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宁波银行凭借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差异化经营策略,在城商行阵营中脱颖而出,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的亮眼成绩,更让其头顶“优等生”的光环。但光环之下,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银行,正被坏账攀升、投诉激增、合规漏洞等一系列问题缠身,昔日的风光逐渐褪色,隐
曾几何时,宁波银行凭借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差异化经营策略,在城商行阵营中脱颖而出,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的亮眼成绩,更让其头顶“优等生”的光环。但光环之下,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银行,正被坏账攀升、投诉激增、合规漏洞等一系列问题缠身,昔日的风光逐渐褪色,隐忧不断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业绩增长的“引擎”早已显露疲态。2024年,宁波银行营收666亿元、净利润271亿元的表面数据看似稳健,却难掩增长动能的大幅衰退。回溯2021年,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还高达28.37%,净利润增长率也接近30%,短短两年时间,这两项核心指标便分别滑落至6.4%和10.66%,净利润增速更是濒临个位数区间。资本市场对这份“成绩单”的反馈更为直接,自2022年起,宁波银行股价进入震荡下行通道,市值蒸发超千亿元,投资者对其增长质量的信心持续减弱,风险担忧情绪不断蔓延。
作为曾经的“王牌板块”,零售业务如今成了风险集中爆发的重灾区。为了推动以消费贷为主的个人贷款业务扩张,宁波银行采取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激进手段推广“宁来花”等产品,短期内确实拉动了业务规模,却也为后续风险埋下伏笔。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6月,该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从1.24%持续攀升至1.67%,这一数值几乎是其整体不良率的两倍,在行业中显得格外刺眼。对比其他上市银行,在披露相关数据的8家机构里,仅有2家出现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上升情况,而建设银行该指标低至0.86%,宁波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高下立判。
面对不断堆积的不良资产,宁波银行只能通过频繁折价甩卖来“粉饰”资产质量。2024年10月,该行曾以0.36折的超低折扣处置一批本息总额5.74亿元的个人不良贷款,起拍价仅2038万元;2025年3月,又公告转让本金2.75亿元的信用卡风险债券,涉及4692名债务人。这种“割肉式”处理,暴露出其不良贷款压力已到临界点。财报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危机:2021年至2023年,宁波银行不良贷款金额逐年递增,2024年9月末更是达到110.65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15.66亿元,增幅16.49%。其中,可疑类贷款余额57.60亿元,增幅高达36.27%,风险恶化速度远超预期。
合规管理的漏洞则让宁波银行频繁登上监管“黑名单”。仅2024年,该行就收到6张监管罚单,罚款总额超500万元。当年8月,杭州分行因理财经理向客户推介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被处以70万元罚款;不到三个月,又因“异地非持牌机构整改不到位”“信贷业务管理疏漏”等问题,再领120万元罚单。回溯过往,2022年4月,宁波银行总行曾因薪酬管理混乱、关联交易不规范、绿色信贷政策执行不力、资金用途管控失效等多项严重问题,被罚款270万元;2024年4月,台州分行也因“贷款管理不审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权投资领域”,被罚90万元。从基层分行到总行,合规漏洞贯穿各级,内控体系形同虚设。
消费者的投诉浪潮更让宁波银行的口碑一落千丈。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宁波银行的投诉已超1600条,虚假宣传、私自扣费、暴力催收、诱导分期、信息泄露、高额利息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用户反映,自己在学生时期,本应被国家法律禁止放贷的情况下,仍从宁波银行获得借款,这一情况直接暴露了该行客户资质审核环节的严重失职。监管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1年至2023年,宁波银行收到监管转办投诉量从1071件增至1370件,逐年攀升,其中贷款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投诉占比分别约50%和20%,消费者信任度持续下滑,品牌形象受损严重。
在银行业整体承压的当下,城商行本就面临比国有大行更严峻的竞争环境,而宁波银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积累的各类风险,更使其陷入两难境地。个人信贷业务虽曾是业绩增长的“助推器”,但如今却成为风险爆发的“导火索”。如何在业绩增长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摆脱短期利润的诱惑,回归稳健经营的正轨,是宁波银行必须面对的课题。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监管处罚未停、投诉量居高不下、股价低迷不振,这家曾被称作“小招行”的城商行,正深陷规模扩张带来的副作用中,未来能否破局突围,仍是未知数。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