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点在快递物流、网约车、外卖配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集聚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法治护新驿站”,量身定制社保缴纳、欠薪维权、合同规章等高频需求服务和特色化服务项目,梳理形成公共法律服务治理地图、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和高频事项办事流程图等指引。
重点在快递物流、网约车、外卖配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集聚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法治护新驿站”,量身定制社保缴纳、欠薪维权、合同规章等高频需求服务和特色化服务项目,梳理形成公共法律服务治理地图、新就业群体法律服务项目清单和高频事项办事流程图等指引。
二、创新场景化精准普法
落实普法责任制,协调联合交通运输、总工会等部门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项普法活动。
开展“小哥说法”“公证说法”等直播,邀请律师、公证员解读外卖骑手工伤认定、网约车合同纠纷等热点案例,打造“车轮上的法治课”等IP。
三、拓展行业化法律服务
推动行业法律顾问参与平台规则制定,源头防范劳动用工、合同履约、算法歧视等法律风险。
联合行业协会每年为100家以上重点新业态企业提供“法治体检”,建立风险预警清单。
组织50家律师事务所与外卖配送协会、网约车平台结对,定期开展“法律进园区”活动,在物流园区、外卖配送站点、网约车运营公司等地提供现场咨询和上门服务。
四、构建全链条解纷机制
完善民商事调解组织架构,指导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专业调委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实行分级分类调处,推动纠纷就地化解。
积极融入“引导+调解+援助+仲裁+诉讼+执行”全链闭环、“双线融合·多元赋新”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机制,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70%以上。
打造“温仲商调一站通”工作机制,支持温州市瓯越调解中心吸纳解决涉“新”商事纠纷。
探索在5万元以下的信用卡、消费贷款类金融批量纠纷中引入公证调解。推出“公证调解+赋强公证”解纷服务链新模式。
五、实施靶向化法律关爱
对新就业群体申请法律援助实行容缺受理、全域通办和转办、承诺制、代办服务等便民举措,构建更加普惠的法律援助维权“绿色通道”。
制定《新就业劳动者法律服务指引》。
延伸公证服务触角。设立公证法律服务专窗,实行简单公证事项立等可取等服务举措,为新就业、新业态从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公证咨询和办理服务。
六、健全协同化维权体系
联合市总工会聚焦法律援助“四个统一”要求,统一使用服务平台、援助资源库、质量标准和案例发布机制,提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维权质效。
联合征集、定期发布新就业、新业态群体劳动争议法律援助典型案例。
探索“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12351”职工服务热线联动协作,通过劳动关系动态分析、法援信息预警等,常态化开展新就业劳动关系法律风险监测预警和需求分析研判。
七、推行全天候智能服务
升级“7×24小时”智能应答系统,整合“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线上平台,采用AI语音分流+人工专席模式,确保新就业群体咨询响应率>95%,复杂问题48小时内闭环处置。
八、提升反哺化法治素养
制定《新业态从业人员法治素养基准》,开发网络主播合同风险、物流纠纷应对等专题“普法约课菜单”。
加强新就业形态规范用工普法宣传,推动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引导劳动者依法、有序、理性维权,反哺构建规范用工与权益保障协同发展的依法治理良性生态。
开展效果研究评估和结果应用,进一步放大温州市公民法治素养研究与实践中心学术优势,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法治素养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