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00栋建筑提交损毁报告、游客大规模退房、上议院全体戴头盔开会……仿佛一夜之间,泰国陷入恐慌。
在过去这几天,“泰国地震”成为了不少人朋友圈和新闻推送里的高频词。
5500栋建筑提交损毁报告、游客大规模退房、上议院全体戴头盔开会……仿佛一夜之间,泰国陷入恐慌。
可与此同时,总理佩通坦却频频发声:“请勿恐慌”“余震未对泰国产生影响”。
一个国家,两个画面。
一边是千亿泰铢的损失估算,一边是官方口中的“无实质性影响”;
一边是社交媒体热议“地震恐慌”,一边是内阁层面试图安慰民众。
面对这场地震,我们到底该如何理性评估它对泰国社会、经济与制度的真实冲击,以及“泰国地震真相大反转”背后的更多层次?
经济未受影响!
泰国财政部称地震造成的损失约1000亿泰铢
近日,泰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皮猜先生透露,此次地震对经济没有影响,泰国政府已承诺向受害者提供进一步的援助。因为据报道曼谷约有5,500栋建筑受损,总损失可能达1,000亿泰铢。
皮猜表示,财政部已经和曼谷市政府官员一同密切关注局势,政府机构、国有银行和金融系统的运营并未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财政部正在研究更多帮助受地震影响民众的方法,并协调国有金融机构采取措施提供资金的流动性,帮助各个企业得以复苏。
此外,他还指示泰国保险委员会办公室(OIC)与各保险公司合作评估损失,并鼓励他们考虑将地震相关损失纳入保险范围。
泰国普通保险协会(TGIA)会长颂蓬先生表示,地震造成的整体损失初步估计约在1,000亿泰铢以下,而新冠时期的损失约为1,500亿泰铢。
泰国保险委员会办公室秘书长楚查称,目前已经为曼谷5,500栋建筑提交了损失评估申请。
同时,泰国人寿保险协会(TLAA)会长努萨拉也表示,该协会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对索赔进行处理,并将持续不断地提供服务。
泰国雪上加霜!
大批游客纷纷退房!旅游业损失或达10-15%
近日,泰国酒店协会(THA)主席添巴实先生透露,自“地震”后协会收到各酒店经营者的通知,称有8-10%的游客要求退房,尤其是曼谷、清迈府、清莱府和大城府。
尽管其中有些人是改变目的地,去往芭提雅或普吉。
该协会预计,未来2周内外国游客的信心定会受影响,其中既包括已经预订了行程的团体,也包括那些正在决定出行的群体,从而导致酒店和旅游业务的收入至少蒸发10-15%。
同时,协会还预计地震的影响还会持续至即将到来的宋干节,大约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至于2025年的外国游客目标,在此次地震后要达到政府设定的3,900-4,000万的目标十分困难,协会认为若能达到2024年的3,554万人就算是成功了。
他补充道,协会已经同泰国国家旅游局(TAT)协调安排了4,000多名工程师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查,通过了检查的酒店后续将会公布说明。
总理佩通坦:
请勿恐慌!缅甸余震未影响泰国!
据多家泰媒消息,3月31日,泰国总理佩通坦对外作出回应称,经与多个部门确认,缅甸地震后发生的余震未对泰国产生影响,希望广大民众关注政府部门消息,切勿恐慌。
同时,31日上午11:53,佩通坦还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发文公布了与多个部门检查和核实信息后得出的结论。
具体如下:
1.气象局消息确认泰国境内未发生地震,缅甸的余震也未对泰国造成影响;
2.出现裂缝是建筑物负责人下令疏散人群的原因,且报告显示为原有裂缝,目前相关部门正根据曼谷市长查察的指示开展检查工作,以确认是原有裂缝或新产生裂缝,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
3.希望各建筑物负责人加快检查速度并于确认后开放服务,以为在建筑物内工作和居住的人员建立信心,不确定的可联系公共工程和城乡规划厅、防灾减灾厅寻求帮助;
4.各个建筑物的疏散工作由相关部门自行决定,但需确保指示明确且已与政府公布的信息进行核实。
此外,佩通坦表示,希望民众关注政府部门提供的信息,因为政府信息是经过认证的正确信息,如此才不会引发民众担忧或恐慌。
反应过度?
