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闲言少叙,咱来看当年事变中各方文电(为求原生态,只录事变中各方文献,1937年8月以后的一字不录):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是和,是战,二十九军的核心领导层意见是不一致的。
二十九军的核心领导层是哪几人?就是下面这四位:
在事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这四个人有三种态度。
闲言少叙,咱来看当年事变中各方文电(为求原生态,只录事变中各方文献,1937年8月以后的一字不录):
7月8日辰(7~9)时,宋哲元电蒋介石:
“日军驻丰台部队,自汤夜十二时起,籍口夜间演习,向我方射击,企图占领卢沟城(即宛平县城),向该城包围攻击,轰炸甚烈。我驻该桥之一营,为正当防卫计,不能不与之周旋。现仍对峙中。如何之处,请示机宜。”
庚(9~11)时,蒋介石回电:
“齐辰电悉。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之扩大。此间已准备随时增援矣。
“中正。”
戊(19~21)时,蒋介石又电宋哲元:
“乐陵宋主任勋鉴:
“请兄从速回驻保定指挥,此间决先派四师兵力增援。
“中正。”
注:七七事变发生时,宋哲元尚在老家山东乐陵。
(2)
12日辰(7~9)时,宋哲元电蒋介石:
“迭[ ?]电谕,本拟驰赴保定,嗣因情势转趋和缓,特于昨晚来津,察看情形,以决定今后应付之方策。”
同日,蒋介石复宋哲元:
“天津。宋主任明轩兄:
“文辰电悉,兄到津甚慰,惟中意兄似仍应从速进驻保定,不宜驻津也。如何盼复。”
注:宋哲元于11日晚6时由山东乐陵抵达天津。
彼时二十九军军部驻北平南苑,保定乃三十七师师部驻地,而三十七师是二十九军主战最力、日军眼中“反日最顽固”的部队。天津则是三十八师师部驻地,也是亲日派大本营,同时还是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驻地。
(3)
同样是12日,何应钦致宋哲元电:
“特急。天津。宋主任明轩兄:三九三密。
“倾闻大旆抵津,至慰驰系。惟卢事日趋严重,津市遍布日军,兄在津万分危险,务祈即刻秘密赴保,坐镇主持,无任盼祷。盼复。”
蒋介石、何应钦急切要宋哲元快快离开天津去保定,最大顾虑就是担心宋被亲日派包围左右。不幸的是,他们的担心应验了,宋哲元甫一到津,就陷入亲日派的包围之中。
(4)
14日,宋哲元致蒋介石电:
“敬遵钧旨,一定本中央意旨处理。惟军队系驻防性质,集结需时日,天津以东大沽、小站一带之军队亦不易,且天津地当冲要,在目前对之应否放弃,统乞示遵。”
同日,蒋介石回电:
“寒午参电悉。天津绝对不可放弃,务望从速集结兵力应战。近情盼详复。”
(5)
14日,何应钦安插于宋哲元身边的高级副官、军政部参事严宽密电何应钦,是这样说的:
“1.此间外交工作,元【13日】起转津……燮元、允荣、治洲、觉生【均为著名亲日派】等均往津。
“2.灰色者极力软化仰【冯治安,字仰之】等,但仰甚硬。
“3.形势如此,惟张【自忠】等口气,尚怕中央军北上。
“4.和平仍在进行。”
注:电文中的中括号及内中文字非原文,系笔者整理时所加。下同。
严宽的说法,可与国府另一要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事变期间正在平津战地的李景铭所记互相佐证。其在同一天(7月14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
“宋之部下主战最烈者为冯治安,以冯主意,早已收回通州直抵山海关矣。然张自忠则主和平解决。宋虽不主战,而态度颇坚强,如龙烟等小事,尚不轻允,其意可知也。”
(6)
15日,严宽又报:
“津宋寓会议,意见稍有出入。
“1.张【自忠】等力主和,日对张等由陈【觉生】、马【彥翀】居中拉拢,故张等对日外交处处让步,籍巩地盘。
“2.冯【治安】等力主战,对日绝不让步。”
