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模式驱动重塑校城融合新生态——2025学院路科技创新节构建全民科普新场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1 07:58 1

摘要:学院路地区拥有丰富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资源。2025学院路科技创新节作为深化校城融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新里程碑,更是创新性采用“1+6”模式深化校地协同,其中“1”指年度品牌活动——第四届学院路校友创新年会,“6”则涵盖“启·清华同方项目路演”“新·科普志

学院路地区拥有丰富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资源。2025学院路科技创新节作为深化校城融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新里程碑,更是创新性采用“1+6”模式深化校地协同,其中“1”指年度品牌活动——第四届学院路校友创新年会,“6”则涵盖“启·清华同方项目路演”“新·科普志愿服务”“探·高校打卡漫游日”“聚·科技体验开放日”“和·耕读田园开耕节”“汇·科技羽毛球赛”6场丰富的系列活动,通过搭建校城融合、全民共享的创新平台,让地区居民近距离感受辖区科技与文化的交融的魅力;打通“产学研用”链条,促成高校技术转化落地;构建全民科普新场景,真正让科技创新可触摸、可参与。

学院路校友创新年会

搭建校城融合创新平台

3月28日,2025第四届学院路校友创新年会在多方支持下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智汇校城·新质领航”为主题,旨在推动校友资源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

年会亮点纷呈,包括院士主旨报告、校友故事分享、专属孵化器启动以及重点实验室党建联盟成立等环节。此外,学院路地区同方科创专属孵化器在年会上正式启动。该孵化器整合了清华同方科技大厦及学院路环高校创新街区的资源,打造一站式技术转化与企业孵化平台。量子信使、脑回录等6个科创项目代表现场签署入孵协议,涵盖量子通信、脑机接口、绿色科技等多个前沿领域。澳门工业智慧化项目代表、清华大学本科生黄嘉玮表示,学院路地区孵化器为项目提供了诸多支持,未来他将致力于推动更多澳门优质项目落地学院路。

年会还见证了学院路地区重点实验室党建联盟的成立。该地区拥有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教育部直属高校、11家科研院所,汇聚了近80名院士、800余名专家以及数十万青年学者。202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9.6%在此诞生。党建联盟的成立将促进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跨学科党建协同。

学院路校友创新年会是学院路科技创新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创办以来,科技创新节已连续4年推动校友资源与区域发展深度对接,成为中关村创新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康云表示,学院路将充分发挥地处海淀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重要区域的使命责任,通过创新节系列活动搭建校城融合、全民共享的创新平台,促进资源互通共享,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以全民科普为切入点,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机制,为海淀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贡献学院路力量。

“打卡漫游+科技开放”

探秘院校资源“宝藏”

3月29日至30日,学院路地区居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校打卡漫游之旅,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6所高校,参观10余处重点实验室、博物馆、校史馆等重要场馆,感受科技与人文的魅力。活动结束后,居民们赞叹不已:“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也让他们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作为“智汇校城·新质领航”2025学院路科技创新节“1+6”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由学院路街道联动6所高校共同推出,包括「探·高校打卡漫游日」与「聚·科技体验开放日」两大主题活动。活动以“打卡漫游+科技开放”为核心,限时开放重点场馆,精选30处校园文化打卡点位,吸引了超500名社会公众参与。

“活动推出6条主题打卡线路,预约系统开放仅4小时,名额就被抢空。”学院路街道宣传部部长陈琢介绍。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学生们惊叹于地铁隧道的挖掘技术,这座实验室首次与学院路街道联合向公众开放,展示了“大国重器”的研发成果。

与此同时,30处校园文化地标也绽放出人文魅力。在北京语言大学,孔子像前的学生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解其象征意义;在中国农业大学水塔栈道,市民们感叹这些打卡点蕴含的高校文化基因;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林之心”“薄房子”“树洞花园”等特色地标,参观者沉浸式感受生态、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6大主题路线亮点纷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金石坪的矿石标本记录着亿万年的地质史诗;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校训石碑讲述着矿大精神;北京语言大学的“一带一路”礼品展呈现70国文化印记;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展现北科人的奋进精神;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的珍稀标本揭示生态密码;中国农业大学攀岩墙彰显挑战自我的精神。

学院路街道集聚了3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1家科研院所,既有仰望星空的科学家,也有脚踏实地的播种者。这里以“半城实验室半城书香”的独特气质证明,科技与人文并非单选题,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启·清华同方项目路演”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3月27日下午,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活动,同方卓创计划第10期路演在清华同方科技广场D座一层核创空间成功举办。与会领导共同为清华大学同方科创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揭牌。

