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电商大败局:社群直播卖保健品,是收割老人最佳方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2:51 1

摘要:在上海长宁、黄浦、宝山等多个区域,看似普通的社区杂货店正成为吞噬老人财富的“黑洞”。这些店铺以“团购优惠”为名,拉拢老年人加入微信群,通过每日私域直播推销高价保健品。店内货架仅陈列油盐酱醋,但线上直播却充斥着“抗癌神药”“降血糖秘方”等虚假宣传,老年人被要求完

现象直击:家门口的杂货店,暗藏“洗脑直播间”

在上海长宁、黄浦、宝山等多个区域,看似普通的社区杂货店正成为吞噬老人财富的“黑洞”。这些店铺以“团购优惠”为名,拉拢老年人加入微信群,通过每日私域直播推销高价保健品。店内货架仅陈列油盐酱醋,但线上直播却充斥着“抗癌神药”“降血糖秘方”等虚假宣传,老年人被要求完成打卡、喊口号等任务以换取小红包,逐渐陷入“情感+利益”的双重捆绑中。

据投诉统计,2025年1月至今,上海12345热线已接到超50起类似案件,涉事店铺遍布杨浦、徐汇、崇明等区,形成“遍地开花”之势。一位老人连续5个月每月消费五六千元购买虫草、熊胆粉等产品,累计花费近3万元,子女发现时已难以挽回。更令人担忧的是,监管人员突击检查时,店内往往查无实据,直播内容转瞬即逝,取证困难。

套路拆解:情感操控、虚假宣传与暴利产业链

1. 情感操控:从“云孙子”到“虚拟家人”

商家精准利用老年人的孤独感与情感需求,招募年轻员工扮演“云孙子”“云孙女”,通过上门送货、按摩关怀、陪聊吃饭等方式建立信任。一名22岁女孩因“嘴甜会哄老人”,单月销售额达160万元,提成13万元。直播间主播则打造“温情剧本”,如虚构药企董事长砍价、农民感恩故事,甚至伪造“消费者现身说法”,煽动老人下单。

2. 虚假宣传:从“养生秘方”到“三无产品”

直播间产品常被包装为“抗癌”“降三高”神药,但实际多为普通食品或三无产品。例如,某直播间售卖的“沙棘籽油”宣称产自“吕梁野山坡”,实则公司无正规注册;另一款“婴儿除菌洗衣液”在工商平台查无出处。商家甚至伪造质检报告,用PS技术制作“使用前后对比图”,将成本不足百元的产品以数十倍价格卖出。

3. 暴利模式:低成本加盟与隐秘分账

这类商业模式极易裂变。加盟商仅需在老小区开设低价门店,通过免费鸡蛋、米面油吸引老人入群,总部负责直播与产品供应。一家公司透露,单店月营业额可达20万元,利润45%,加盟商与总部五五分成,两个月即可回本。某直播间单场GMV超7万元,而产品成本不足售价的10%。

监管困境:隐匿性、滞后性与执法真空

1. 私域直播的“隐身术”

商家采用私域直播规避公域平台监管,仅通过微信群发送加密链接,内容不存档、不公开。执法人员突击检查时,店内无实物证据,线上直播内容难以固定,导致无法立案。

2. 法律滞后与跨部门协作缺位

现行法律对直播带货的界定模糊,尤其是“私域直播”是否属于广告仍存争议。市场监管部门受限于技术手段,难以实时监测动态内容,而网信办、公安等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善,形成监管灰色地带。

3. 违法成本低,商家“打游击”

即便被投诉,商家往往仅需退款了事,无需承担高额罚款或刑事责任。部分店铺被查后,换个区域重开,继续收割新一批老人。

破局之道:高压监管、信用惩戒与社会共治

1. 构建“联合执法+智能监测”体系

专家建议整合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高频投诉商家启动联合执法。同时,利用AI技术实时抓取直播关键词(如“抗癌”“根治”),自动触发风险预警。

2. 提高违法成本,推行“黑名单”制度

对查实虚假宣传的商家纳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法人高消费、贷款等权利;对再犯者加重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3. 社会共治:赋能老人与家庭防线

家庭层面:子女需加强与老人的情感沟通,帮助识别骗局。

社区层面:组织反诈讲座,普及“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等常识。

技术层面:开发简易举报工具,教老人使用录屏、截图功能留存证据。

直播电商本应是便利生活的工具,却因无良商家的贪婪异化为“收割利器”。保护老年人权益,需法律、技术、社会三管齐下:以高压监管斩断黑色产业链,以信用惩戒震慑投机者,以社会共治筑牢防诈防线。正如网友疾呼:“我们终将老去,今日对老人的保护,即是明日对自己的救赎。”

来源:小吕要说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