15日,戴笠转五十三军参谋长赵锡庆给蒋介石的密报:
“在平两日,分访二十九军各师长参谋长等所得结果,确认宋乃一地盘主义者,各将领除冯治安外,皆抱做官主义,以张自忠、赵登禹、张允荣、齐燮元主和最力,主战者仅冯治安、秦德纯二人。宋之交涉原则,只要不破坏二十九军之现有局面,任何条件均可承认。日方多方威胁利诱,使宋入彀。”
注:戴笠转赵锡庆的这个密电,关于赵登禹“主和最力”一说值得怀疑,赵登禹应该不是主和的。以事变前萧振赢的记述为例:
“宋在群奸包围下,坚令发表齐燮元等分任政委会委员。迨齐等十余人自津乘火车将抵平,冯治安等人正在余寓相聚。副官长王培臣回冯报告齐将抵平车站,冯起而曰:‘此等汉奸不杀之,将何以对国家。’语毕即走。赵登禹拍案而起曰:‘今必尽杀群奸。’起而行。刘汝明亦击桌而起曰:‘当杀此辈汉奸,以明示天下。’言毕亦去。余呼冯等不应。秦德纯、张维藩奔出力挽再四曰:‘如此大事容作商量。’众始回。”
从萧的这段记述看,赵登禹不像是赵锡庆所说的那个态度。当然人的立场也是会变的,这里只是存疑。
(8)
“南京外交部。密。
“部次长钧鉴:廿九军内部,秦表示内部全体一致。
“外传冯治安、秦德纯、赵登禹、刘汝明等态度强硬。张自忠、张允荣与委员会之齐燮元、潘毓桂、陈觉生、石友三等则主和缓……”
(9)
16日,宋哲元对天津各大学校长谈话概要(军统搜集整理):
(甲)、此次战事日无扩大决心,系威胁中国;
(乙)、蒋委员长令我到保定指挥,但因津地重要,不能放弃,故来坐镇;
(丙)、日向华北增兵,不能顺杨村铁道经过,如经过时,我已令廿九军阻止。我们均知日军开来实数,不足为患;
(丁)、中央让我指定北上军队,我已电复,可令高桂滋、孙连仲、庞炳勋、胡宗南等军北上;
(戊)、我们希望和平解决,如战争扩大,我绝有办法。
(10)
一、军为确保北平重点及其附近地区对敌作战,同时以一部迅速捕【扑】灭卢沟桥、丰台方面之敌,以使后方兵团之进出容易。
二、部署(下略)
(11)
18日,秦德纯电钱大钧转呈蒋介石:
前略“窃以为,日方对我未敢轻视,尤以在委座领导之下举国一致之抗战,更不无戒心,因此用尽挑拨离间之手段,分化我中央与地方之情感,以达其不战而胜之狡计。
“今日之事,最紧要者:
“一、中央地方结成一团,声息贯通,动作一致。
“二、地方听命中央,中央曲谅地方。
“三、调整北来各部队之指挥系统,以尽指臂之效。
“四、卢事如能在实际上不丧权不辱国之原则下告一段落,请中央示以宽大,国人勿过责难。
“五、迅即准备整个抗战,以哀矜必死之心,定能得最后胜利也。
“仅贡悃诚,请转呈核示。”
(12)
19日,张自忠与香月清司密签第三项誓文(即史称之《香月细目》):
“为实现7月11日签订的协定中的第三项,约定实行下列各项:
“一、彻底弹压共产党的策动。
“二、对双方合作不适宜的职员,由冀察方面主动予以罢免。
“三、在冀察范围内,由其他各方面设置的机关中有排日色彩的职员,予以取缔。
“四、撤去在冀察的蓝衣社、CC团等排日团体。
“五、取缔排日言论及排日的宣传机关,以及学生、群众的排日运动。
“六、取缔冀察所属各部队、各学校的排日教育及排日运动。
“又,撤去在北平城内的第三十七师,由冀察主动实行之。”
注:(1)誓文中所说的第三项,就是11日张自忠与松井太久郎密签的停战协定中的第三项。该协定全文:
“一、第二十九军代表对于日本军表示遗憾之意,并责任者处分,以及声明将来负责防止再惹起此类事件。
“二、中国军为日本在丰台驻军避免过于接近易于惹起事端起见,不驻军于卢沟桥城郭及龙王庙,以保安队维持其治安。
“三、本事件认为多胚胎于所谓蓝衣社、共产党其他抗日系各种团体之指导,故此将来对之讲求对策,并且彻底取缔。
“以上所提各项均承诺之。”
这两个张自忠与日本人的密签,11日的这个三项,南京方面是知道的。不仅军统很快便侦知,其他各大军头如沈鸿烈、商震、薛岳、李宗仁等,也都通过他们自己的特工机构获取了同样的情报,并都在第一时间报给了蒋中央。
14日,卢沟桥事件第四次汇报会上,何应钦报告——
“据北平私人电话,宋为亲日分子齐燮元、张自忠、张允荣、陈觉生四大金刚所包围,确已于十一日晚签字……但秦德纯致牯岭电话,不承认有上叙事实,谓并未签订任何条件。”
