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深秋的陕北,寒风初起,却挡不住历史洪流的奔涌。10月25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安边城,一场由中共地下党员牛化东、李友竹、冯世光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如惊雷划破长空。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第十一旅的官兵们毅然倒戈,将红旗插上安边城头,这座被国民党顽固派盘踞多年
1945年深秋的陕北,寒风初起,却挡不住历史洪流的奔涌。10月25日,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安边城,一场由中共地下党员牛化东、李友竹、冯世光等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如惊雷划破长空。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一军第十一旅的官兵们毅然倒戈,将红旗插上安边城头,这座被国民党顽固派盘踞多年的边陲重镇,终于迎来解放的曙光。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闻讯后,高度评价这次起义是带动全国国民党军队武装起义的“火车头”——这不仅是对安边起义的肯定,更预示着全国解放战争浪潮中,人心向背的历史大势已不可逆转。
安边解放的硝烟尚未散尽,建政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组织上迅速任命李维钧为中共安边县委书记,江云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而县长人选的确定,则凝聚着党中央对新生政权建设的深远考量。毛主席特别指示:“安边是国民党顽固派盘踞多年的老巢,人民深受其害,应选择群众威望高、工作能力强、为人民办实事的人担任。”这一指示,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建政的根本宗旨——政权的人民性。经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提名,当地开明绅士刘文卿被任命为安边县第一任县长,邓清辉、张文辉为副县长。这一选择极具深意:刘文卿虽非中共党员,却是一位深受百姓敬重的乡贤。他毕业于陕西高等学堂,经于右任介绍加入同盟会,一生致力于兴办学校、救济贫苦、资助寒门学子,更在反对外国邪教渗透、为民伸张正义中展现出铮铮风骨。他的任命,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统一战线政策,也彰显了新生政权“唯才是举、以民为本”的博大胸怀。
安边县政府成立后,立即投入到清剿反霸、土地革命、稳定局势的艰巨工作中。在刘文卿等人的带领下,政府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百姓呼声,解决民生疾苦。他们没收恶霸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建立基层农会,组织生产自救,使长期在压迫中挣扎的安边人民真正尝到了翻身的滋味。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不仅稳定了社会秩序,更赢得了民心,为后续支援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党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安边的工作给予高度表扬,这既是对新生政权的鼓励,更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肯定。
1946年3月初,春寒料峭时节,安边县接到陕甘宁边区政府通知:派遣代表团赴延安参观学习。这一消息让安边军民备受鼓舞。经民主推选,代表团由县长刘文卿任团长,安边小学校长刘景林、副校长赵觉民(中共党员)任副团长,成员包括田锋、李文俊等各界代表及警卫员李万和,共12人。这是一支承载着安边人民期盼的队伍,他们肩负着学习延安经验、接受革命教育的使命。代表团骑乘毛驴和骡子,从安边出发,途经周湾、安塞,一路翻山越岭,历时六天抵达革命圣地延安。艰苦的行程,恰似中国革命道路的缩影——虽充满坎坷,却始终向着光明前行。
延安,这座陕北高原上的小城,在当时是全中国进步青年向往的灯塔。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延安城防司令贺龙等领导热情接待了代表团,并举行了盛大宴会。李鼎铭副主席在宴会上纵论国内外大好形势,鼓励有志青年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他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让代表团成员深刻感受到革命事业的光明前景。在延安期间,代表团参观了机关、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火柴厂、被服厂等单位。在抗大,他们看到学员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刻苦学习军事政治理论,眼神中闪烁着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在工厂,工人们用简陋的机器生产着支援前线的物资,脸上洋溢着当家作主的自豪。每到一处,代表团都受到热情接待,延安军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每一位成员。
3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是代表团永生难忘的时刻。在中共中央交际处处长柯仲平带领下,他们来到毛主席的住所——王家坪。中院里,汪东兴同志早已等候。不一会儿,毛主席身穿黑色旧呢子衣服,面带笑容,健步走来。他边走边亲切地问:“哪位是刘文卿先生?”刘文卿急忙上前,毛主席紧紧握住他的手,温暖而有力。大家排成一行,刘文卿逐一介绍成员,毛主席与每一位成员握手,目光中充满了关怀与期望。
在会议室,毛主席与代表团围坐而谈,气氛亲切而热烈。他详细询问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的风土人情、物产状况,更关心安边县解放后的工作进展。刘文卿激动地说:“主席功劳大,使安边人民获得解放,您还惦记着我们,请我们到延安来做客。”毛主席笑着摆手:“这不是我的功劳,是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功劳。”当刘文卿谈到安边刚解放,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担心能力有限、做得不够出色时,毛主席语重心长地指示:“有了问题怎么办?要深入调查研究,多开群众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曾与《三边报》记者谈过,安边是历史古城,又是边区北大门,希望安边县军民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好安边,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作出贡献。”这番话,既是对基层干部的鞭策,更是对群众路线的深刻阐释——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群众支持是成事之本。
毛主席的话语如明灯照亮了代表团成员的心。他们深切感受到,这位人民领袖不仅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更有着心系百姓的赤子情怀。一个月的延安之行,让代表团成员的思想发生了深刻蜕变。他们带着延安精神的光芒、带着抗大作风的严谨、带着毛主席的殷切嘱托,回到了安边。
回到安边后,代表团立即向全县干部群众传达了延安之行的见闻和感受,毛主席的指示如种子般播撒在安边大地。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安边军民掀起了一场“学习延安精神、建设边区北大门”的热潮。干部们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召开群众会、座谈会,了解百姓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农民们积极发展生产,支援前线;青年们踊跃参军参战,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安边,这座历史古城,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成为陕甘宁边区巩固的北大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1945年至1946年的安边,从武装起义的枪声到延安之行的足音,从新生政权的建立到群众路线的践行,每一步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牛化东等人的起义勇气,刘文卿等人的乡贤担当,毛主席的领袖智慧,安边军民的团结奋斗,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历史壮歌。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那是坚定信念的力量,那是人民至上的力量,那是团结奋斗的力量。这力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华章。
来源:佘小林