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日记背后的荣光——伤残军人袁殿华谈观礼归来的感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08:53 1

摘要:袁殿华此次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并未携带他的日记本。因为这份荣耀与现场观礼的震撼,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令他永生难忘。然而,归家当晚,他仍奋笔疾书至深夜,只因满腔话语亟待倾诉,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将心中澎湃的情感通过笔

袁殿华此次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并未携带他的日记本。因为这份荣耀与现场观礼的震撼,已深深烙印在他心中,令他永生难忘。然而,归家当晚,他仍奋笔疾书至深夜,只因满腔话语亟待倾诉,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将心中澎湃的情感通过笔尖流淌于纸上,永恒地凝固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我作为失去双腿的老兵,深知和平来之不易。”9月7日上午,东明县袁殿华家中,这位59岁的伤残军人拿起日记本一字一句地读着,眼晴多次被泪水覆盖,“新型军事装备的展示令人震撼。从小米加步枪到自主研发的高精尖武器,这种跨越式进步让我深感自豪。”记者看到,日记本上因激动而略带凌乱的字迹,笔笔都记录着这位老兵参加观礼后的澎湃心情。

袁殿华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日记。他1983年入伍,1985年3月在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身负重伤,双腿截肢,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1986年,袁殿华转业回到了家乡,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于2006年创办了全省首家伤残军人福利厂——东明县荣军伤残军人福利厂,主要生产手套、拖布、防护帽等产品,带领战友们一起创业。

办厂之路充满艰辛。最初,厂里只招收伤残军人,虽然每个人都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奋斗的热情,但由于生产效率较低,工厂连年亏损。袁殿华开始转变思路,招收正常工人,伤残战友们也竭尽全力为工厂创收。他身先士卒,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拖着假肢奔波谈业务。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假肢连接处的皮肤淤血化脓,肿胀得装不下假肢。他拿出剃须刀片将脓包划开,挤出脓血,剔出烂肉,缠上纱布,套上假肢,咬紧牙关继续坚持。袁殿华说:“当时政府部门得知我们的情况后,给予了不少帮助,十分感谢他们。”

也就是在那时,因为年龄增长记忆力减退,袁殿华养成了写日记备忘的习惯。日记本上记录的不只是个人琐事,更是伤残军人群体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

“日记本里有战友们的需求,还有平时厂子里发生的一些小事。”袁殿华笑着告诉记者,他平时没事就喜欢拿出日记本翻阅,回忆那段艰苦却又充满力量的岁月。每当翻到记录着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迎来转机的那一页,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厂子最多时有60多名员工,其中20多名是伤残军人。”他说。

袁殿华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可。2008年,他被中宣部确定为重大典型。2009年11月,袁殿华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优秀复退军人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14年7月被评为全国最美拥军人物。

9月3日的阅兵仪式现场,军旗猎猎,铁流滚滚,威武庄严,袁殿华仿佛看到了战友们不畏生死的身影。“阅兵不仅展示出国威军威,更传递了团结志向、和平承诺。”他在日记中写道,“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力量,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