之前葡萄牙人、荷兰人、俄国人来的新。像自动怀表、特制步枪、精密经纬仪。这些玩意儿,清朝大员表面客气,实际大多并不上心。有趣的是,英国人还张罗着弄个火器表演,想在乾隆面前“显摆一把”。可大清名臣和珅看了,淡淡一句:“这些武器风头大,实则未必有实用。”其实大清军队,那年头主打还是什么红缨枪、柳叶刀,哪里见过正规军队整队开火的阵仗。
当时使团里的医生罗本森日记中写了一段:“朝廷上下接待很周全,但对新奇玩意儿兴趣寥寥。倒是工匠们偷偷瞧了老半天开花子弹,还把火枪拆了看看里面的结构。”这细枝末节里,透着点儿“门外汉”的新奇,好奇归好奇,谁也没想学。
宴后聊天,马戛尔尼还是不死心,一遍遍争取贸易权,说英国也能带金子机器来换中国的茶叶瓷器。乾隆的回答直接,“本朝所需,已足自给。”官员一通拍马,连说“华夏无所不有”,铁了心不让。
你要说当时清朝真的如表面光鲜?马戛尔尼他们偷偷逛过天津小街。城边有小药铺前常有人等粥,有老太太穿着打补丁的布衫。有次一行人路过关厢,正碰上当地老百姓抬着自家病人的担架,无声无息。老底子亮给了洋人看,马戛尔尼私下和同僚感叹:盛世未必如传说,不如带回去一份“人间实景”。
被拒后,马戛尔尼等人带着那封乾隆手书的信回了英国——封口袋还沾了点桌上的酱油渍。信里洋洋洒洒说“天朝物产丰饶,无所不有”,还专门提了句“你们千里迢迢,难得诚心,可咱这里不差你一份忠心”。再讲英国带来的新式火炮、时尚小玩意,乾隆根本没分类,就全堆在后宫陈设当摆件。有人说,那封信除了粉饰自家,还“顺手”把英国降了一格,读来叫人生闷气。
说起来,马戛尔尼这趟“考察团”,实则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国“表里不一”的触感:表面是礼仪足,里头却是止步不前。他们把“大清九州”看了半圈,这位“天朝老大哥”,在辉煌外衣下早有裂缝。
所以有人说,马戛尔尼吃了闭门羹,却为英国人打开了另一扇窗。一年过后,英国关于中国的论调急转直下。昔日的“人间天堂”,变成了官僚僵化、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往后许多年,这种观念一直在滋生后患。
转回来想想,乾隆和马戛尔尼其实各有苦衷。乾隆图的是一份古老的面子——宁肯错过也不给别人“抬杠的机会”;马戛尔尼实则是第一个看清梦幻外壳的人——而他的窥探,后来却成了英国“大动干戈”的起点。
我们现在回望,如果当初乾隆能放下“天朝迷雾”,愿意稍微推开窗户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会不会后面那一连串硝烟、屈辱都能少一点?历史没有假设,但总有人会想,如果当年两国人能坐下来真诚聊一次天,故事会不会结得柔和点?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高高在上太久,反而错过了最该牵手的时候。人走路不能老盯着自己鞋面。历史,总爱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让人醒悟。至于那封信,现今还安安静静放在博物馆角落里,看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讲它的人,心情各有不同——也许这就是历史最让人放不下的地方。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