本次路演依托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台影响力,为优质科技项目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向投资机构、企业等全方位呈现项目的创新性、技术优势及市场潜力,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速产业化进程,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促进高校、企业、投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关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具有积极作用。

同方科创总经理秦占峰表示,同方科创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期望以中关村论坛年会为依托,发挥同方股份中核集团的产业资源优势,深度构建校企合作与央地合作平台,打造全方位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路演活动圆满落幕,展示了众多来自学院路周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科技项目,为投资者与创业者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同方卓创计划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市场,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注入新活力。

“和·耕读田园开耕节”

奏响“春耕五部曲”

3月30日,学院路地区耕读田园会客厅科技开耕节暨“社区邻里节”启动,数千名居民热情参与,共同奏响“春耕五部曲”,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配套活动,此次活动紧扣“创新与发展”主题,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创新资源,将“斑秃地块”转化为绿色枢纽,构建“共生式”基层治理生态。

学院路街道武装部长兼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赵艳表示:“今年的开耕节结合中关村论坛,将社区治理与科技深度融合,以科技开耕为特色,将高校前沿科研成果应用于社区建设,推动科技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依托田园会客厅,让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活跃。”

活动以林大社区为主场地,石油大院社区、东王庄社区等7个社区为分场地,围绕“启幕·校城融绿”“传承·耕读之道”“播种·希望之田”“共治·智慧田园”“丰腴·和美家园”五个核心篇章展开。通过“1+7+1+N”模式(1个主场地+7个分场地+1条动线+多场景延伸),串联校城融合与社区治理主线,以青少年的耕读实践为核心,展现科技开耕的创新路径。

北京林业大学的智慧灌溉系统在活动中得到应用。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吴健介绍:“这是学生与社区共建的创新项目。智慧灌溉系统根据园区分布设计,通过APP手动调节或土壤传感器自动浇灌,实现精准灌溉。”

各分场地活动精彩纷呈,中国农业大学志愿者在石油大院社区科普耕读知识;东王庄社区打造DIY科技实验室,鼓励居民探索“育苗——文创”产业链;六道口社区通过“智”种空间科技橱窗,打造智能播种系统;逸成社区由专业老师和高校志愿者指导居民搭建景观墙。

“耕读田园会客厅”项目自开展以来,已拓展至13个试点社区,改造绿地空间4800平方米,培育10余支社区志愿者队伍,举办各类活动200余场,6000余人参与。该项目充分发挥街道与高校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了“治理主体一核多元、治理平台丰富多样、高校资源专业支撑、公众参与以人为本”的“共生式”基层治理新生态。

“新·科普志愿服务”

共探区域协同创新新路径

3月28日上午,“志愿绽放·科技暖心”志愿者讲科技主题活动举行,这是学院路街道2025科技创新节系列活动之一。来自高校师生、科研专家、企业代表及社区居民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共同探索科技赋能生活的新路径。

作为海淀区高校与科创资源密集的区域,学院路街道持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圈。今年的活动创新采用“志愿者讲述”形式,通过7位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志愿者分享亲历故事,生动展现了科技创新如何落地基层、服务民生。

活动中,北京邮电大学的董泽新讲述了校城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中共中央党校的张若晴分享了科技助老、弥合数字鸿沟的温暖故事。活动实现了“全龄参与”,石油附小学生毛乾昊以童真视角表达了少年对科技与志愿的理解。

活动结束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的收获。一位同学表示:“通过科技赋能银龄项目的讲述,我看到了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社区治理经验分享也让我意识到科技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文科专业学生,我开始思考如何从人文视角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希望未来能运用专业知识参与这类项目,助力科技成果更精准地服务大众。”

学院路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团委)科长张笑冰表示:“这次活动立足地区科技志愿者,包括大学生、高校老师、科技从业人员、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和中小学生,由他们讲述科技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科技开展志愿服务。我们将持续推动科技与志愿的融合。”

“汇·科技羽毛球赛”

“体育搭台,科创唱戏”助力产城融合

3月28日至29日,以“汇众智启新程”为主题的2025海淀区学院路地区羽毛球赛激情开赛。活动吸引了来自学院路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21支代表队、260余名羽毛球爱好者参赛,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

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羽毛球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球会友,切磋技艺,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为学院路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学院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文体科技)负责人郝梦介绍:“本次赛事创新推出‘以球会友,比赛促创’融合机制,通过半个月的随机组队训练营,既培育参赛者运动默契,又激发科创灵感,助力实现‘体育搭台,科创唱戏’的产城融合新示范。”(记者 栗洁 张桢贞 索悦 常润达 图片 修雨辰/摄 学院路街道/供图)

来源:海淀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