秦德纯不承认有此事,是意图包庇,还是他本人真的不知情,就不知道了。
致于19日那个《香月细目》,坊间传说(包括本人也曾认为)是在二战结束后从缴获日方的档案中才被中方所知晓,此说不确。从最新发现的对岸“国史馆”密档中可知,早在21日,该细目的内容便已被蒋介石身边的电侦专家毛庆祥截获,并以“张自忠擅订密约”为题呈报给了蒋介石。
(2)细目附加项中,为什么非要撤去三十七师,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王世杰,在事变发生后的21日的日记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宋哲元倾向与日方妥协,张自忠和之。日方所忌者为廿九军之冯治安部队。”
冯治安部队,即第三十七师。
(13)
19日,军统密报:
“秦德纯谈卢沟桥事件,日方无和平谈判诚意,乃齐燮元、陈觉生等从中奔走,欲乘机夺取冀察政权。日本一面交涉,一面增兵,且在卢沟桥、大井村、丰台等地建筑工事,显系拟造成即成事实,再行谈判。
“冯治安、刘汝明、赵登禹等均愿抗战,惟齐燮元、李思浩、陈觉生、章士钊等均主讲和。惟主战诸人,仍准备不惜牺牲,单独抗战云。”
注:彼时二十九军辖步兵师四个,师长分别是冯治安、张自忠、赵登禹、刘汝明。骑兵师一个,师长郑大章。
(14)
24日,宋哲元致函蒋介石:
“委员长钧鉴:
“敬肃者。目前局势,敌已实行一部动员,想其必有所收获方肯罢休。倘中央此刻决心一战,职分属军人,自当效命前驱,义无反顾,但恐无胜他之可能,不能达到任务,有误国家大局。
“刻下拟请钧座千忍万忍,委屈求全,将北上部队稍微后退,以便和缓,目前俾得完成准备。”
(15)
26日,由华北前线返回的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熊斌,于卢沟桥事件第十六次汇报会上,报告:
“卢事发生后,八号及十号,冯治安、秦德纯决心反攻,宋亦由乐陵电令消灭当面之敌。当开会时,冯发表主战言论后,问张自忠意见如何,张答无意见……
“至十日,日军未撤,冯等又下令反攻。日人又向张自忠及许多亲日份子从事疏通,致反攻未成事实。宋到天津后,为许多亲日份子所包围,形势乃不佳。”
同日,熊斌对29军官兵的抗日态度,有如下的报告:
“宋哲元态度无可疑虑,不过希望俟有准备后再抗战,且宋主张攻势作战,故对沧保线工事不主张构筑,主张以四师兵力由天津冲山海关……
“秦德纯、冯治安则始终强硬主战,甚服从中央。
“张自忠自赴日本以还,似害有二种病,即:(a)因日人给以许多新式武器之参观,以致畏日;(b)因日人对其优待而亲日。但廿九军将领一致主战,则张亦不敢独持异议。
“刘汝明态度亦强硬,赵登禹则无成见,以众议为依归。
“中下级干部及士兵,则完全情绪热烈,不惜一拚,士气大为可用。”
(17)
27日,在经过了二十天的犹豫徘徊后,宋哲元终于站到了冯治安、秦德纯一边,发表通电,旗帜鲜明地表示服从中央,守土抗战。“似此日日增兵,处处挑衅,我军为自卫守土计,除尽力防卫,听候中央解决外,谨将经过事实推诚奉闻,国家存亡,千钧一发,伏乞赐教,是为至祷。”
(18)
29日,《军政部参事严宽呈何应钦部长告宋秦离去平津失守电》:
“限即刻到。南京。门鸡闸四号。何部长:一Ο一五密。极密。
“(一)演进日久之复杂化,俭晚实现。
“(二)闻俭晚战争,张[自忠]、石[友三]等部有参加日军行动之说,冯[治安]部伤亡惨重,艶丑全部撤退。宋、秦亦走,平、津形同失守。
“(三)日人提出此间要员更动,艶实现。自忠、夑元、允荣、毓桂、张壁、中孚、觉生将主要政,汉奸全获胜利……”
也就是在这一天,北平沦陷了。事变中二十九军高层各不相同的态度,随着北平的沦陷而暂时告一段落。
(此文原曾发过,不知为啥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无端攻击甚至谩骂,这反倒促使我又往深处挖了一挖,又发现了若干史料。可能还会继续挖。欢迎补充。)
来源:牛o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