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接诊个初三女孩,妈妈是中学老师,爸爸是工程师,家里连茶几摆放角度都要精确到毫米。孩子成绩常年年级前三,可最近总说头疼,一查竟是中度抑郁。
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孩子突然抑郁到底为啥,以及咱们能做点啥。
一、家庭环境压力
咱们这代父母总说“为了孩子好”,可有时候“好”字像座山,压得孩子直不起腰。
上周接诊个初三女孩,妈妈是中学老师,爸爸是工程师,家里连茶几摆放角度都要精确到毫米。孩子成绩常年年级前三,可最近总说头疼,一查竟是中度抑郁。
你们发现没?那些整天吵架的夫妻,孩子反而容易“早熟”——因为孩子早早就学会看脸色过日子。
但更可怕的是“假性和谐家庭”:父母不吵架,但也不说话;不指责孩子,但眼神里写着“你该更好”。这种家庭就像温水煮青蛙,孩子连“我难受”都说不出口。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远超咱们想象。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儿童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儿童就像成人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
二、学业压力过载
现在孩子书包里装的不是课本,是全家人的期望。
现在孩子有多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中间除了吃饭睡觉全在上课写作业。周末比上学还忙,补习班、兴趣班排得满满当当。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把成绩当成了孩子的唯一价值标签——“考不好就是废物”“考不上名校这辈子就毁了”。
我见过太多孩子,作业本上写满“我好累”,书包里装着褪黑素,上课偷偷掐自己提神。他们不是不想学,是实在撑不住了。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问题,反而觉得“现在不吃苦,将来吃更大苦”。
咱们得明白:孩子不是机器,他需要休息、需要玩耍、需要发呆。学习重要,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咱们能做些什么?
给家长的三句话:
1.把“你必须”换成“你觉得”——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试试说:“这次数学确实难,你愿意和我聊聊哪部分最头疼吗?”
2.每天留15分钟“无目的陪伴”——别问作业、别谈成绩,就单纯和孩子一起散步、剥橘子。
3.允许孩子“不优秀”——调查显示,过度控制家庭的孩子抑郁风险增加3.2倍。
给孩子的3个建议:
1.写“情绪日记”——每天用3句话记录心情,比如“今天数学课没听懂,有点烦躁”。
2.找到“安全出口”——可以是学校心理老师,也可以是某个能接你电话的信任的亲戚。
3.药物治疗——找专业医生辩证,中药调理,及时修复脑细胞受损,千万别拖,也别硬抗!
来源:中医范军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