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在大街上听到这样的议论——“汉人是不是天生不喜欢打仗,总感觉两千年来都被人欺着?”你要说没点脾气吧,可一翻历史,好像每隔几十年边疆就要出点乱子,有时候还真被外族凑热闹折腾得够呛。可你说汉人要真是和气到只会耕田种地,一点血性没有,偌大一片好地这么几千年凭啥一直
你在大街上听到这样的议论——“汉人是不是天生不喜欢打仗,总感觉两千年来都被人欺着?”你要说没点脾气吧,可一翻历史,好像每隔几十年边疆就要出点乱子,有时候还真被外族凑热闹折腾得够呛。可你说汉人要真是和气到只会耕田种地,一点血性没有,偌大一片好地这么几千年凭啥一直在自己家手上?这事啊,整的和种菜抢菜地差不多,遇着下雨收成好的时候,邻家大哥没事就想来摘两根黄瓜,偏汉家老头能把人撵出去,还嫌对方不够规矩。
你要说汉人总挨欺负,那也不光是被揍票戏,这账要翻起来,真没谁比得过汉人自己能折腾自己的劲头。你看东汉末年,光是各路义军、豪强、割据势力、兄弟内斗,自己家打起架来一个比一个狠,那种烟火气——不是打仗要命,就是争地分家,折腾得土地都快换主了。不是没力气,是真怕闲着。
再往前推个几百年,秦末汉初那班兄弟,谁都不是生来卖菜的。刘邦贩着酒,项羽磨着剑,谁也没心思种田——一个喊着“沛公今非昔比”,另一个“力能举鼎”,弄得后来“楚河汉界”分得明明白白。刘邦打下江山,头等重要的工作,还是安边戍守、屯田耕地,把从前打下来的地方一寸寸扎实了,像打地基那样,怕夜长梦多。
许是因为活在农田里的缘故,汉人对地皮的感情太深。唐朝李世民打完突厥,打完高昌,往往第一件事不是询问俘虏口供,而是派人丈量田亩,把边疆上的地分下去种。边官奏报说哪块地土壤肥、灌溉便利,李家宗室、功臣豪杰都想分一块,几十年下来,原本咬牙切齿的外族,逐渐也被田地诱惑,纳了贡、送了马,自愿混进大唐户籍里。
你要说真没人打得过外族,这事要看怎么讲。有年安史之乱,一群胡人跟着范阳的叛军闹,唐人都吓得不敢带兵。当时的“杀胡令”一出,老百姓一夜间跳出来,刀锄铁杵齐上阵,只为守自家三尺土。有些外族降了,最后还在边地照样耕地娶妻,觉得没有什么比安安稳稳种田更带劲。谁生谁生气,谁真吃得起苦,还不是留在田里干活的?
当然,风水轮流转。元明交替时,蒙古骑兵看见汉地丰富,老想着把地人一起带回草原。结果没带几天人,人还跑回来了,但带不走的是一颗种田的心。朱元璋算是人精,一把破饭碗都舍不得丢,打出来的天下,也是一锄头锄头攒回来的。谁敢说明朝那些屯田的兵,不是刀枪铁血混起来的?每打下一个地方,先挖壕种田,再建墙防贼,只有自己养活自己了,土地守得住,腰包才鼓。
说到底,要是说外族喜欢高原、戈壁、森林,是不是因为真爱冒险?也许吧,但家里没地种饿肚子时,他们也会自己找出路。你别说外族多会打仗,汉人可也是砍完柴种完树照样会舞刀弄枪。那些“能歌善舞”的名声,是后世打下的生活调调。风沙打脸,人还得抡起铁锹把菜地守好,别让外头人占了便宜。
有朋友说,这些外族名字听着都透着点狠,比如匈奴、契丹、女真、满洲。可别忘了,号称“自古以来”戍边卫国的,可没少汉人!不是“善良感化”,是把人逼急了,宁愿背井离乡,也要守家卫土。宋朝抵御西夏、维持北疆,说穿了,指望的还是边地汉人,每年春秋换防,留下的不只是胡麻小麦,还有孩子和夫人的期盼。
有人觉得汉人这民族,总是边疆易碎、腹地坚牢,说到底一句话,“穷则忍让,达则拓疆”。昔日的唐室疆域、明清东南大海,还有哪个不是拗不过地皮诱惑,一茬又一茬耕出个家国版图来?海不耕种?闽粤那帮老帮菜,用一叶扁舟漂去南洋,照样关心自家种下的红薯地出了多少薯。
所以你看,历史里汉人吃的苦、扛的槌、不服输的劲儿,远不是“体质弱、没血性”能解释的。打赢了觉得是应该的,打输了是吃了亏,总得写成教训。打仗是逼出来的,保住家园才算本事。有人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可真到了家门口,谁不是一口气冲出去?无非是我们骨子里觉得土地最重要,家最重要,哪天被逼急了,软刀子也能磨成钢。
你问五千年来,仇是不是都报了?这心结搁着呢。毕竟咱大伙儿还没在世界上抡到第一,把地里的事弄明白了,再说打仗、争气,那才心安理得。不然,说不定哪天,沙滩头上又多冒出几个“能歌善舞”的胡人,咱照样抄起铁锨干活,一边种田一边琢磨谁家的地该归谁,各自都有一肚子账要算。
但谁说汉人不血性?家门口被踩一脚,种的一亩麦子被偷一小畦,哪个不红眼?谁还没点念想,说哪天把帐补回来,就算是摆地摊卖番薯,也想多占个摊位,心里才舒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能歌善舞,偏偏汉人的歌舞总有点刀光剑影、热腾闹闹。你说怪不怪?
这些老账留着,回头再说。反正打输了有记性,打赢了图个安心,牛有牛脾气,人也有自己的地气。这就是咱汉人一脉的活法,人都不傻,都记着呢。
来源: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