泰国上议院全体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开会引热议
据多家泰媒消息,3月31日,泰国上议院当天上午举行的第26次会议(第2届年度常会)前,所有议员的座位上都配备了白色安全头盔和反光背心,包括还有哨子及手电筒,目的是为了预防可能会发生的余震。
上述举动也被各大泰媒纷纷转载报道,并用“载入史册”之类的字眼来描述形容。
而当天,泰国总理佩通坦对外作出回应,称缅甸地震后发生的余震未对泰国产生影响,希望广大民众关注政府部门消息,切勿恐慌,包括曼谷市长查察也做出了同样的提醒。
之后,有泰国博主搬运了上议院议员们“全副武装”开会的照片并配文称:“然后告诉民众不要惊慌???”,
引得不少网友纷纷前去评论,称:
“要塌了帽子也救不了”、
“这组照片怕是要火到国外”、
“跟闹着玩似的,觉得不安全就让专家去检查或者暂停会议”、
“都是年纪大的可以理解”等等。
裂缝之中,看见希望:
泰国地震的真实代价与未来路口
3月28日以来,泰国突发的地震与余震,打乱了城市节奏,也在无形中考验着内阁治理能力与民众的信心。
从5500栋建筑报告裂缝、初步损失估算达1,000亿泰铢,到游客退订潮、旅游业收入预估下滑10-15%,似乎一切都在向“危机”靠近。
然而,当泰国总理佩通坦坚定地对外表态:“请勿恐慌”,这句话并非只是一句简单的安抚,更像是一场从舆论焦虑中唤醒理性与重建信心的“集结号”。
建筑受损、损失千亿
真的是“没有影响”?
泰国财政部估算本次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接近1,000亿泰铢,曼谷约有5,500栋建筑物提交了损失评估申请。
这一数字确实触目惊心,然而与新冠时期1,500亿泰铢的冲击相比,影响范围相对可控。
更重要的是,金融系统、国有银行、政府运营并未受到实质性影响,说明国家的基础系统具备相当的韧性。
当前,泰国财政部已与保险委员会、地方政府联动推进灾后补偿机制,国有金融机构也正在研究如何为受影响企业提供流动性援助。
反应迅速、协调机制启动有力,这正是此次危机中的积极信号。
旅游业受创
但复苏的窗口依然存在
泰国地震发生后,游客退订潮迅速波及曼谷、清迈等主要城市,酒店业损失预计高达10-15%。
然而,许多游客仅是“转向”至普吉、芭提雅等地,旅游市场整体尚未陷入崩盘。
酒店协会与旅游局立即启动建筑结构排查,并调动4,000多名工程师对酒店建筑进行审核,为游客安全信心恢复铺路。
而即将到来的宋干节(泰国新年),仍是一次重要的信心窗口。
只要管理得当,官方信息准确透明,旅游业或许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触底回升”。
泰国总理喊话“别恐慌”
是信心的释放还是形式主义?
一边是总理佩通坦与市长查察多次表态“余震未对泰国产生影响”;
另一边,上议院全体议员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出席会议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引发“言行不一”的争议。
但若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看,这恰恰说明泰国社会仍处于“灾后应急”与“恢复信心”的交错阶段。
内阁喊话是一种信心释放,而议会自我保护措施则体现出公共部门对风险的敏感意识。
两者并不完全矛盾,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套信息透明、科学指引、公众参与的灾后沟通体系。
危中有机
曼谷需要一场“体系升级”
这场地震虽不是一场大规模灾难,却给泰国上了一堂关于城市韧性与危机治理的真实课程。
从建筑质量、信息发布机制,到旅游恢复与保险补偿,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地震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对制度强度与应变能力的深层次检验。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让泰国开始严肃面对城市老化、地基下沉、建筑标准不统一、灾后恢复缓慢等老问题。
泰国内阁已表态将推动地震风险纳入未来建筑保险范围,并加强建筑结构认证机制。如果改革能够落实,这场地震可能成为推动城市更新、防灾体系建设的重要拐点。
目前来看,泰国坚定喊出“别恐慌”,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凝聚信心的开始。
“别恐慌”,不是对风险的否认,而是对集体信心的召唤。当前的泰国,确实面临一些挑战:损失不小、信心动摇、外界关注。但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泰国内阁的定力、一个系统的治理方案,以及一个全民共识的恢复路径。
泰国人曾在多个灾难中挺过最艰难的时刻,也有能力在地震后重建更加安全、韧性更强的国家体系。
危机之中,正是信心与制度共同发力的时刻。
来源:知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